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平
摘要:玄參作為廣譜性中草藥之一,具備良好的解毒利咽、降火生津的作用。為了更好的保障玄參種植產量及品質,認真做好對玄參栽培種植技術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基于此,本文著重探討分析了玄參在當?shù)氐脑耘喾N植技術要點。
關鍵詞:玄參;栽培種植;技術要點;研究分析
1玄參的生態(tài)習性
玄參具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情況下,在10-27℃的環(huán)境下均可正常生長發(fā)育,18-25℃為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在這溫度當中,玄參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進入到每年的9月份后,玄參生長速度放緩,10月份地上部分的葉片逐漸枯黃,根部生長逐漸停止。一般情況下,玄參的全生育期為210-240天左右。
2玄參的栽培種植技術要點
2.1選地整地
玄參為深根性草本植物,雖然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但是最適宜的土壤為沙壤土,同時要確保土壤通透疏松,并且要具備良好的養(yǎng)分吸收及排水能力。禁止在排水不佳的黏土壤地塊和低凹地塊種植玄參。與此同時,玄參最好和禾本科作物輪作,禁止連續(xù)種植,避免增加病蟲害的發(fā)生幾率。在前茬作物完成收獲之后,需要做好對土壤地塊的深耕工作,并施加充足的肥料,每畝地應施加3000千克基肥和80kg磷鉀復合肥,然后將地整平,并將其做成30厘米高、150厘米寬的廂面。
2.2繁殖方法
2.2.1根芽繁殖
在完成收獲之后,將根芽保存于室內,要合理的控制好室內溫度,最適宜溫度為5-8℃左右。然后次年3月中旬左右在田間進行種植。在這一過程當中,要確保根芽健康、粗壯并且無病,同時要將株距和行距控制在35X40cm左右,然后進行打窩,深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然后將根芽朝上放置于窩內,并覆蓋3厘米厚度的土,一般情況下,每畝地種植根芽90千克左右最為適宜。由于玄參主要收根,提早進行種植能夠促進根系生長,促進玄參種植產量的提升。
2.2.2種子繁殖
采用種子有性繁殖技術,應將播種時間控制在每年的2月下旬到3月中上旬,種植方式以窩播為主,每個窩可以播種玄參種子6-8粒,并覆蓋3厘米厚的土。在完成播種之后需要覆蓋適量的稻草簾,25天左右即可出苗。在這期間種植戶要認真做好觀察工作,一旦發(fā)現(xiàn)幼苗出土,應及時撤掉所覆蓋的稻草簾,并做好間苗工作,每窩留1株健壯株即可。
2.3田間管理
2.3.1中耕除草
玄參在生長的過程當中,要認真做好中耕除草工作,要合理控制中耕深度,避免玄參根系受損。一般情況下,玄參植株封壟之后,雜草逐漸停止生長,此后可不必進行中耕除草。
2.3.2追肥培土
在玄參封壟之前,需要及時的做好追肥培土工作,施加充足的磷鉀復合肥,在追肥的過程當中可以摻加適量的草土灰,不僅能夠促進玄參植株的快速生長,同時對于玄參根芽生長能夠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避免出現(xiàn)倒伏的現(xiàn)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認真做好玄參的追肥培土工作是大田生產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一般情況下,每年6月上旬即可進行追肥,接著可以進行培土。
2.3.3抗旱排灌
玄參生長中對于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因此要及時做好灌溉工作,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應及時進行澆水,在雨季則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田間出現(xiàn)大量的積水進而導致玄參根部腐爛,以便于更好的保障玄參種植產量及品質。
2.3.4摘頂打芽
當玄參幼苗出土之后,要及時的剪掉多余的芽,每棵植株保留1個主莖即可。每年的7-8月份,當玄參生長出花序之后,就要及時的進行摘頂打芽,確保養(yǎng)分集中供給,促進根系的生長。
2.4病蟲害防治
玄參斑枯病常見于每年的4月中旬,高溫多濕的環(huán)境下發(fā)病率最高,發(fā)病葉片出現(xiàn)一些褐色的病斑,嚴重的葉片逐漸枯死。對于斑枯病的防治,首先種植戶要認真做好田園清潔工作,要確保輪作種植。種植戶一旦發(fā)現(xiàn)發(fā)病,可以通過噴施波爾多液進行治療,效果良好。
2.5采收與加工
對于玄參的采收時間,應控制在每年10-11月份,發(fā)現(xiàn)上部出現(xiàn)枯萎的時候即可進行采收,將殘留莖葉及泥土去除掉,然后在曬場進行晾曬,時間不少于6-7小時,發(fā)現(xiàn)植株的表皮出現(xiàn)皺縮之后,將其堆積在一起覆蓋麻袋,促使其“發(fā)汗”,然后間隔5天后再進行晾曬,此工序反復操作至完全干燥,內部色黑即可。如果面臨陰雨天氣,可以使用40-50℃左右的溫度將其烘干。最終要確保產品外表呈灰白色、內部呈黑色且無油、無蘆頭。
3結語
綜上所述,玄參作為重要的中草藥,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救治中。隨著玄參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對其產量及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分析宣傳栽培種植技術要點,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指導作用,旨在提升玄參種植產量和品質,為種植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滿足中醫(yī)藥產業(yè)發(fā)展需求。
參考文獻:
[1]余生,黃海連,林偉國,王金橋.梧州市苦玄參兩熟制高效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02):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