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葉
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體驗,它是文本與教師、學生生活體驗撞擊出的火花。帶著情感的教與學都是一種幸福。語文課堂也因此生動活潑且有意義。新的教育改革強調“教師要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边@就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感染著學生,教師、學生、文本三者處于自然輕松的氛圍中,而非枯燥單調的接受與被接受中。課堂不再是冰冷的罐瓶,而是充滿生機活力的樂園。
有情感的老師一定懂得愛自己的課堂,愛自己的學生,更樂意傾注心血和汗水。而在課堂中能夠被老師感染的學生也一定會用心去感悟文本包涵的情感及意義,因此也就更加珍惜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時光。
一、建立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境,重視情感的開發(fā)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新的課程環(huán)境。教師需要在新的課程教學中建立起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學生同樣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知識建構。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這一性質決定了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建立新的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境,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確定性,還語文課堂教學本身具備的開放性。拓展教學的空間,增大師生的自主性。這樣,教學的多樣性和變動性也就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情感的開發(f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師情感因素基于的條件
1.情感與文本的關鍵處
新課程理念強調要改變過去“教教材”的做法。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學的線索。教材不是廢紙,而是教學的工具。要創(chuàng)造性用教材,使教材為教學服務。在這種前提下,教師對教材的研究與開發(fā)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教學的根本是創(chuàng)設學生樂學的教學氛圍,為此語文教師就必須根據自身的感悟認真挖掘教材中包涵的情感。而教材的情感往往來源于文本的關鍵處,它是文本與師生生活最密切的觸及點。只要教師緊緊扣住這一點切入教學,真情便會如約而至。
2.情感始于導課時
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懂得課前激情導入的作用。好的導語會緊緊扣住教材包涵的情感,那是一種心靈的滋補劑,是一種以文本為根基的有益的洗滌和陶冶,更是奠定課堂教學氛圍的心理因素。
3.情感在學生真切的理解和活躍的發(fā)言中流淌
在用文本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注重了依據生活經驗的理解,就會釋放師生的個性。而在個性的教學中,學生就會對文本有真切的理解。這種理解必定推動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又為課堂教學的溝通提供了平臺。
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處處留心,善于傾聽,學生真切的理解和活躍的發(fā)言就會讓我們由衷地感動和欣慰。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情感再傳遞給學生,并用激勵的語言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感悟,課堂就會更精彩。
4.情感在課后的反思中升華
教師的教學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成熟的。那么,教師如果經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斷的完善自己。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在課后的反思中,教師往往有兩種情感的體驗:一是成功的愉悅享受,二是失敗的懊喪和遺憾?;叵胝n堂教學中的精彩片段或遺憾時,我們?yōu)樽约焊袆?,為學生感動。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感動中不斷成熟,我們的情感就是在這樣的感動中更飽滿!
如四年級課文<<給予是快樂的>>教學后,不禁想從教這么多年,究竟真正為自己的教學付出了多少,又究竟是否真正靜下來潛心研究教學,給予本職工作的熱情真的需要在看似平凡卻并不簡單的教學過程里升溫。把精力投資給孩子們,把時間真正用于自己熱愛的教學工作中,即便可能會累會辛苦,然我內心豐盈,我也相信努力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快感,我的生活也因此會精彩!
真情應是語文教學的血液,而文本即是師生情感共鳴的橋梁,同樣文本在師生的真情中變的有活力和生命力。師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里漸漸成長,強壯。
二、構建有序的互動教學流程,讓情感發(fā)揮“教學相長”的作用
語文老師在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因素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情感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就可以起到課堂教學的“教學相長”。
學生的情感要從教師的引領中得到激發(fā),在文本閱讀中尋找情感,在交流溝通中體驗情感,在反復訓練中讓情感升華,并學會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情感。
當教師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契合時,師生就可以在“共享”中“共進”,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三、密切關注在雙向互動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的學習在情感中積淀與發(fā)展
充分利用教師和文本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情感,發(fā)揮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這是課改語文教學既要注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又注重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同時,也是實現(xiàn)語文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有效途徑。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們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師的和文本的情感因素,那就會在師生間的雙向互動中產生一些樸素而真誠的情感。如在讀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頭”時,會產生對文字所描繪的盎然生機的喜愛之情;在讀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時,會產生對平靜美的向往;在讀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時,會產生對作者剛毅品格的佩服之情;在讀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會產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真實的情感一定是自然流露出的,它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心靈的滋養(yǎng)品,更是一種有益的洗滌和陶冶。
這些樸素而真實的情感在師生間涌動,在互動交流中將會得到盡情的發(fā)揮,也會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這樣,就達到了既注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又注重了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而我們的孩子也在真實的情感中學會了讓學習積淀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