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玉紅/江西省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院軍事體育教學部
體育課程的開設,是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行為主,在課程體系的正確教導下,令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體育課程包含足球、籃球、羽毛球、田徑、游泳等項目,學生在掌握基礎運動技能時,可有效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在新時代到來下,體育課程在教學理念、教學形式的輔助下,令教育職能向服務職能方向所轉變,以滿足學生的學習特性。
在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體育課程教育體系也逐漸向素質型教育方向發(fā)展,其在鍛煉學生的體魄時,也在向學生傳輸一種體育思想,在多元化體育項目下,學生可依據(jù)自身的發(fā)展特性來對體育項目進行選取,以令身體素養(yǎng)與理論技能、實踐技能等得到同步提升。同時,體育課程教學也是體育競技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對于專業(yè)體育項目比賽來講,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是體育比賽開展的根基,也是體育精神中的一種行為導向。在體育項目課程教學的宏觀引導下,學生在日常項目活動中,也將受到公平意識的影響,進而對自身的思想行為進行內控,以此來完善學生內在的品行,并為新的人格格局建設鑄造堅實基礎。此外,體育項目中的意志力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部分體育項目所消耗的能量較大,且技巧較為復雜,如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協(xié)調性等較差時,將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在體育課程體系的正設立下,對學生進行逐步教導,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從隱性教育方面令學生的意志力得到增強,進而拓寬體育教學路徑。
體育課程教學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在不同學習階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也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從體育課程教育出發(fā)點來看,體育科目的開展旨在為教授學生掌握一定量的體育技能,并為學生滲透體育精神,以保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新時代的到來下,體育課程更是向素質型方向轉變,但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理論化教學模式已在教學體系中根深蒂固,體育課程教學的問題也隨著時間逐漸彰顯出來。傳統(tǒng)體育課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動作要領講解為主,教師對體育課程的技巧、肢體動作等進行詳細解讀,而學生則是機械的按照教師動作基準來進行模仿,以完成教學任務。此類教學模式固然可令學生掌握到運動項目的基準,但卻無法依據(jù)學生的學習特性來進行針對型教導,在課程體系下,將學生作為教學輔體而開展教學工作,將令體育課程無法達到縱向發(fā)展的目標。此外,體育項目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銜接度,以確保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的目標。而傳統(tǒng)體系教學過于追求理論鏈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循環(huán)過程中,實踐知識無法與教學目標形成精準對接,易令學生的知識面出現(xiàn)斷層,嚴重影響整體課程教育質量。
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為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應從教育本身為出發(fā)點,結合體育教育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問題,來進行多維度分析,以建立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對于體育課程教學來講,其屬于基礎課程的一部分,為加強體育課程在教育體系中所占的比例,應先從執(zhí)教方法上來進行分析。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對知識進行定向傳輸,以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而在當前新時代的發(fā)展下,此等教育形式顯然不適應于實踐性較強的體育課程。為此,應將教學改革重心由學生入手,將“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應用到教育體系中,令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技能。此外,在體育課堂上,應針對學生的數(shù)量、學習特性等,來對教學器材進行正確劃分,確保學生可全部參加到課程活動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應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步情況等進行細度分析,并依據(jù)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自身教學方法進行審視,并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以此來制定科學性教學方案,令學生自身的學習體系與體育課程教學體系形成精準對接,進一步提升體育課程的教學效率。
據(jù)健康普及報告可知,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情況呈現(xiàn)出逐漸下降趨勢,學校、家庭、社會等具有一定責任。我國對體育課程教學提出的要求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養(yǎng)為主,以保證學生具備充足的自信心去面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此等模式也為體育課程教學提出新的發(fā)展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將技能型教學作為基礎,在學生掌握到相應的體育技能時,則應將體系課程進行縱向延伸,并逐漸將體育教育與素質教育相接軌,以此來為學生建構立體化教學環(huán)境。在進行素養(yǎng)教育時,應從體育精神、運動實踐、健康發(fā)展三個維度進行工作開展。首先,在體育精神方面,教師應注重情感、品格等方面的培養(yǎng),并將精神理念滲透到各項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確保學生的精神層面與知識層面進行協(xié)同發(fā)展。其次,在運動實踐過程中,應以體育項目的運動機理為出發(fā)點,對學生進行正確的知識傳授,以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體系的認知度,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運動習慣,并通過行為對體育環(huán)節(jié)中的各項知識點進行精準表達,以此來提升實際教學質量。最后,在對健康層面進行教育時,應為學生普及健康知識,令學生了解到體育運動的實質意義,以此來塑造學生的品格,進而為體育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多元化教學模式的轉變,主要是解決傳統(tǒng)體育課程單一化教學模式的問題,多元化教學模式包含教學體系與教學評價。 在教學體系方面,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性,體育課堂教學一般屬于室外教學,在教師的實踐講解下,令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鑒于此,課堂教學模式則應采用多媒體、微課、慕課等教學形式,教師通過制定教學課件,令學生通過視頻學習,來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大概了解,然后學生通過實踐學習,可增加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契合度,以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評價方面,應避免以終結性評價,并采用階段式測評,來對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行為、學習質量等進行考核,以此來為后續(xù)課程改革方向提供精準的數(shù)據(jù)信息。
綜上所述,文章對體育課程開設的意義進行論述,對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進行解析,并對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模式進行研究。在新時代到來下,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賦予新含義,為進一步推動素質化教育,體育課程也應有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向綜合型方向所推進,以此來與教育事業(yè)宏觀發(fā)展方向所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