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斌
摘要:對高校黨建協同治理路徑展開研究,從轉變高校黨建領導主體催化方式、發(fā)揮協同催化作用、增強高校黨建參與主體協同動力、促進多方協力合作、完善高校黨建制度制定執(zhí)行程序、規(guī)范協同保障措施、強化高校黨建溝通信任運行機制、搭建協同運行平臺幾方面著手,力求構建基于主體內容的、高校黨建協同機制,促進高校黨建質量顯著提升。
關鍵詞:高校黨建 質量提升 策略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220—02
高校黨建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問題關乎高校及黨建工作的整體水平和實際效用。新時期高校黨建工作需要多維度的合作與協同,為應對當前高校黨建協同過程中領導主體催化作用發(fā)揮不力,參與主體協同動力不足,協同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不善,協同機制不健全等現實困境,提出如下可行性策略:
一、轉變高校黨建領導主體催化方式,發(fā)揮協同催化作用
當下要轉變高校黨建各級領導主體的催化引導方式,發(fā)揮催化領導者于協同過程中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穿梭協調作用,尤其是在高校黨建協同初始條件不利,參與各方協同動機比較弱,權力、資源和知識不平等或前期有過較為激烈的不愉快的合作史甚至糾紛沖突的情況下,最關鍵的是要使黨建領導主體的領導力凸顯出來,其中領導力包括:對協同過程進行適當管理;維持“技術權威性”;形成各方普遍認可的決定等相關內容。[1]高校黨建各級主體要適時出臺管理政策和可行管理方案,對高校黨建活動進行適當管理。在維護管理權威的同時,提升管理技術能力,使之得到各方認可,不斷提升參與主體的認同水平,從而讓協同意志直達人心。
具體而言,為提升高校黨建領導主體對于黨建協同的領導能力,必須不斷豐富高校黨建主體對于協同黨建活動開展的催化引導方式,從以政策出臺為主的單一催化方式,轉向多元化的催化引導方式。從中央層面到地方層面,從校級黨建管理部門到院系基層黨支部,在政策和方案的出臺過程中,要打“政策組合拳”。在出臺政策進行催化引導的過程中,就要考慮高校與中央的配合協同問題,與地方黨建部門的協同機制。高校內部更要積極結合自身的特點,從院系、部門、學科等多個維度落實制度共創(chuàng)、資源共享、路徑共促等協同計劃。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建領導主體對于高校的黨建問題均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關注。中共中央組織部和教育部黨組印發(fā)了關于《高校黨建工作重點任務》(組通字〔2018〕10號)通知,通知明確指出,“地方黨委組織、教育工作部門要加強協同,對本地區(qū)高校落實重點任務進行全面指導督導”[2],給高校和地方關于黨建方面的協同合作指明了方向:要繼續(xù)以“對標爭先”“雙帶頭人”等方式加強“技術權威性”,力求作出參與各方普遍認可的決定。
二、增強高校黨建參與主體協同動力,促進多方協力合作
當前,高校黨建參與各方缺乏協同動力,這與高校黨建過程中權力、資源和信息的運行、分配和傳播方式有關,也與高校黨建參與各方“只知其上、對上負責”的僵化思維觀念密切相關。因此,為實現高校黨建協同,必須對高校黨建的自上而下縱向的權力運行模式加以調整,強化橫向黨建參與主體之間的聯系,構建基于高?;鶎狱h組織的協同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還要在權力運行模式逐步轉變的基礎上,對高校黨建資源的配置方式進行調整,從以院系為單位的縱向資源分配和信息傳遞方式轉變?yōu)榭v、橫雙向交織的方式,立足于高校組織機構、工作人員、運行機制和政策體系,探索實現面向學科團隊、職能部門、群團組織、班級團支部的協同化合作方式。
此外,為增加參與各方的協同合力,還要破除參與主體僵化的思維觀念。要轉變高校黨建參與各方的觀念,關鍵在于打破其對上負責的僵化認知,提升其黨建活動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多種黨建教育活動的開展,宣傳高校黨建活動協同的目標,使參與主體認識到高校黨建協同的重要意義,實現層級細化與部門契合,自我調節(jié)與外部協調無縫結合,真正將高校黨建協同與參與主體所屬群體利益和所屬部門發(fā)展相結合。
三、完善高校黨建制度制定執(zhí)行程序,規(guī)范協同保障措施
為解決高校黨建協同制度制定出臺過程中出現的基礎規(guī)則清晰性不夠、細化程度不足等問題,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包括黨員能力、需求的差異,資源擁有程度的不同等,在學校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和部署下,明確高校基層黨組織間的差異,細致劃分學校黨委、黨政職能部門與各學院的職責,為制定出具體的、明晰的黨建協同制度奠定基礎。
在高校黨建協同制度制定執(zhí)行過程中,除了需要明確細化基礎規(guī)則,還需要參與主體的廣泛參與。但當前局限于高校黨建的縱向管理模式和高校以科研、教學等為重點的工作特征,很多參與主體對于制度和執(zhí)行過程中的主觀參與意愿不強,或客觀上存在參與途徑缺失,參與表面化、形式化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升參與主體的內生性動力,應該從轉變參與主體的觀念開始,通過制度的合理制定使參與主體的自身利益與高校黨建活動的參與相結合。這個結合的過程不能從負向進行約束,應該以激勵性的制度體系建立為主。此外,應該出臺與高校黨建的協同信息公開制度,提升高校黨建多部門合作的透明度,以公開促發(fā)展,逐步規(guī)范高校黨建協同的制度制定及執(zhí)行措施。
四、強化高校黨建溝通信任運行機制,搭建協同運行平臺
當前高校黨建的協同運行機制不暢,與其溝通和信任機制的弱化也存在極大的相關性。為強化高校黨建各層級領導主體之間、領導主體和參與主體之間、參與主體之間的溝通,要轉變高校黨建垂直型黨建溝通機制,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化溝通手段,搭建高校黨建協同平臺,建設充滿活力的高校黨建協同網絡社區(qū),為高校黨建參與主體提供一個多元化、扁平式的溝通平臺,建設高校黨委協同新媒體矩陣,真正實現高校黨建縱橫一體化。
此外,為攻克高校黨建協同的另一難題——信任機制的建立問題,必須使領導主體和參與各方能夠共同控制協同過程,從而推動共同認識和相互依賴的密切關系逐步建立,并在明確的高校黨建目標、統(tǒng)一定義高校黨建問題和共同追求高校黨建價值的基礎上達成協同共識,從而取得高校黨建協同發(fā)展的階段性成果。由于高校黨建領導與參與主體之間存在上下級領導關系,如果想實現協同過程的共同控制,必須為參與主體創(chuàng)造參與機會,在黨建協同實踐的評估考核環(huán)節(jié)要充分聽取黨員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其能動性發(fā)揮,要在學校內部多層級黨建中建立常態(tài)化的黨員群眾民主評議協商制度,提升高校黨建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五、結語
在高校黨建工作中應最大限度地整合現有黨建平臺資源,互通有無、形成合力,逐步形成“黨委管總、黨務主建、團學協同、多部門聯動”的協同機制;還要及時轉變高校黨建領導主體催化方式,不斷增強高校黨建參與主體協同動力,完善高校黨建制度制定執(zhí)行程序,強化高校黨建溝通信任運行機制,搭建協同運行平臺,將其作為提升高校黨建質量、促進從嚴治黨在高校推進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Ryan,Claire. Leadership in 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An analysis of agency roles in regulatory negotiations[J].Policy Sciences,2001(34):221—245.
[2]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fā)《高校黨建工作重點任務》的通知(組通字〔2018〕10號)[Z].2018-02-26.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