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英
學(xué)練太極拳,要想提高層次,練出內(nèi)功,就需要全身摧僵化柔。要想身體摧僵化柔,先要知道太極拳的幾種勁。楊澄甫弟子李雅軒先生曾把太極拳勁分為5種,有硬勁、僵柔勁、松沉勁、輕靈勁、虛無勁。他說:“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松沉勁,松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钡糠N勁的感覺體會沒有講,怎樣練出來的也沒有講。我結(jié)合練拳過程中的感受,談一下自己的體會,希望能對學(xué)練太極拳的朋友有所幫助。
硬勁。也是僵勁,是不練拳或剛開始學(xué)拳時,表現(xiàn)為全身硬邦邦,就像一根棍子一樣。這種勁,往往自己感覺良好,但和人一搭手就東倒西歪,站不住腳。明顯標(biāo)志是:全身僵硬,腳底無根。
僵柔勁。太極拳學(xué)練一段時間,身體肌肉有所放松,表現(xiàn)為有僵有柔,或僵多柔少,或柔多僵少,或僵柔參半。開始僵多柔少,再繼續(xù)堅持練下去,身體會逐步變得僵少柔多,這個鍛煉過程一般會較長。這個時期,練拳的人往往較難辨別。自己感覺已放松,(其實是假松)。此時,看看這拳也好,那拳也不錯,就想學(xué)的套路越多越好。和人一搭手往往又使氣、努力,氣喘吁吁,被人推得前仰后合,左擺右蕩。從身體內(nèi)部講,不知己,不知身上僵多少,柔多少,松多少,緊多少。這個時期還有個過筋骨關(guān)的問題,練到哪個關(guān)節(jié)都會有疼痛的感覺,尤其是肩、背、腰、膝等部位都會因抻筋拔骨,對拉拔長而出現(xiàn)痛、脹。當(dāng)然,因個人體質(zhì)、用功情況不同,出現(xiàn)痛、脹等感覺也不同,但都是一種正?,F(xiàn)象,但練拳人往往自己無法辨別,需明師指導(dǎo)。這時,練拳人容易對自己所學(xué)之拳產(chǎn)生懷疑,并常會有種種疑問:是不是練錯了,練反了?是不是老師沒教真東西?是不是他家拳更好?這時候,最缺乏定力,最容易走偏,也最容易放棄,實是可惜。其實這只是練拳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走過了這段路,爬上了這個坡,必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松沉勁。是僵柔勁出來后再繼續(xù)放松下沉,氣沉丹田,松腰、松胯,身體整體下墜,感覺很沉。松沉勁分為兩種,一種是假松沉勁,假松沉勁是骨肉未分,力沉腳底,感覺腳下很沉,就似有一棵大樹壓在身上一樣。另一種是真松沉勁,真松沉勁是內(nèi)外分開,骨肉分離,氣沉腳底。練拳時全身舒泰,每打一遍拳就有一種或多種體會,每天都有新提高。練拳趣味越來越濃,欲罷不能。與人搭手,手上不用力,手是空的,手臂是松沉的,如綿裹鐵。全用腳底飄上來的勁,全走內(nèi)里,從外形上看不出。但這種勁會讓人始終站不住,沒有根,這種勁玩人如玩小雞,對方會感覺特別神秘、神奇。
輕靈勁。是在松沉勁練出來后,氣從百會到涌泉,從涌泉到百會,從肩井到涌泉,以及全身各部位一氣貫穿,全身輕靈,比松沉勁要大得多。對于輕靈勁,郝為真先生曾有過一段精當(dāng)?shù)拿枋觯f,第一層功夫如在水底練拳,第二層功夫如在水中練拳,第三層功夫如在水面練拳。水面練拳即是輕靈勁,即是武禹襄先師講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楊班侯年少時常在永年城南金陀寺前練功,他曾請教法靜禪師自己功夫練得怎樣,禪師說他腳下足有千斤力。班侯聽后很是高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問禪師自己練得咋樣,禪師講腳下少不了八百斤力。班侯很是疑惑,就回學(xué)館問先生武禹襄,武禹襄笑笑說,太極之力根于足,初練如站水中,腳底不穩(wěn);再練如沉水底,步步為釘;再練方能浮出水面,輕松自如。此太極之奧妙,不練到純熟難以領(lǐng)悟。其實就是要求練功者越練越輕靈,而不是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