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虹
[摘 要]
激活課后習題是彰顯語言文字實踐功效、提高語文課堂實效的措施之一。從習題的“前置”“分解”“統(tǒng)整”“參透”等四個維度,詮釋“激活”習題的實際內涵及具體做法,能夠彌補學生及教師虛化課后習題的實踐缺憾,探索一個以“習題·語用”為發(fā)展源頭的課堂踐行機制,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語文課堂的實踐功效。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后習題;語用價值
語文課后習題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檢測學生語言文字的實踐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促進“教”與“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為此,筆者認為,語文課后習題的使用應突出學科特色,彰顯語言文字的實踐過程,指向學生的語用現(xiàn)實、語用思維、語用核心內涵。下面,筆者結合統(tǒng)編教材課后習題的使用談談個人的體會與收獲。
一、前置習題,克服朗讀現(xiàn)實通病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閱讀基本功的起點。為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笨稍鯓幼x才算“有感情”,不少教師很有疑惑,也一直存在爭議。
以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一匹出色的馬》一課來說,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第一次明確提出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有兩個建議,即通過“抓重點詞句想象畫面”“抓人物對話體會心情”等方法來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是這樣做的:首先,通過妹妹和媽媽的對話,感受人物心情,同時輔之以一些表情、動作來傳遞人物的情感,進而“有感情”地指導朗讀……隨著文章結尾處妹妹“我早回來啦!”感嘆句的出現(xiàn),最后師生以振奮人心的音調結束了朗讀活動。華東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周宏老師說:“學生裝腔作勢無所謂,老師絕對不能裝腔作勢。”作為“有感情朗讀”的一個初始引導,師生出聲閱讀,確實需要形象、感性的外顯引導,但教師給予的應是最自然、最純真的情感體驗引導,而不是僅僅根據(jù)標點符號就“界定”朗讀的音量等級、面部表情、動作幅度等,并謂之“有感情”,這樣的指導只能給學生帶來機械化的朗讀經歷——盡管這樣的指導更具有可視性與即時性。
那么,如何克服當下的朗讀通病呢?筆者接受了教師教學用書的第一個建議,巧妙利用課后第3題兩個抄寫句子重點詞的想象功能,將其前置在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的美景鑒賞中,并進行朗讀引導。
題目:讀句子,邊讀邊想象畫面,再把句子抄寫下來。
◇河水碧綠碧綠的,微風吹過,泛起層層波紋。
◇路的一邊是田野,蔥蔥綠綠的,非常可愛,像一片柔軟的綠毯。
筆者的操作步驟是:
(1)引導學生學會提取文章信息,主要通過問題設置來進行:作者在郊外看到了哪些美景?它們“美”在哪兒?
(2)引導學生進行圖文對照,仔細看河水“波紋”與“層層波紋”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不同畫面,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體會疊詞的生動性、形象性、音樂性特點。
(3)讓學生反復出聲品讀寫田野“蔥蔥綠綠”的文字,啟發(fā)學生讀出田野的“綠”與“多”,感受其所帶來的春天氣息。
(4)依據(jù)原文,增補疊詞,想象柳葉的柔美及爸爸媽媽的愜意。
在上述幾個步驟的引導下,學生借助疊詞,發(fā)現(xiàn)、想象、體驗到了春天柔美的畫面,并借助其特有的韻律感,繪聲繪色地誦讀了文章,以自己的方式實現(xiàn)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有效嘗試,也將教師的朗讀指導推向了一個新的起點。
這樣的課后習題,本意在抄抄寫寫中積累詞句,感受春天的美好,可我們卻將其積累、體驗功效前置,讓疊詞的音律美為朗讀指導添磚加瓦,委實是一次意外的收獲,值得探討和研究。
二、分解習題,初建解讀思維結構
眾所周知,一年級的課文學習不必在課文內容的講解上花費過多時間、投入過多精力,而要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幫助學生讀懂課文。那么,什么叫“讀懂”?“讀懂”中包含了哪些認知要求?可以通過哪些閱讀形式幫助學生“讀懂”課文?這都是課文閱讀起始階段的引導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例如,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心愿”主題的課文中,有“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重點學習要求??梢?,教材旨在通過“信息提取”來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這也確實是一種好方法。那么,初始階段的閱讀信息該如何提取呢?筆者從課后習題中開渠引源,找到了提取信息的潺潺活水,為本單元訓練要求的突破提供了有效依據(jù)。下面以《我多想去看看》的課后習題為例。
題目:讀一讀,記一記
彎彎的小路? ?寬寬的公路
美麗的天山? ?潔白的雪蓮
雄偉的天安門? 壯觀的升旗儀式
在低年級,此類短語一般以“填空”或“連線”的實踐方式來理解、識記,但這樣的語言實踐顯得單一、機械,其豐富內涵及意蘊就無法感受了。教學中,筆者緊扣題眼“看”,將此題目分解成兩部分——描繪與景物,設計成以下4個問題:
(1)我多想去哪兒看?用“○”圈出。
(2)我分別看到了什么?用“”畫出。
(3)這些地方的景色又分別是怎樣的?用“( )”標出。
(4)在北京與新疆的“我”,還可能看到怎樣的景象?請借助上面類似的短語簡要說明。
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一是在主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圈圈畫畫,完成了文章主要信息的提取,很好地實踐了本單元的學習要求;二是在圈點勾畫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文章中實際寫到的是兩大板塊——北京與新疆,這有利于學生初步形成文本塊狀意識;三是學生能初步厘清“描繪的詞語”與“被描繪的景物”的區(qū)別,初步發(fā)現(xiàn)此類短語的搭配奧秘,體會語言實踐的秘妙。這樣,學生不僅能初步感知此類短語的構成與運用,還能較為清晰地把握這篇文章的結構,一反過去一味地運用形象化、感性化閱讀認知的方法。對學生而言,這是一種新的結構化思維的閱讀、積累經歷。
為此,教師還可以嘗試進一步分解課后習題中的一些句子或詞語,分類、分塊,提煉成若干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提取信息、形成塊狀的閱讀認知,養(yǎng)成結構化的理性認知習慣,將低幼學生的文字實踐、閱讀思維活動推向新的發(fā)展階段。
三、統(tǒng)整習題,研磨習作核心內涵
聽說讀寫是語言學習的核心要素,“寫”是語言輸出的終端。面對日趨多樣化與復雜化的閱讀文本,學生習作內容日趨開拓,訓練要求日趨規(guī)范,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統(tǒng)整習作要素,促其形成一個相對清晰的習作理解與實踐結構。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讀”要求有三點,即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優(yōu)美生動的詞語,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這三點要求,看似角度不同,實則都指向“寫”這個輸出端口。那么,如何讓學生抵達“寫清楚”的習作要求呢?比較《燕子》與《荷花》這兩篇經典課文,筆者發(fā)現(xiàn),每篇課文的課后習題都有優(yōu)美詞語積累、經典段落背誦的提醒,而指向“寫”的習題則只有《荷花》課后第2題(說說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畫”)與第4題(小練筆:仿照《荷花》第2自然段,寫一種自己最喜歡的植物)。略加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荷花之“畫”重在“活”,有情景相融的聯(lián)想;燕子之“畫”重在“趣”,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筆者由此引導學生認識到這里的“寫清楚”,其實就是將文章中觀察到的情形,按照“形狀與顏色”“聲音與味道”“靜止與動態(tài)”等結構,給予有序的安排,既可“多選”組合,亦可“單選”突破。這樣一來,兩篇經典文章潛藏著的習作結構及觀察指向,就即刻暴露在學生的觀察思維中了。在此基礎上,筆者還及時補充了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與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的《翠鳥》兩篇課文,讓學生讀后思考這樣的問題:“同樣是寫翠鳥,可呈現(xiàn)內容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什么?”受到前面“寫清楚”的習作要求啟發(fā),學生對比發(fā)現(xiàn),是“遠觀”與“近觀”的不同所致:《翠鳥》在近觀的視角下,單其羽毛就有一個段落的詳實介紹,而《搭船的鳥》在遠觀的視角下,卻只能是一句話簡要概括。
這樣,《荷花》一文的課后習題,就引發(fā)了學生對4篇文章的對比閱讀,可謂讀中有仿,仿中有悟,悟中有創(chuàng),學生著實感受到了教材關于“觀察”的螺旋式習作要求,領會到了“觀察”的核心內涵,“言之有序”地表達奧妙也被學生參悟到了。閱讀、觀察、生活、習作之間的通道也似乎徐徐開啟了。
四、參透習題,彰顯語用實踐價值
在引導學生實踐運用語言文字的時候,教師要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有意識地激發(fā)實踐主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有序、持續(xù)地推進語用實踐進程。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單元導讀”再次提出“把畫面的內容寫清楚”。在《陶罐與鐵罐》一文中,教材編者試圖通過插圖的引導,讓學生能夠了解用對話的方式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并將二者不同表現(xiàn)、不同結局寫得清清楚楚的寫法。顯然,“對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在配套的課后習題中,有一則閱讀鏈接叫《北風與太陽》,但卻沒有任何閱讀要求。一般情況下,教師會根據(jù)單元導語的要求設置如下問題:①這則寓言,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對應單元導讀的第一個要求)②根據(jù)二者的不同表現(xiàn),將故事內容說清楚(對應單元導讀的第二個要求)。此類設計無可厚非,但卻存在著忽視寫作實踐的問題,“讀”與“寫”處于游離狀態(tài),教材要求得不到落實。筆者根據(jù)本篇課文的訓練重點——對話,單元導讀第二個訓練重點——寫清楚,對學生進行語言運用綜合訓練,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展開想象,以對話的形式,將本篇寓言故事簡要地轉述下來?!?/p>
不難想象,學生在《陶罐和鐵罐》的引領下,充分調動了自己已有的閱讀、生活經驗,繪聲繪色地轉述了這個故事,甚至賦予了個體的具體表現(xiàn)在其中,實現(xiàn)了“復述——轉述”的角色轉換敘述,主體意識得到了彰顯,初步實現(xiàn)了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基本目標。
總之,課后習題要基于教材思想,基于學習要素,基于學情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彰顯語用價值。
[參 考 文 獻]
[1]托比·卡騰.融合教學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張正耀.語文,究竟怎么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張正耀.領悟經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