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德州市陵城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山東德州 253500
上消化道異物是指上消化道內(nèi)出現(xiàn)不能被消盡、未及時排出而滯留下的各種物體,屬于臨床急癥,在急診內(nèi)鏡診治中占4%[1]。上消化道異物多數(shù)是不慎誤吞的,如魚刺、雞鴨魚等的骨或頭,未去掉外包裝的藥片等,好發(fā)于小兒[2]。故小兒上消化道異物較危險,易引起消化道穿孔,嚴重時還會導致大出血,危及小兒生命,故盡早診治至關(guān)重要[3]。在小兒上消化道異物臨床治療上,多采用胃鏡治療,而常規(guī)胃鏡治療對咽部刺激較大,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反應,且患兒會因躁動、恐懼等降低治療依從性,增加治療難度,且在操作中還會增加痛苦,延長治療時間[4]。無痛胃鏡是在麻醉下實施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認可度高等特點,已被逐漸用于小兒上消化道異物治療中,效果顯著。該次研究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1月該院收治的60例患兒為對象,針對無痛胃鏡在小兒上消化道異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將60例該院收治的上消化道異物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以不同的治療方案作為分組依據(jù),將6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對照組(30例):男女患兒分別19例、11例,年齡在 1~10歲之間,平均年齡(5.54±2.34)歲;發(fā)病時間 1 h~5 d,平均病程(2.31±1.07)d。實驗組(30例):男女患兒分別20例、10例,年齡在1~9 歲之間,平均年齡(5.05±2.11)歲;發(fā)病時間 1 h~4 d,平均病程(2.21±1.10)d。對實驗組、對照組基本資料實施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該次研究。
納入標準:X線檢查證實存在上消化道異物;研究前家屬均知情,并已簽署同意書[5]。
排除標準:藥物禁忌證者;胃鏡檢查禁忌證者;家屬不愿參與研究者。
患兒入院后,應盡快實施X線檢查,明確異物位置,此外,對患兒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基于此,對照組患兒行常規(guī)方案治療,即常規(guī)胃鏡檢查治療,應用達克羅寧腔實施咽部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在胃鏡引導下將異物取出[6]。實驗組患兒行無痛胃鏡治療,術(shù)前,全面了解患兒異物吞咽史,結(jié)合患兒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將患兒置左側(cè)臥位,將牙墊放于口腔,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快速建立靜脈通路,做好心電監(jiān)護措施,行誘導麻醉芬太尼(國藥準字H42022 076)靜脈滴注0.5μg/kg),等 3 min 后,追加 1~1.5 mg/kg,待患兒睫毛反應在消失后,行內(nèi)鏡操作[7]。緩慢插入胃鏡,發(fā)現(xiàn)異物后對管腔進行擴張,沖洗黏液,暴露異物后,對其形態(tài)、大小等進行觀察,之后用器械經(jīng)活檢孔置入,對異物進行夾取,緩慢將其取出體位,在取出過程中避免損傷消化道。在治療過程中,對患兒生命體征做好監(jiān)測。
對比兩種治療措施對異物取出成功率、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影響。
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均對治療前、治療中、治療后變化情況進行分析。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異物成功取出28例,異物取出成功率93.3%(28/30);對照組異物成功取出27例,異物取出成功率90.0%(27/30),組間以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18,P=0.640)。
實驗組治療中心率、平均動脈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中血氧飽和度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后心率、平均動脈壓水平、血氧飽和度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比較(±s)
表1 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比較(±s)
組別實驗組(n=3 0)對照組(n=3 0)t值P值心率(次/m i n)治療前 治療中 治療后平均動脈壓(m m H g)治療前 治療中 治療后血氧飽和度(%)治療前 治療中 治療后8 0.6 4±9.0 1 8 0.4 9±9.0 6 0.0 6 4 0.9 4 9 7 0.3 5±7.5 1 8 9.5 6±7.8 0 9.7 1 7 0.0 0 0 7 9.7 5±9.1 6 8 1.0 9±7.6 0 0.1 5 6 0.8 7 6 1 0 4.9 5±3.9 0 1 0 5.0 3±3.8 5 0.0 5 0 0.9 6 0 9 4.9 5±2.9 2 1 1 1.8 8±3.8 6 1 9.1 5 9 0.0 0 0 1 0 2.9 4±4.9 0 1 0 5.0 2±3.9 5 1.7 9 3 0.0 7 8 9 8.4 5±0.5 5 9 8.6 0±0.4 9 1.1 1 5 0.2 6 9 9 6.7 0±0.8 0 9 6.8 0±0.6 6 0.5 2 8 0.5 9 9 9 8.0 5±0.6 5 9 7.8 8±0.7 6 1.3 6 9 0.1 7 6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小兒上消化道異物屬于臨床常見病,其是因患兒吞食不能消化的特體或是食物殘渣滯留于食管內(nèi),使得患兒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癥狀[8]。小兒上消化道異物需及時取出,如治療不及時或是治療不當,不僅會損傷患兒消化道,嚴重時還會導致患兒室息,出現(xiàn)死亡。因此,及時診治小兒上消化道異物非常重要。
以往小兒上消化道異物常用普通胃鏡治療,但此方案在治療過程中易出現(xiàn)多種應激反應,如躁動、惡心等,不利于治療的開展與結(jié)束;同時常規(guī)胃鏡治療還會對患兒造成傷害,故治療效果并不理想[9-10]。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無痛胃鏡治療用于臨床中,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同時還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治療依從性,安全性較高。該次研究示異物取出成功率對照組90.0%與實驗組93.3%;實驗組治療中心率、平均動脈壓低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實驗組10.0%低于對照組43.3%(P<0.05),原因分析。無痛胃鏡治療不會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操作相對較簡單,適用于小兒上消化道異物治療[11]。且無痛胃鏡治療因創(chuàng)傷小,可有效提高小兒耐受度,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同時減輕疼痛感,降低患兒不適感與恐懼感,該次研究中的實驗組治療中心率(70.35±7.51)次/min、平均動脈壓(94.95±2.92)mmHg 低于對照組(89.56±7.80)次/min、(111.88±3.86)mmHg;其與胡少正等人[9]研究中研究組治療中心率(74.86±6.58)次/min、平均動脈壓(92.36±4.81)mmHg相近,故無痛胃鏡用于小兒上消化道異物治療中效果較好。此外,因任何一種醫(yī)療行為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故術(shù)前應向患兒家屬講解治療流程及存在的風險與意外,讓家屬做好心理準備,提高治療配合積極性,共同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安撫患兒情緒;在無痛胃鏡檢查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異物,對其進行仔細觀察,了解大小、形態(tài)、是否出現(xiàn)嵌頓,確定具體深度,必要時給予手術(shù)治療。取出異物時動作應輕柔,輕阻力與粗暴動作。異物取出后,做好再次進鏡準備,觀察上消化道有無出血、穿孔等癥狀,及時做好對癥處理。
綜上所述,無痛胃鏡應用于小兒上消化道異物治療中,治療措施較安全、有效,通過術(shù)前準備,了解手術(shù)技巧,醫(yī)護人員共同配合,有效提高異物取出成功率,減少不良反應,提高臨床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