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璇/中華女子學院
長沙窯地處湖南省長沙市銅官鎮(zhèn)望城縣以北,分布在湘江東岸太豐、古城一帶,故亦稱之為“銅官窯”,人們把主窯區(qū)叫為“瓦渣坪”。此地具備了陶瓷生產所需要的三大基礎條件:陶瓷原料、水和燃料。生產的陶瓷產品可以從湘江,通過便利的水路交通遠銷海外。長沙窯是唐代南方一處非常重要的外銷瓷產地。它始建于中唐時期,晚唐最為興盛,到五代時開始衰微。長沙窯獨特的釉下彩瓷裝飾工藝是在受到南方岳州窯和北方唐三彩的制瓷技藝影響下產生的。長沙窯充滿域外風情的造型和裝飾圖案則是受到域外阿拉伯國家文化的影響而創(chuàng)造形成的。
長沙窯與岳州窯毗鄰,沿湘江上下游而立。長沙窯位于望城縣,岳州窯位于湘陰縣,相距不過十余里。長沙窯與岳州窯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東漢時期,兩窯口就有風格基本相同的產品。歷朝歷代,兩個窯口不論在產品生產原料、產品造型、裝飾工藝、燒成方法和窯爐類型方面都存在許多相似之處。發(fā)展到唐代,雖然長沙窯的褐彩、綠彩裝飾及模印貼花裝飾風格與岳州窯青瓷特征大不相同,但長沙窯的釉下彩裝飾技法確是直接受到了岳州窯的影響。岳州窯作為湖南地區(qū)最早出產青瓷的窯口,從東漢開始一直燒制青瓷,發(fā)展到東晉時期,它創(chuàng)燒出釉下點彩裝飾,并一直延續(xù)至唐代。這種釉下彩裝飾工藝也被鄰近的長沙窯逐漸采用,并開始大量燒制。但長沙窯在岳州窯釉下點彩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
長沙窯與岳州窯雖然都有胎裝飾,也都是釉下彩裝飾,但二者相比,卻各有側重,風格不同。首先,在胎裝飾方面,岳州窯有部分產品采用了胎體印花裝飾。而長沙窯采用的是在胎體上進行模印貼花。其次,岳州窯雖首創(chuàng)釉下點彩裝飾,但它僅在部分印花產品上作少量點彩,大部分產品還是素面青瓷。而長沙窯普遍采用釉下彩繪,且彩繪圖案十分豐富,彩繪成為最主要的裝飾特征。再次,長沙窯與岳州窯的產品類型不同、器型也不盡相同。晚唐興盛的長沙窯,它的產品更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生產的都是日常的實用器,而唐前期的岳州窯則生產許多陪葬的明器。而且在實用器造型方面,長沙窯也出現了許多岳州窯未出現過的器型。
在中國傳統陶瓷發(fā)展的歷程中,北方的中原地區(qū),尤其是河南省,一直是陶瓷生產的重要區(qū)域。尤其到了唐代,河南地區(qū)的陶瓷生產不僅產量大、種類多、制作工藝也比較精良。但在“安史之亂”的影響下,唐代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社會開始由盛轉衰。長時間的戰(zhàn)亂,民不聊生,中原地區(qū)的人口為了躲避戰(zhàn)亂,開始大量南遷,由于湘中地區(qū)(湖南)沒有大的戰(zhàn)爭和災荒,人們得以安居在這里,其中就包括河南地區(qū)各大陶瓷窯場掌握著陶瓷生產技術的大批窯工,亦包括那些無法實現做官愿望的讀書人。他們的南遷,促成了北方經濟文化的南移,也給長沙窯地區(qū)的陶瓷生產帶來了新鮮的血液。特別是將北方洛陽地區(qū)的唐三彩習見的流動浸潤式彩釉裝飾工藝引入長沙窯。南北工匠的交流,南北技藝的結合,加上南遷的文人們?yōu)榱酥\生而加入到陶瓷生產的行列,這些都為長沙窯的產品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它使得長沙窯能夠以產品的創(chuàng)新在市場上獲得先機,很快崛起,成為湖南乃至南方地區(qū)的一個風格極為獨特的重要窯口。
長沙窯產品中的西方特色是逐步形成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岳州窯前期的湘陰窯產品中就已經得以展現,而在長沙窯的產品中則有了更大的發(fā)展?!鞍彩分畞y”的戰(zhàn)亂影響了北方陸路的交通,加之陸路交通在瓷器運輸方面的損耗等困難,使得陶瓷運輸開始從陸運轉向海運。唐代南方海上交通的開發(fā),為長沙窯產品的外銷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中西方的貿易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加之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唐政府的極力支持中西文化的交流活動,這使得西方的阿拉伯國家,如波斯、大食等國商人踴躍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與此同時,他們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包括歐洲東漸文化和中亞西亞游牧文化,這些外來文化與南方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一同得以在長沙窯作品上呈現。在長沙窯產品的造型、裝飾工藝和裝飾圖案上,都能看到西域文化的巨大影響。比如長沙窯彩繪中豐富的裝飾顏色的使用是受到了西亞裝飾風格的影響;模印貼花是向西亞金銀器制作工藝學習的結果;連珠裝飾圖案是受到波斯工藝品裝飾手法的影響;一些人物或植物圖案裝飾是西域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唐代詩人司空圖在《詩品·自然》中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與道俱往,著手成春。如蓬花開,如瞻歲新,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幽空山,過雨采蘋,薄言情語,悠悠天鈞?!边@可以借用來作為對長沙窯藝術特色的評價。唐代是一個空前繁盛、統一、自信、開放的時代,它造就出長沙窯自然大氣、舒展灑脫、渾厚質樸的藝術風格。長沙窯最突出的貢獻是將釉下彩繪裝飾作為最主要的裝飾特征在瓷器上呈現,它突破了傳統的青釉裝飾,掌握了氧化鐵呈青、呈黑,銅金屬呈綠、呈紅的規(guī)律。它以釉下彩繪和多種新型裝飾手法的綜合使用為其主要特點。它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彩瓷時代,在裝飾工藝和裝飾圖案上獨具特色,開辟了一條新的瓷器裝飾之路。它不僅豐富了我國陶瓷裝飾藝術,而且對以后釉下彩裝飾品種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它雖然受到南方岳州窯和北方窯口的影響,但它在學習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它不僅吸收了唐代繪畫、書法、染織、剪紙、模印、捏塑等眾多工藝特點,同時也在造型和裝飾上迎合了西方特色的裝飾情趣。它用更加綜合、更加靈活的裝飾手法,更加生動鮮活、寫意瀟灑的裝飾形象,更加接近民眾日常生活的功能設計和產品定位,使這種藝術被更多中國民眾所接受,被更多外國商人所喜歡,成為著名的民窯陶瓷產品,牢固地占領著中國陶瓷藝術史中重要的歷史位置。
從唐以后,中國瓷器裝飾形成了一條新的重要的分支,這條支脈在瓷器釉彩裝飾效果上不斷創(chuàng)新與行進。它在唐代長沙窯彩繪裝飾的基礎上繼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從青花、釉里紅到五彩、粉彩、斗彩、琺瑯彩以及素三彩、墨彩,它們各具裝飾特色,在彩繪裝飾效果上各有創(chuàng)新。它們共同構筑了中國陶瓷彩繪裝飾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