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佳瑩 陳 衢 袁 瑩
新聞報道是非虛構性敘事,以新近發(fā)生的事件為素材或由頭進行真實敘事。時間是敘事的第一要素。法國文學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在《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中這樣寫到:“敘事是一組有兩個時間的序列:被講述的事情的時間和敘事的時間(“所指”時間和“能指”時間),……這種雙重性要求我們確認敘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種時間兌現(xiàn)為另一種時間?!彼哉f,對事件時間的重新安排,使之成為作品中的敘事時間,是敘事存在的基礎,敘述者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現(xiàn)實中單向的不可逆時間變?yōu)閿⑹轮卸嗑S的和可逆的時間。因此熱奈特說,敘事事實上是敘述者與時間進行游戲。
敘述者對敘事時間的處理方式主要有預敘、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分敘等。在文學、戲劇、電影等虛構性敘事中,作家、編劇、導演們將這些敘事技巧不斷發(fā)展、變化、創(chuàng)新,讓其日臻爐火純青;新聞報道囿于題材的局限性,其敘事技巧很長時間里都落后于文學、戲劇、電影等虛構性敘事,但是隨著新聞從業(yè)者對這種非虛構敘事的特性進行持續(xù)不斷的探索、挖掘和研究,新聞敘事因其開放性、連續(xù)性等特點,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敘事風格和敘事習慣。
巴黎當?shù)貢r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6點50分左右,法國巴黎地標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屋頂上冒出火焰和煙霧,火勢發(fā)展很快,7點53分,巴黎圣母院中部的尖塔倒塌。
這起事件震驚世界,很多媒體都進行了報道。由于各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每一家媒體介入報道的時間點先后不同,但無論從哪個時間點介入,媒體無一例外都是從介入點的最新情況開場,按照時間遞進的順序,介紹滅火救援的進展,然后再倒敘火災最初發(fā)生的狀況、目擊者親眼所見、稍早前的滅火救援情況、可能導致火災發(fā)生的異常細節(jié)、火災發(fā)生前的巴黎圣母院等等。4月16日上午10點,巴黎消防部門發(fā)布消息稱,大火已全部被撲滅,巴黎圣母院火災已轉入事故原因調(diào)查和災后重建階段,媒體雖然減少了報道頻次,但追蹤仍然在持續(xù),順序+倒敘的敘事模式仍然在延續(xù),隨著時間的流逝,倒敘的時長被不斷地壓縮,逐漸變?yōu)閹拙湓挕讖堈掌?、一個短視頻的閃回。順序+倒敘為何逐漸成為事件新聞報道敘事習慣?主要原因有:
1.事件新聞屬非虛構性敘事。非虛構性敘事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性: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不可預測性,故事結局的不確定性。這份不可預測+不確定性使敘事者極難抓住事件的發(fā)生,所以敘事時的倒敘成為必然;同時這份不可預測+不確定性使故事的高潮變得如此不可捉摸,媒體人的每一次介入,直面事件的最新進展,都渴望著自己的順敘正在記錄故事的高潮,這就是事件新聞敘事的最大魅力。
2.敘事文本各自獨立。像巴黎圣母院火災這類重大事件,敘事文本成千上萬,不同的敘述者用不同的語言、通過不同的媒介、用不同的方式講著大同小異的故事,敘事文本各自獨立,雖然敘事起始時間在火災發(fā)生后,但每一個獨立的文本都有義務給敘述接受者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因此順序+倒敘的敘事模式逐漸發(fā)展成習慣。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烘托主題、刻畫人物、渲染氣氛等,暫時中斷中心事件敘述,插入一段相關敘事。插敘與中心事件不存在時間或因果的關系,它的功能主要是拓展敘事文本的意義。近年來,插敘在電影中越來越少被使用,當下崇尚的是精準敘事:沒有一個鏡頭是浪費的,沒有一句話是多余的。與電影恰恰相反,插敘這種敘事手法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不斷地被挖掘、拓展。
2019年4月11日,西安“奔馳女車主哭訴維權”的視頻在網(wǎng)絡上流傳后,引發(fā)輿論高度關注,幾乎所有媒體都參與到這場敘事狂歡中,我們在鋪天蓋地的信息中,常??吹竭@樣一群人的身影:評論員、點評嘉賓、相關專家等。他們跟事件沒有關系,把他們的環(huán)節(jié)拿掉,絲毫不影響事件本身的進展,絲毫不影響讀者對事件的認知,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身影越來越活躍、敘事權重越來越大。他們跳出事件本身,夾敘夾議,告訴我們相關的例證、昭示的問題、可能的走向、如何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等,發(fā)展成部分讀者對他們的關注甚至超過了事件本身。
為什么?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電視新聞接受情境與看電影、讀小說不同,看電影、讀小說時敘事接受者專注度較高,這樣的情境有利于敘事接受者自行領悟電影、小說的意義,但是人們在接受電視新聞時,通常不夠?qū)W?,因此敘述者就運用插敘的手法,將意義直接宣之于口,便于敘事接受者對意義的理解。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媒體的發(fā)展,彈幕、call-in、即時留言等新型插敘方式不斷涌現(xiàn),極大改變了敘事文本的表現(xiàn)方式、接受方式,有些插敘本身甚至具有較高的敘事價值,成為中心敘事之外的支線敘事。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1950年上映)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它圍繞一個被劍殺死的武士展開,他是怎么死的?強盜、武士妻子、被武士附身的女巫、路過的樵夫分別講了一個故事,本來,四個人從不同的角度講一個故事,應該能最大限度地還原事件的真相,但是涉事的四個人卻從各自的利益出發(fā),隱瞞了對自己不利的部分,或者說構筑了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潛意識里自己想要的)事件敘述,四個人的敘述相互交叉,非但沒有讓事實更清楚,反而使事件真相撲朔迷離?!读_生門》在世界影壇的地位很高,被譽為影史上最有價值的10部電影之一。1950年之后,一些導演借鑒《羅生門》的敘事手法結構影片,如《阿嬰》、《英雄》、《看不見的客人》等,向黑澤明致敬?,F(xiàn)在,“羅生門”一詞的含義也從電影中引申開來,意指各說各話,真相不明。
我們每天看新聞,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羅生門事件,而且遠比電影精彩。京東CEO劉強東性侵事件從2018年綿延到2019年,至今仍眾說紛紜。從2018年8月31日凌晨消息最初曝光起,圍繞這一事件的報道便開啟了交叉蒙太奇式敘事:從男女方各自立場出發(fā),相關消息滿天飛,吃瓜群眾也因此兩邊倒,根據(jù)即時性消息不斷變換對事實真相的判斷。直到2018年12月22日凌晨(北京時間),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亨內(nèi)平縣檢察官辦公室公布劉強東事件的調(diào)查結果:決定不予起訴。至此,事件告一段落。
然而,2019年4月16日,劉強東性侵事件女主角正式向明尼蘇達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申請賠償金額(不包括訴訟成本及利息)超過五萬美元。于是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互甩證據(jù)階段,媒體開始了新一輪的交叉蒙太奇敘事,剛剛開啟一個銳角的羅生門又關閉了,事實真相到底如何?也許像《羅生門》一樣,恐怕永遠不會有所謂的真相,就像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性侵案和前NBA球星科比性侵案,誰能說清所謂的真相是什么?以“追求事實真相”為使命的新聞報道,為何在現(xiàn)實中頻頻遭遇“羅生門”?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1.新聞報道是間接敘述的非虛構性敘事,當人物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隱瞞某些事實或說謊,新聞報道更多的是記錄,而不能合理想象地虛構。
2.新聞報道是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的公開性敘事,敘事者出于各種主觀客觀的原因,也會有意識無意識地進行選擇性敘事。
一些有識之士說:也許只有時間才能最大限度地還原事實真相。誠如本文一直想表達的思想:敘事就是與時間做游戲。事件每天都在發(fā)生,敘事每時每刻都在繼續(xù),新聞報道非虛構敘事不斷從小說電影戲劇等虛構敘事中汲取養(yǎng)分,并結合行業(yè)特點,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敘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