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婧, 何 琳, 王于飛, 段 晶
(西北大學附屬醫(yī)院西安市第三醫(yī)院, 陜西 西安, 710018)
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致死率與致殘率。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進行術后康復鍛煉,而術后康復護理途徑是保證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關鍵步驟[1-2]。傳統院內護理具有一定局限性,臨床上需要一套更為科學、完整的護理模式。本研究為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腦出血術后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應用效果,將本院80例患者進行研究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將2017年1月—2018年12月入院的80例腦出血手術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3-4]: 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且經頭顱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 滿足手術指征患者; 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5-6]: 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 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患者; 存在失訪風險患者。綜合護理組患者男24例,女16例; 年齡51~70歲,平均(60.40±7.20)歲; 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為(9.10±0.80)分; 術前出血量(38.20±5.60) mL。常規(guī)組患者男21例,女19例; 年齡54~68歲,平均(60.90±6.30)歲; GCS評分(9.00±0.60)分; 術前出血量(38.00±6.20) mL。2組患者性別、年齡、GCS評分與術前出血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常規(guī)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康復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康復訓練、飲食指導、技能培訓與家屬康復指導等。綜合護理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步驟如下。① 出院前3 d護理: 采用群體健康教育模式,由護士組織講課,以PPT播放相關知識,講解腦出血誘因、并發(fā)癥與飲食結構等問題,告知患者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的必要性,并詳細指導康復訓練細節(jié)。② 出院前1 d護理: 進行床邊肢體康復指導,上肢訓練包括夠物、轉換物品、擰毛巾等動作,并向上活動肩胛部,屈曲外展肩關節(jié),按摩肘關節(jié)并屈曲伸展,按摩手腕部后活動指關節(jié),每個動作20次; 下肢運動則分別屈曲伸展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與踝關節(jié),并按摩小腿與腳趾。③ 強化指導: 由病房護士與康復師共同指導患者及照顧者,包括生活指導、情緒調整方式、生活作息更改與答疑解惑等,使照顧者完全掌握康復技能,必要時現場指導并檢驗其技能掌握情況,并重點闡述需要格外注意的問題。④ 出院后護理: 出院后干預3個月,隨訪5次,評估居住環(huán)境,提出整改建議,指導日常起居; 注意保暖與呼吸道清潔,保證大便通暢; 再次隨訪時檢查上次隨訪遺留問題是否改進,對患者康復依從性進行檢查,記錄每次康復過程,并安撫患者情緒,鼓勵其保持康復進度與耐性,告知以往康復成功案例,提高其信心等。
神經功能缺損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制定的神經缺損量表(NIHSS)[7]進行評價; 四肢功能參考Fugl-Meyer量表[8]; 康復依從性情況根據患者依從性問卷進行分析; 神經認知功能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9]進行評價;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ADL)[10]評價。以上指標分數越高分別代表神經缺損越嚴重、四肢功能越強、依從性越高、認知水平越高或生活能力越強。
采用IBM公司SPSS 19.0分析本試驗數據并評估差異性。干預前后神經缺損、四肢功能、康復依從性、認知水平與遠期隨訪生活能力等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綜合護理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上下肢Fugl-Meyer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缺損與四肢功能比較 分
NIHSS: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制定的神經缺損量表。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常規(guī)組比較, #P<0.05。
綜合護理組干預后康復依從性總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康復依從性比較 分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常規(guī)組比較, #P<0.05。
綜合護理組患者干預后認知水平總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綜合護理組患者末期隨訪生活能力總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4。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水平比較 分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常規(guī)組比較, #P<0.05。
表4 2組患者遠期隨訪生活能力比較 分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常規(guī)組比較, #P<0.05。
流行病學研究[11-12]顯示,腦出血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最具威脅性的腦血管疾病之一, 50%~70%的腦出血存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導致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了勞動能力與生活能力,為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13-14]。手術治療是針對腦出血急性期最有效的方式,術后康復訓練則是保證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最重要步驟,但有學者提出,中國腦出血患者及家屬對于該病的認知程度普遍偏低,康復依從性較差,遠期預后不良,是造成中國腦出血預后較差的根本原因之一[15-16]?;颊呒捌浼覍僬J知水平不高使其不具備長期康復鍛煉的理論基礎,在依從性無法保證的前提下無法完成康復進度,因此有效的護理模式顯得尤為重要[17-18]。
綜合護理模式下的腦出血康復訓練是在院內護理與延續(xù)護理理論基礎上衍生出的護理模式[19-22],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強化的健康教育模式,重點指導患者家屬照顧技能,提高院外康復依從性與有效性,摒棄傳統院內護理理念,在患者出院后患者依然保持與醫(yī)院的聯系,有效應對患者從醫(yī)院轉到家庭康復期間的自我護理能力缺失問題[23-25]。
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護理組干預后NIHS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上下肢Fugl-Meyer評分、康復依從性總分、認知水平總分、末期隨訪生活能力總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梢?,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神經缺損,增強患者肢體功能,提高依從性與認知水平,從而保證遠期生活能力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