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雪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222
夏丏尊和葉圣陶均是語文大家,他們提出的一些觀點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仍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就《國文百八課》而言,選取一百零八個方面編撰成書,告訴我們寫作上的諸多知識,最重要的是一篇文章在形式上的知識。筆者讀完此書,醍醐灌頂,對高中議論文教學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見解。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兩種。通過概念我們不難看出,議論文主要是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而證明的過程,注重說理,說服他人跟從自己的觀點。尤其在類別上分立論和駁論兩種。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議論文知識的灌輸少之又少,因此形成了一種現(xiàn)象即只知立論,缺乏駁論精神。一方面是駁論有難度,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qū)W校從未講授此知識。因此對議論文知識的講解應(yīng)成為寫作之前的基本功。
缺少邏輯幾乎是所有學生議論文寫作的痛點。因為學生們對議論文寫作缺少知識上的感知,只知道一味的事例堆砌。例如證明觀點“苦難成就人才”,我們將會看見千篇一律的文章涌現(xiàn)出來。司馬遷因為經(jīng)歷苦難才寫出了《史記》,愛迪生因為經(jīng)歷苦難才發(fā)明了電燈……諸如此類,簡單事例的堆砌是因為學生們不知道例證法只要有一反例,那么觀點便會推翻。事例的堆砌,行文缺少邏輯已成為難以克服的困難。
要說記敘文有情感的教化作用,容易走歌功頌德的老路。沒想到重于說理的議論文也開始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命題的簡單化讓“勇敢、勤勞、苦難”等詞匯充斥每年的試卷中,押題人員比比皆是,背誦素材漫天卷地。學生們驚喜于自己積累的素材全都考,也彰顯著命題的單一化,不能創(chuàng)新的現(xiàn)狀。
議論文的主旨就是論證作者的主張。這是國文百八課中的主張。我們和他人大多數(shù)會有著不同的看法,自己的主張需要通過判斷、推理、證明加以論證用來說服他人。議論文的立場應(yīng)該存在敵對者,在進行論證的時候需要見招拆招,把敵對者所持的觀點想到,進行有針對性的反駁。
在第一個觀點中提到議論要有自己的主張,在論證自己主張的過程中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就是普通的提出自己的命題,加以論證的過程。而另一種是只把事件寫出,故意不下判斷,讓讀者自己去發(fā)現(xiàn)作者想提出的命題,這就是議論文的變裝。
推理方式一課中提到了三種方法,即演繹、歸納和辯證。有些是以既知的普遍的判斷為基礎(chǔ),再把這個判斷應(yīng)用在個別的事物,而造出新判斷的就叫演繹法。演繹法就是著名的三段論。而歸納法需要做到完全歸納才有論證效果。辯證更適用于辯論會,提出的觀點要辯證看待問題,而不應(yīng)極端的支持一方。三種方法讓議論文教學有抓手,寫起來更有方法論的指導。
因為學生們在寫議論文之前不知議論文的具體形態(tài),因此就需要教師在教授議論文之前便講授知識,這便需要教師加強素養(yǎng),武裝頭腦,對議論文的知識有著清晰而準確的了解??勺寣W生們組織一場辯論賽,在辯論賽中提出正反兩方的觀點,在不斷地反駁中找出漏洞,找出雙方容易忽略的地方進行猛烈的反駁,這就是駁論。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辯論會這樣的方法告訴學生們駁論的特點,轉(zhuǎn)變學生們只知道立論證明的思維。
學生們在轉(zhuǎn)變自己的觀點之后,需明白駁論文的正確寫法。這時應(yīng)學會通過課本素材進行掌握。例如課本中的《讀孟嘗君傳》便是一篇很好的駁論文,學生通過對既有觀點的反駁,甚至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觀點進行反駁,進而增強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哆^秦論》、《人人都是孤兒》、《讓我們停下來唱支歌吧》這樣優(yōu)秀的文章都能給我們寫作以啟迪,比起論點、論據(jù)、論證這三種固有知識,學一種思想也很重要。因此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中積累更多種寫作方法,打開思路,寫出更優(yōu)秀的文章。
思維邏輯的課程因為難度太大,不好掌握,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沒有學過。開設(shè)思維邏輯的課程幫助學生們變得更加理性,行文更流暢更講邏輯。學習推理方法,這樣才能知道由普遍的判斷到個別的事物身上這叫作演繹法,演繹法中的三段論是最基本最完整的形式。如《過秦論》中便運用到三段論。大前提便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小前提是“秦不施仁義”,因此得出結(jié)論“秦的滅亡”。因此開設(shè)邏輯課程,講授形式上的內(nèi)容,便能給學生的寫作提供一個抓手,講授了三段論便可讓學生進行操作,進而在作文上更進一步。因此邏輯課程的回歸刻不容緩。
《國文百八課》更像是一次邏輯課,告訴我們議論文行文的規(guī)范和要講究的邏輯。根據(jù)這本書的觀點,我們進行深入的反思,反思議論文教學的問題,這樣我們就能為議論文教學的推進添磚加瓦,不斷讓學生的思維更具有邏輯性,寫出的文章更優(yōu)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