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程具有價值引領的特殊性,而要充分體現(xiàn)思想政治課程的特殊性,就需要調整課堂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將思想政治課以活動課的形式開展下去。[1]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課程方式組織課程實施。
現(xiàn)階段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指導文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是基于黨的十九大所提出的教育方針而編寫的。“新課標將課程性質規(guī)定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盵2]而打造活動型課程恰恰就是修訂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特色,是課程實施最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亮點。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可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認同,從而達到將知識性內容“由腦入心”的教育效果,進而提高教育實效。
隨著思政課程的不斷深化發(fā)展,“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凝練為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將核心素養(yǎng)融入教學實踐,就必須糾正“重教書,輕育人”的傾向,做到教學過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與班內小組同伴多角度、寬領域的思考思政問題,在問題得到多樣化解決的同時,對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體會的更有深度,對國家方針政策也更加認同,使自身法治意識、參與公共生活的意識得到提升,進而提高教學實效。
在社會化過程中,高中階段的學生個體不再以老師家長的評價標準作為唯一準則,而是以同伴群體的評價以及自身的主觀意愿、邏輯體系去豐富精神世界。這種豐富精神世界的“新思想”對教師以及家長的“傳統(tǒng)思想”具有批判吸收的作用。而對于“批判精神”高漲的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單向執(zhí)行式的教學是空洞枯燥乏味的。而在思想政治課程實施過程中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使同伴群體在評價中引導學生個體,學生個體以自身現(xiàn)有的知識經(jīng)驗在同伴群體中思考教材內容是否合理,是否能與自身生活相結合。使學生更加容易的認同與接受教材上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和必要組成部分。而某些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緊抓教學進度,在課程實施上針對于小組合作討論時間安排過少。在過程不完整的討論探究后授課教師直接陳述教材的結論性觀點。小組合作學習在這類課堂上只是走一個過場,即有形式、無內容,有始無終。課堂實施上還是教師“滿堂灌”偏重知識目標的教學,忽略了思想政治課堂更為重要的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價值引領,最后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依托為班級內的學生按照一定的方式組成的學習討論小組,這些小組的分配組合方式對問題討論效果的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某些思想政治課堂存在小組成員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拉幫結派”,例如關系好的在一起組合,關系不好的就相互疏遠等。這就產生了小組成員結合混亂、紀律松散、缺乏協(xié)調等不利于德育實施的問題,而進一步造成了小組與小組之間成員整體素質差距較大的現(xiàn)象。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之所以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教材的知識性內容更加認同的核心在于學生的親身參與。某些思想政治課堂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開展討論分工不合理,任務不明確的問題。例如成績較好的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參與的機會相對較多,成為小組內的活躍分子,占據(jù)小組合作學習的主動權;相對應的,成績靠后的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參與的機會相對較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進一步產生某些組內成員“搭便車”、參與程度低、成就感低的班級德育“片面發(fā)展”現(xiàn)象。
采用什么樣的主題來進行討論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完成度和教學的整體效果。若要使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真正達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就要充分的分析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結合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實際的知識能力水平,在此基礎上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但是某些思想政治課堂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對教材與學生“德育最近發(fā)展區(qū)”沒有充分的把握的情況下,對學生布置合作討論的學習任務,就會產生小組合作討論無明顯效果的問題。
評價標準是一個教育過程的目標與導向,是教育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先導,用什么樣的評價標準來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是設計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的關鍵。而思政課程的育人性更加要求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結果性評價,更應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但某些思想政治課堂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具體的標準,只追求結果性評價。小組討論的質量不能得到保障,達不到思政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預期效果。
要想讓教育者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外化于行,首先要讓教育者將教育理念內化于心。教師要在教學以課程標準為綱和以考試標準為綱之間找好平衡點,協(xié)調好為立德樹人而開展的素質教育與為應對升學考試而開展的知識訓練之間的關系,打造“重分數(shù),更重素質”的活動型課程。就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來說,教師要針對需要討論的部分留足討論時間,在討論后要讓小組分享討論的結果以及原因,做好過程性教育。
思政教師有必要制定小組成員的異質分組原則,貫徹執(zhí)行優(yōu)勢互補的素質教育。例如成績打亂分組,在避免組與組之間成績水平出現(xiàn)大的斷層的同時,進行價值引領的同伴群體協(xié)調,提高小組德育效率;玩伴拆分分組,在減少影響德育不穩(wěn)定因素的同時,保證小組合作的討論問題時間;性格互補分組,在進行性格塑造的同時,提高整體的小組合作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課堂學習效率。
思政教師只有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小組成員進行高程度、深層次參與的小組合作討論,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組內成員的參與意識,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要讓那些成績暫時落后的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去,正向塑造他們的三觀。另外,要培養(yǎng)小組成員的參與能力,可以讓參與度不高的學生做小組討論的總結匯報工作,逐步的培養(yǎng)他的參與能力。從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水平與實效。
教師在針對于思想政治課堂小組合作討論教學主題設計的環(huán)節(jié)要把握好問題性質的育人性、啟發(fā)性、誘導性;問題難易程度設置既要符合所在班級的學生年齡段生理心理發(fā)育程度,又要有一定的難度,即有小組合作團隊解決的必要性;問題的發(fā)展方向要始終把握在執(zhí)教教師手里,即思政教師要設置自身可以駕馭的討論內容,要注意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使討論緊緊圍繞課程標準要求與本課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展開。從而保障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和育人性得到落實。
就思政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來說,思政課程是為了解決國家對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的要求與廣大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質的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而開設的。教育中既要注重結果性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而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模式更是如此,要設立好結果性評價,要兼具生活化與知識性;更要設立好過程性評價,要記錄小組討論的過程,每個成員的觀點以及支撐原因。教師依照這兩種評價標準對小組進行獎罰,從而從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水平和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