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洋洋/長春財經學院
課程思政是指挖掘各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發(fā)揮課程蘊含的思政作用。目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高校各課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再是孤軍奮戰(zhàn),從“專人”轉向“人人”,與其他課程共同發(fā)揮思政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是需要學生“走腦”,更要“走心”,這就需要其他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共同配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重要的是價值引領,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愛國情懷。本文就《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如下闡述。
《應用文寫作》是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運用書面語言表達思想、辦理事務的能力,以適應信息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本課程在介紹寫作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比較系統(tǒng)的介紹和講授當前社會生活中常用的應用文寫作的知識和技巧,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和社會實踐性。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應用文書的寫作規(guī)律和方法技巧,不僅能直接提高學生實際寫作的能力,以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還能通過讀寫思維的綜合訓練,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該課程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靈活運用案例教學、任務教學、混合式教學、例文分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精講多練,讓學生掌握應用寫作的基礎理論;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應用文寫作》具有明顯的社會屬性,涉及各行各業(yè)的各個層面。因此,無論是黨政機關公文、信息傳播文書,事務文書、還是論文寫作等,都代表作者的言論和觀點,應用文寫作并非文學創(chuàng)作,要求具有一定的真實性,缺乏約束,寫作就不能有秩序、有規(guī)律地進行,任何層面的工作者都離不開這門學科的要求與指導。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價值觀存在偏差,對課程不重視,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針對這一現象,不僅需要輔導員的正確引導,教師在課上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學習應用文寫作技巧的基礎上,思想上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應用文的指導思想在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性才是重中之重。這樣不僅引導大學生對學習的重視性,學生在學習文化課之余,可以提高思想覺悟以及滿足感。例如,學生的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分別從課下和課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及每門課程更深層次的含義,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到每門課程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學校可以補充相關的學生考核標準,提高學生的“抬頭率”、“聽課質量”。
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采取互動式、辯論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習近平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 。因此,“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要同向同行的,也就是目標和步伐要一致。與此同時,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以自己淵博的學識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教師在授課時,不要都講大道理,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通過舉例、具體案例,做到以事服人、以情感人,尤其是舉例前,注意事例的背景,提高故事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評價體系是教學的指揮棒,因此課程的教學以及效果評價應該在制度的保障下進行。學校不僅要重視專業(yè)課,公共課也要重視起來,以達到教學的目的。這就需要學校完善教學評價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評價體系,既重視科研工作,又重視教學工作,引導教師做好教書和育人的任務,把精力放在學生的成長上,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要全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這就要求評價體系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明確的量化指標,同時也要求各部門積極配合。例如,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的技術、能力和水平,體現出高校教師對高要求、嚴要求的適應能力,進而提升本門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水平;每門課程制定出具有本門課程特點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達到教學步調的一致性;無論是書面材料,還是教學效果,有一定明確的標準,制定相關年底考核標準,讓每個教師充分重視起來??傊u價的過程和結果能夠真正促進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形成,明確教師、輔導員、行政人員的職責,避免責任推脫。
“課程思政”各課程在落實高校的根本任務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而作為學校內部的發(fā)展,更要求各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課程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而《應用文寫作》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上非常完善。但是,很多教師忽略了本課程的教育思想,一味地給學生輸出寫作技巧,忽略了寫作的指導思想。因此,在實施過程中,真正將教育思想落實到材料上,例如:在講授黨政機關公文的書寫時,經常會用到一些范文,這就要求教師在國家機關網站上使用格式具有一定規(guī)范性,內容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形成上具有一定感染力。這樣,教師除了在講授寫作技巧的同時,范文的使用也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意義,在傳授寫作技巧的同時,也達到了“課程思政”的真正目的。
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必須有自覺的育人意識。在傳授知識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占主導地位,但是,教師要提高自身育人的主體性。很多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有一定的偏差,認為只要教好書,就是完成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學生的輔導員該做的,甚至在課堂上傳播不當言論誤導學生。首先,要提升教師的育人意識,將育人融入到知識的傳授中,本課程教師可以補充一套教學方案;其次,《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程在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時,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師共同溝通,找準每部分寫作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及講授時的切入點,而不是直接講大道理,做到以事服人,以情感人。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再覺得枯燥乏味,講授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打開教學新方向。
“課程思政”是一項大工程,在目標明確,提升教師育人意識的基礎上,從課程的實際出發(fā),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方案?!稇梦膶懽鳌愤@門課程蘊含著許多隱性的思政元素,而且不同課程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建設方案,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本門課程獨特特點的專屬方案。例如《應用文寫作》中的黨政機關公文的寫作,是代表集體,而非個人。因此,文章中的指導思想需要經過嚴格篩選,不僅要求指導思想正確,同時要求能真正符合文件精神,不能有所偏離;而事務文書的使用非常廣泛,不分崗位、不分職務,不僅代表個人,也經常代表集體。書寫上首先要求的就是內容要實事求是,有一定的材料支撐,不能憑空造謠。因此,除了教授學生寫作理論和技巧之外,文章的精神更加重要,教師可以從案例、例文入手,寓知識于文章。注意不是直接講大道理,通過分析案例,做到以事服人,把握課堂節(jié)奏,案例和例文的選擇要有一定原則,同時還要接地氣,賦予學生的真實情感,真正做到以情感人。首先,改善課堂狀態(tài),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行導人。這個教學切入點是教學的一個契機,教師和學校切記做表面功夫,走形式;其次,在現有課程的基礎上,挖掘隱性思政元素,教師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可結合國家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當地的風土人情、學校的辦學特色、課堂中的情境演示等,都可以進行借鑒,豐富《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思政元素;最后,教師畢竟不是思政課程教師,很多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尺度的把握,需要一定的指導,除了多與思政課程的教師交流以外,學??梢越M織任課教師進行專題學習和討論,同時對課堂教學的科學評價激發(fā)本門課程教師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是高校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刻不容緩的。高校要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教學和科研的同時,也要重視“育人”。育人不是某一個崗位教師的責任,而是需要整個學校、甚至是整個社會齊心合力完成。高校中的每位教師充分發(fā)揮崗位職責,挖掘本崗位的思政要點,充分認識“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關系。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特點,《應用文寫作》作為一門公共課,更要發(fā)揮課程的實用性,除了教授學生生活和工作中的文種寫作技巧以外,還要充分挖掘本門課程的思政元素,不同文種有著不同的特點,其思政元素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除了根據教課經驗,因材施教以外,要多與思政教師溝通,發(fā)揮本門課程的隱性思政元素,打開教學的新方向。為了使“思政課程”真正落到實處,從學生層面、教師層面、學校層面都要提出一定要求,共同努力,確立同向同行目標,團結一致。而教師本身也要樹立教書育人的意識,不斷學習,以身作則,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最后,建立系統(tǒng)的建設方案,細化到每門課程有針對性的制訂方案,不應生搬硬套,真正發(fā)揮本門課程的優(yōu)勢,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建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課程思政”體系,使“課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