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
摘? 要:中世紀(jì)西歐的騎士同貴婦人之間盛行著所謂的典雅愛情,這種典雅愛情成為教會培養(yǎng)騎士對于領(lǐng)主忠誠、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有效手段,其實質(zhì)更傾向于帶有宗教性質(zhì)的柏拉圖之戀?!秮喩踔馈分刑m斯洛特同桂妮薇兒的戀情便是在這種社會觀念下進行的,但蘭斯洛特強烈的個人情欲打破了典雅愛情的禁忌,最終造成了他的悲劇命運,而他對自己的悲劇命運的原因全然不知。本文試圖從蘭斯洛特的世俗性同中世紀(jì)宗教性社會觀念之間的沖突來分析他悲劇命運的原因,并進一步探究出在社會悲劇中,整個社會觀念是如何壓抑并剝奪掉個人幸福的。
關(guān)鍵詞:亞瑟王之死;典雅愛情;蘭斯洛特;桂妮薇兒;社會悲劇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7--02
蘭斯洛特是《亞瑟王之死》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相對于亞瑟王來說,蘭斯洛特更像一個充滿情欲和矛盾的“人”,而不是和亞瑟王一樣具有完美道德、類似于神性的存在,其人性上的復(fù)雜以及信仰與欲望之間的斗爭使得其人物更加豐滿,但他身處宗教觀念盛行的中世紀(jì),他強烈的世俗性便受到當(dāng)時社會價值觀念的壓制,他的悲劇類似于19世紀(jì)現(xiàn)實主義所盛行的社會悲劇,即主人公的悲劇遭遇主要是來自于外部社會,諸如社會、歷史、政治等方面的影響。
一、典雅愛情觀念的由來
促成典雅愛情觀念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正是戰(zhàn)爭、宗教和十字軍東征本身,在使粗野時代的婦女轉(zhuǎn)變成騎士時代的女士這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積極作用”[1](P272),一方面,在男人進行十字軍東征時,女人們發(fā)現(xiàn)她們完全有能力處理財政、稅收和其他政治問題,她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法律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和鞏固。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前,西歐婦女的地位并不高,在基督教中,夏娃由于偷吃了禁果導(dǎo)致整個人類背上了原罪,婦女被看作是邪惡、墮落的代表。
十字軍東征使得西歐騎士接觸到了拜占庭圣母崇拜的信仰。當(dāng)時拜占庭認為雖然夏娃給人類帶來了原罪,但圣母瑪利亞以純潔的童身受孕生下基督,為全人類帶來了救贖和拯救。并且圣母在基督誕生前后,都一直保持著童貞之身,這便形成了拜占庭圣母崇拜的文化。通過十字軍戰(zhàn)爭,這種圣母崇拜被帶回了西歐,從而促進了西歐婦女地位的日益提升,為典雅愛情中騎士將貴婦人理想化提供了信仰支撐。
其次,中世紀(jì)規(guī)定婦女結(jié)婚的年齡不得小于12歲,但很多家長由于利益或其他因素,在孩子七八歲甚至更小的時候便將她們嫁出去。[2](P14)在這樣的情況下,婚姻只是一種為了獲取某種利益的契約,沒有任何個人意愿可言。貴族間這種無愛婚姻使得11、12世紀(jì)西歐上層社會流行著這么一種觀念:愛情和婚姻平行共存、互不矛盾,愛情是一種當(dāng)事人可以隨便贈給別人的禮物。[3](P77-84+129)所以,貴族間的無愛婚姻也為典雅愛情的產(chǎn)生提供了條件。
再者,騎士身份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中世紀(jì)西歐的騎士大都出生在貴族家庭,在童年時期,一般在七歲左右,便被送到領(lǐng)主家中成為一名侍童,主要跟隨女主人學(xué)習(xí)禮儀等各方面的知識。到十四歲時他便成為一名扈從,直到二十一歲被冊封為騎士。在成為扈從之前,騎士都在城堡中接受貴婦人的各項教育,貴婦人同時扮演著教師和母親兩種角色,在騎士身體和心理成長的重要階段,受到的最直接的影響便是高貴優(yōu)雅的貴婦人,自然會對其產(chǎn)生崇拜和親近的感情。這是典雅愛情出現(xiàn)的制度原因。
二、典雅愛情的特點
中世紀(jì)的典雅愛情與現(xiàn)代意義上、建立在兩性平等關(guān)系上的相互吸引的愛情并不相同,典雅愛情更多的是被教會用作培養(yǎng)騎士對上帝及其領(lǐng)主忠誠的工具,從而起到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作用。在這種目的導(dǎo)向下,典雅愛情主要呈現(xiàn)出兩個特點。
首先,騎士單方面對于貴婦人無條件的崇拜與服從,他可以為了貴婦人赴湯蹈火,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而貴婦人則不必為此做出多大的回應(yīng),這主要是因為騎士同貴婦人的地位差距所造成的。雖然騎士大多是貴族,但他們從小被送往的往往是比自己地位更高的領(lǐng)主家里,所以其地位相對于自己的女主人來說是要低一些的。在他們眼中,貴婦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著優(yōu)雅從容的舉止,是他們心中的偶像。
在廣為人知的浪漫騎士尤瑞奇的故事中,為了能得到女主人的青睞,他甚至將女主人的洗腳水喝掉,但得到的卻是女主人的呵斥。后來他砍下自己的手指放進綠色天鵝絨盒子里送給女主人,也僅僅得到她答應(yīng)時??纯催@個手指的許諾。
典雅愛情的另一個特點便是它是柏拉圖式的純精神之戀,一方面中世紀(jì)有著強烈的貞潔崇拜。基督教禁欲主義認為性欲象征著骯臟與疾病,騎士必須要立下“絕產(chǎn)、絕色、絕意”的誓言,過著不受玷污的貞潔生活,才能一心一意服侍上帝,達到完美的境界。
另一方面,典雅愛情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并非是真正鼓勵騎士與貴婦人相愛。典雅愛情中雙方的純潔關(guān)系也受到游吟詩人的大肆贊揚。在中世紀(jì)著名的騎士敘事詩《特里斯丹和伊瑟》中,男女主人公雖然相親相愛,但當(dāng)兩人為躲避風(fēng)險遁入密林而不得不睡在一起時,兩人之間卻放著一把利劍,象征他們之間愛情的純潔高尚,神圣不可侵犯。另外,在封建習(xí)慣法中,如果騎士勾引領(lǐng)主的妻子,那么他不僅犯了通奸罪,又犯了背叛領(lǐng)主罪,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法國兩名騎士由于被指控與王子們的妻子有私情,被閹割后用馬拖入絞刑架處死。[4](P90)
所以,所謂典雅愛情,本身與愛情并無多少關(guān)系,它只是下級對上級單方面無條件地服從與崇拜。這種觀念本身就有不合理之處:一方面,貴婦人作為宗教和領(lǐng)主的代表被用作訓(xùn)練騎士忠誠的對象,但其本身也有主體性,所以當(dāng)貴婦人同上帝和騎士的領(lǐng)主發(fā)生沖突時,騎士究竟應(yīng)該站在哪一方?在《亞瑟王之死》中,蘭斯洛特便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困境。其次,要求絕對的精神之戀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很難做到,更何況是對充滿著世俗性特征的騎士來說。騎士,首先是戰(zhàn)士,他們直接要面對的是戰(zhàn)爭,是整日縈繞在身邊的危險,所以他們肯定不會像修道院的僧侶那般虔誠的禁欲修身,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更會選擇及時享樂,因為并不確定自己會在哪一場戰(zhàn)斗中再也不能醒來。
三、蘭斯洛特與桂妮薇兒的禁忌之戀
蘭斯洛特同桂妮薇兒的戀情并不具備典雅愛情的兩個特點。其一,蘭斯洛特本身也是國王,他與桂妮薇兒的地位差距并不大,并且由于他武藝高強,在幫助亞瑟王統(tǒng)一不列顛及比武大會中,都能力壓群雄,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當(dāng)然也俘獲了桂妮薇兒的心。所以他們之間的愛是一種相互吸引,并非是蘭斯洛特單方面對桂妮薇兒的愛慕。
更進一步,蘭斯洛特同桂妮薇兒建立在相互吸引基礎(chǔ)上的愛情便很難做到純粹的精神之戀。但不論是對于蘭斯洛特還是桂妮薇兒來說,他們都不能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地去反抗不合理卻盛行的典雅愛情的觀念。
從蘭斯洛特在追尋圣杯過程中對上帝做出的懺悔,可以看出他對自己同桂妮薇兒之間的愛有著深深的負罪感,“我絕大部分的武功事跡都是為了王后才做的。為了她,我不管對錯與人打斗。我從未想過為上帝而戰(zhàn),我所想的只有自己的榮譽和王后的青睞。”[5](P181)按照教會的解釋,中世紀(jì)騎士的一切言行都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蘭斯洛特卻有著強烈的世俗性,這種世俗性與當(dāng)時社會所要求的宗教性格格不入。蘭斯洛特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向上帝起誓將洗心革面,遠離一切罪惡,一心一意遵循騎士的道德準(zhǔn)則。
但是蘭斯洛特的悲劇便在于他的世俗性遠大于他的宗教性,但是他又從內(nèi)心里認可當(dāng)時的社會觀念,在行為上又充滿著強烈的個人性。諷刺的是,正是在他立完誓言歸來后才同桂妮薇兒突破禁忌,最終被捉奸在床,從而引發(fā)了與亞瑟王本不情愿的對立。即使他把將要被火刑處死的桂妮薇兒救回自己的城堡后,他仍然沒有想過就此將桂妮薇兒占為己有。而是在得到保障桂妮薇兒安全的保障后,將她送回亞瑟王宮。
蘭斯洛特在營救桂妮薇兒的過程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誤殺了許多本來崇拜自己的騎士,這也成為后來亞瑟王陣營決心與他一直為敵的原因。但即使付出了與昔日手足相殘的代價,也沒能捍衛(wèi)住他為之追逐瘋狂的愛情。這便是社會觀念的強大,它不僅限制了個人對幸福的追尋,更將不合理的觀念注入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潛意識中。當(dāng)個人遭遇不幸時,卻完全意識不到這是整個社會對個人的迫害,只能帶著深深的愧疚感和負罪感,把原因歸咎于自己身上。
在亞瑟王征討蘭斯洛特途中,他的兒子莫德萊德謊稱亞瑟王已經(jīng)戰(zhàn)死,自己登上王位。亞瑟王則在與莫德萊德的決戰(zhàn)中不幸身亡。亞瑟王死后,桂妮薇兒承受不了內(nèi)心的愧疚進入了修道院成為一名修女,而蘭斯洛特在此刻依然希望能夠得到桂妮薇兒的吻。這也說明他強大的世俗性特征,但囿于強大社會觀念所帶來的負罪感,桂妮薇兒果斷地拒絕了他,決定虛心服侍上帝來拯救自己的罪過。蘭斯洛特也被迫成為一名修士,把余生獻給主,因為桂妮薇兒是他生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從表面上看,兩人都回歸了宗教,仿佛其靈魂都摒棄了情欲、得到了升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對社會觀念的無奈臣服。本應(yīng)該熾熱燃燒的兩個年輕的生命,從此卻只能在單調(diào)乏味的僧侶生活中慢慢凋零,為了那個誰也不曾謀面的虛無縹緲的主,放棄了現(xiàn)世可觸的寶貴幸福。
結(jié)語:
典雅愛情的觀念本身是被教會用來培養(yǎng)騎士的忠誠,與真正的愛情相去甚遠,而蘭斯洛特同桂妮薇兒之間本來是存在著真正的愛情,但由于典雅愛情強大的社會觀念,導(dǎo)致蘭斯洛特不能找到阻礙他個人幸福的根本原因,最終導(dǎo)致了圓桌騎士瓦解、亞瑟王慘死、自己與桂妮薇兒愛情幻滅的個人悲劇。這也進一步提醒我們,在很多看似個人悲劇的背后,都隱藏著深刻強大的社會原因。而唯有通過發(fā)現(xiàn)和一步步根除掉這些社會原因,才能真正地把個人從社會悲劇中解救出來。
參考文獻:
[1]坦娜希爾:《歷史中的性》[M].童仁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3:272.
[2]E.帕沃:《中世紀(jì)的婦女》[M].(E. Power, Medieval Woman),劍橋大學(xué)出版社,1995:14.
[3]趙立行,于偉.中世紀(jì)西歐騎士的典雅愛情[J].世界歷史,2001(04).
[4]約瑟夫和F.吉絲:《一座中世紀(jì)城堡的生活[M].紐約,1984:90.
[5]托馬斯·馬洛禮:《亞瑟王之死》[M].陳才宇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