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榮芳/中共龍巖市委黨校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略的“十四個堅持”之一,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指引具有根本保障意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方略,仍然需要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將其作為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固本工程、鑄魂工程、聚力工程來抓。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保?]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段論述中,習近平總書記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教育目標,賦予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的新時代內涵。這就意味著,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圍繞這個總體目標來構建教育機制、開展教育實踐。
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fā)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只有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既具基礎性內在性又具目標性規(guī)定性的重大任務來認識、來落實,才能增強人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不斷展現(xiàn)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引導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自覺地把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同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步統(tǒng)一起來,以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作為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前提和基礎,這是在幫助青年進行科學的人生價值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回答好為什么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為什么當代青年必須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這段話為新時代在人生觀教育中提升價值取向指出了關鍵。當前,當前思想道德價值取向引導總體上方向正確、導向有效,新時代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中仍存在問題,一定程度弱化著人生觀教育的價值取向。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價值導向的實現(xiàn)程度就會大打折扣,黨對青年的政治引領也將難以真正實現(xiàn)。
(1)對當代青年的愛國情懷教育與艱苦奮斗教育不夠。深沉的愛國情懷是促使青年行動起來、擔當國家民族大任的思想根源,而追求復興的奮斗實踐,又使青年的愛國情懷更加深沉。情懷教育是要引導青年愛國愛黨愛人民,奮斗教育是要引導青年明確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意義。奮斗教育和情懷教育必須要結合在一起,才可能使青年的情懷更深沉、奮斗更有勁。愛國要為國家奉獻,愛黨要堅持黨的領導,愛民要為人民服務,這一切情懷都是在奮斗實踐中實現(xiàn)的。然而在一些思想道德教育中,情懷教育和奮斗教育并未有效聯(lián)系起來。脫離奮斗教育的情懷教育必然抽象化,逐漸變成青年不愛聽的大話空話;而脫離情懷教育的奮斗教育又往往淪為庸俗的個人奮斗觀說教。少數把“創(chuàng)業(yè)”“成功”當作引導青年的奮斗目標,不加分析地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非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來引導學生找尋人生方向。這些情況不同程度地搞亂了青年選擇人生方向的思路,也嚴重影響了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
(2)當代青年缺乏宏大的歷史視野。一些思想教育方式由于歷史觀狹隘,把人的奮斗意義局限在當前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上,從而局限了青年的眼界、胸懷和格局。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未來,而沒有宏大的歷史視野就不會有正確方向,任何人的人生,都是與其所處的特定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的過程。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在科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長河的高度著眼引導青年做出積極正確的人生抉擇。進行價值引領,一刻也不能脫離科學的歷史觀,否則就不能明確人們奮斗的歷史價值和進步意義。為什么五四運動以后,為民族復興擔當、為社會發(fā)展奉獻能夠成為中國青年運動的主旋律、成為中國青年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主要選擇?就是因為五四運動以后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先進中國青年跳出具體的時代情境的局限、開始著眼于未來,將自己的人生融入到爭取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奮斗中。這也是五四運動使中國青年獲得的最具有歷史意義的進步。習近平多次強調堅持大歷史觀的重要性,他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保?]“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fā)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保?]2019 年 3 月,在談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時又特別強調指出:“要堅持大歷史觀,把五四運動放到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來認識和把握。”[5]顯然,如果沒有大歷史觀,就不能使青年看到歷史進步的洪流,不能幫助其找到自己人生的歷史方位,當然也不能對其進行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3)當代青年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正確的價值取向導向弱化的問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獨特的理論品質,思想道德教學離不開社會實踐的過程。當前社會實踐大體上有三種主要形式:首先,不能有意識地引導青年認識社會歷史的主體——勞動人民,造成社會實踐的盲目化。了解社會問題永遠是青年進行社會實踐的中心內容,但社會主要是勞動人民組成的,如果不是站在勞動人民之中,就永遠也不能正確地看待和解決社會問題,甚至看不到社會問題。當前中國社會處在利益分化、矛盾疊加的特殊歷史時期,如何引導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更要注意強調立足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保?]青年人只有深深扎根于勞動人民之中,才能看清楚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實踐提出的一系列復雜問題。當前必須鼓勵和引導青年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進行社會實踐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明顯的成效。聯(lián)系群眾并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有著具體明確的內容。聯(lián)系群眾,主要是聯(lián)系勞動群眾,要以適當方法與勞動群眾溝通交流、向其學習并與之建立鞏固的情感聯(lián)系,要走到群眾之中,參加到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去。聯(lián)系群眾不是一時興起,而應常常進行,直到融入其中。引導青年聯(lián)系群眾,要使之逐漸形成強烈的主觀意愿,使之樂于和要求參加到群眾中去。由于未能在社會實踐前向青年進行充分的教育,導致青年下到基層進行社會實踐時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不但少有青年能與群眾建立長期的聯(lián)系和深厚的感情,甚至有的青年還給基層勞動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一些負擔。不能有效培養(yǎng)青年的勞動意識,引導青年尊重和熱愛勞動人民,造成社會實踐的冷漠化甚至是虛情化。勞動創(chuàng)造人,人是在勞動中發(fā)展自身、產生協(xié)作并組成人類社會。對個人來說,只有勞動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勞動才能帶來真正的覺悟,使人能夠理解為全人類解放事業(yè)而奮斗的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講:“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7]
(1)引導青年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尋找最大化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方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僅確立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還不夠,還需要馬克思所說的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不斷掌握和轉化先進的思想理論,從而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物質力量”。作為精神性的存在物,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理想性追求、現(xiàn)實性價值判斷和歷史性精神家園之中。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以中國價值和中國精神來構筑人們的觀念世界與情感世界,從而塑造人們思考自己與社會、國家、民族關系和未來的普遍價值基礎,培育勾連中華民族歷史深處、反映當代中國鏡像的共有精神家園。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最大公約數確立中國價值,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核心確立中國精神,全國各族人民才能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生和發(fā)展中國力量。這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方略,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價值支撐、精神動力與實踐力量的應有之義。
(2)引導青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思想地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和方向,決定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的性質與方向。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思想地位,這是關乎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性問題。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想倍加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始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
總之,新時代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使公民個人的道德追求融入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為弘揚,使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建設凝聚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其根本任務在于對青年培育正確的價值取向,不斷提高價值導向效力,教育引導青年正確認識世界,全面了解國情,把握時代大勢。”[8]必須聚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精神狀態(tài)等方面同新時代要求相符合的,這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一切工作都要聚焦這個目標,須臾不能偏離。要不斷深化對時代新人豐富內涵、時代特質、根本要求的認識和理解,更好擔負起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