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超限效應(yīng),是指刺激過多、過強,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主體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在家庭教育中,超限效應(yīng)表現(xiàn)為當父母多次對一件事做出同樣的批評時,孩子的心情會從內(nèi)疚不安轉(zhuǎn)為不耐煩,最后到反感討厭。
去年,我班上轉(zhuǎn)來一個叫周彤的男孩。開學時他媽媽再三拜托我,說:“張老師,我感覺周彤對學習沒有興趣,希望您一定嚴格管教?!币欢螘r間后,我發(fā)現(xiàn)周彤其實挺聰明,學習基礎(chǔ)也不差,只是學習不夠積極主動。午餐后,我約他一起到操場聊天,當我問到他在家里的學習狀態(tài)時,他激動地說:“老師,我也想好好學習,可是,不管我怎么做,我爸媽都不滿意,他們都只會說別人家的孩子多么優(yōu)秀,從來不會表揚我。”說完,他沮喪地低下頭。周彤的話讓我陷入沉思,看來得與他父母溝通一下。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當孩子某種良好的行為出現(xiàn)時,如果能及時得到相應(yīng)的認可,孩子就會產(chǎn)生一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悅的心境,并且使同類行為繼續(xù)向更高層次發(fā)展。所以,對于學習基礎(chǔ)薄弱,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我們應(yīng)該鼓勵大于批判,給他們一種“我能行”的心理暗示。這種自我激勵會促使孩子克服恐懼,直面困難,增強自我挑戰(zhàn)的勇氣。如果家長平時的表現(xiàn)過于強勢,則會在無形中增加孩子的壓力,使他羞于開口、不敢表達。家長越著急,越盲目施壓,孩子就越叛逆,從而家庭教育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
苗不扶不正。在引導(dǎo)孩子明辨是非的同時,批判教育也不可或缺。那么,贊美與批評該如何拿捏?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小作者巴迪寫了一首詩,母親非常激動地鼓勵他:“這首詩精彩極了。”父親卻評價:“這首詩糟糕透了?!碑敃r年幼的作者并沒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沖到房間痛哭了一場。后來小作者成長為一名大作家,他在文中寫道:“‘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風刮倒?!弊髡吆苄疫\,他有一位慈愛的母親,總是給予他贊美與鼓勵。他也有一位嚴厲的父親,時常提醒著他要小心、注意、總結(jié)、提高。這就是平衡教育。有的父母深諳此理,生活中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我把這些講給周彤媽媽聽,并建議她也像巴迪的媽媽一樣,不斷給周彤鼓勵。
一學期后,周彤媽媽興奮地告訴我周彤的變化。原來,期中考試過后,周彤興沖沖地拿著81分的語文卷子回家,媽媽一把抱住他:“寶貝太棒了,你的努力沒白費,終于考到80分以上了?!笨墒歉赣H卻冷冷地說:“驕傲什么,離100分還差得遠呢?!敝芡牶螅瑳]有像以前那樣沮喪,而是鼓起勇氣走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您說得對,我會繼續(xù)加油。”后來周彤學習更加刻苦,他在日記中寫道:“媽媽的肯定,給了我前行的力量,爸爸的告誡給我了清醒的警示,這兩種愛,缺一不可?!?/p>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教育孩子都應(yīng)該直接明確,就事論事,以肯定和鼓勵為主。當一件事情發(fā)生時,我們首先應(yīng)該看到孩子的閃光點,看到他做得好的地方,并予以肯定,再引導(dǎo)他認識到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幫助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尋找對策。即使孩子有過失,對其批評懲罰時,也要沉著、冷靜,要嚴肅而不粗暴,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信、自尊、快樂中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湖北省安陸市木梓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