李冬麗
提供案例的王老師或許沒有意識到,“刁難”這個詞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充斥著憤怒?;蛟S潛意識里,他認為這樣的學生缺乏對老師的尊重,是頑劣不堪的。
在這樣的心理暗示下面對學生,老師很難客觀冷靜,總會心生一點厭煩吧。而這一點微弱的情感傾向會通過眼神、語氣流露出來,被聰明且敏感的孩子察覺。如同池塘里的漣漪,一圈圈蕩漾開來,水波越來越大,可能引發(fā)足以改變認知、態(tài)度、情感的潮涌。
就如案例中的頑皮孩子,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地認定他就是想刁難老師,讓老師難堪。我曾經(jīng)有十多年的初中從教經(jīng)歷,見識了各種各樣的孩子?!叭松弦话伲涡紊?。”孩子也是這樣千姿百態(tài)。他們既有數(shù)不盡的奇異想法,也有層出不窮的怪異行為。有老實乖巧的,就會有調(diào)皮搗蛋的;有勤奮刻苦的,就會有偷懶耍滑的;有對老師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當然也會有總想和老師“過招”較量的。這太正常不過。
而且,我們在很多時候,往往忘記了學生的年齡,把他們看作是和我們一樣的成年人來要求,用近乎完美的標準來衡量他們的言行,有時候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怨、憎、怒。其實,十幾歲的孩子,又哪里會心機深沉到挖坑“害”老師呢?案例中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直白的。真正“聰明”的孩子,怎么會把小心思明白顯露出來?他們很會隱藏。所以,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對老師的真正態(tài)度,要到畢業(yè)后看。
那么,這些拿問題“生事”的學生,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我倒愿意相信這是他們另類的和老師溝通的方式。
或許他們是想讓老師注意到自己,重視自己。就如我現(xiàn)在班里的一個女孩,每隔一段時間,她覺得老師忽視自己了,就會擺出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我對她說:“瀅瀅,我給你找了幾句話,‘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請你寫成豎幅隸書,我給學校設計書簽要用?!彼⒖叹駸òl(fā),覺得自己辛苦練書法好有價值,老師一直喜歡她。
或許,他們是想告訴老師自己其實很聰明。我班有一個男孩,特別愛看一些冷門知識,還想考一考老師。有次他問我:“老師,你知道龍蝦的血是什么顏色嗎?”“哎呀,我不知道呀。”我很配合他那一臉的“老師肯定不知道”的得意。“淡藍色的!”他神氣極了?!班蓿x謝你讓老師增長了知識。不過,你驗證過嗎?”他愣了愣,對我說:“老師,那下次我爸爸買龍蝦的時候,我要驗證一下,看書上說的是不是真的?!边^幾天,他興奮地跑來告訴我結果。
韓愈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痹诰W(wǎng)絡發(fā)達的時代,學生往往能更快更多地接觸到新生事物,如果他們知道的比我們多,這也很正常。教學相長,師生共進,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態(tài)度之中顯氣度,這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