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高 峰
(河南省許昌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許昌 461002)
便血、嘔血、黑便都是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由于該病發(fā)病突然,病情發(fā)展快,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否則會讓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影響[1]。當前,藥物、外科手術、內鏡手術等都是治療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但都有一定的治療缺陷。介入治療是近年來發(fā)展十分迅速的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治療成功率高、止血快、創(chuàng)傷小等多種優(yōu)勢,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所以,本文對急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并將相關內容報道如下。
從我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接收的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選取104例進行觀察,根據(jù)患者就醫(yī)時是否采取了介入治療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54.75±6.41)歲;病程3~25h,平均病程(15.72±4.18)h;上消化道出血34例,下消化道出血18例,出血量(1807.29±251.62)ml。對照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54.03±6.54)歲;病程4~25h,平均病程(15.57±4.22)h;上消化道出血33例,下消化道出血19例,出血量(1789.68±260.17)ml。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規(guī)定,且符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要求,患者均知情且同意;(2)滿足介入治療的臨床要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的肝腎心肺功能疾?。?2)存在精神病史,或出現(xiàn)意識障礙,不能配合醫(yī)院治療。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入院時的出血情況、病理狀況等資料都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都立即展開了常規(guī)的保守治療,主要為補液、抗休克、適量止血藥、促進血壓平穩(wěn)等措施。觀察組在生命體征保持平穩(wěn)的狀態(tài)下采取介入治療:(1)通過造影觀察患者腹腔動脈干與腸系膜的上下動脈,與三代優(yōu)維顯進行對比,向血管中注入對比劑,每秒2~7ml,最高使用劑量為20ml;觀察到對比劑從血管中溢出,則說明該血管便是出血血管;向出血血管的近端插入導管或微導管,并選擇明膠海綿或彈簧圈與聚乙烯泡沫醇進行栓塞處理[2];(2)再次實施造影檢查,觀察是否成功止血;出血血管與其他血管都沒有出現(xiàn)對比劑外溢時,說明已經(jīng)成功止血;(3)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實施胃鏡檢查,且對可疑的出血血管進行栓塞處理;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采取術后保留動脈鞘管的方式,術后1d沒有出血表現(xiàn)的,說明栓塞層高,將動脈鞘管取出。
觀察兩組的失血情況與臨床療效。失血情況通過分析患者的血紅細胞數(shù)目與血紅蛋白計數(shù)來觀察;臨床療效的判斷依據(jù)為:顯效:接受治療后,其嘔血、黑便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常規(guī)相關指標與生命體征都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或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有效:患者治療后的嘔血、黑便等臨床癥狀都顯著改善,血常規(guī)等指標也基本正常;無效:患者治療后的相關癥狀沒有明顯的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兩組治療前的血紅細胞數(shù)目與血紅蛋白值都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的血紅細胞數(shù)目與血紅蛋白均比治療前要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都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紅細胞數(shù)目(×1012/L)血紅蛋白(g/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18±0.943.83±0.9791.93±1.0197.02±1.05對照組3.21±0.923.46±0.8592.14±1.1294.68±0.94t0.053.640.0715.74P>0.05<0.05>0.05<0.05
兩組的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96.15%高于對照組82.69%,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n(%)]
組別例數(shù)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觀察組5232(61.53)18(34.62)2(3.85)50(96.15)對照組5219(36.54)24(46.15)9(17.31)43(82.69)χ29.63P<0.05
臨床接收的急腹癥患者中,急性消化道出血是比較常見的一類患者。根據(jù)出血的部位,臨床上將其分為上消化道與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則主要有食管、胃、膽管、胰管等;下消化道出血則主要為屈氏韌帶以下的腸道。有研究認為,同感動脈造影與介入栓塞治療的方式,能夠及時診斷出出血部位,且創(chuàng)傷小,對搶救患者的生命十分有利[3]。在介入治療中,自體血凝塊、位彈簧圈、氧化纖維、明膠海綿等都可用作栓塞劑,在具體使用時應根據(jù)動脈級別與需要栓塞的范圍進行合理選擇,彈簧圈、明膠海綿等比較適用于近端栓塞,而動脈遠端的栓塞可選擇較小的栓塞劑。介入治療法主要有栓塞治療和局部藥物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是通過垂體后葉素進行止血,促使動脈毛細序貫前括約肌的收縮,緩解血管內流血的癥狀,達到止血的目的;而栓塞治療則是通過栓塞劑與動脈造影技術進行止血,通過降低動脈出血位置的灌注壓,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平穩(wěn)狀態(tài)后實施介入治療,其臨床療效與出血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都很明顯(P>0.05)。
綜上所述,經(jīng)過常規(guī)治療將患者的生命體征恢復到穩(wěn)定狀態(tài)后采取介入治療,能有效改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