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彩玉
福建省南安市郭前小學 福建 南安 362343
“復習課最難上”、“除了練習還是練習”,一到期末復習階段,許多數(shù)學教師經(jīng)常發(fā)出這樣的感嘆。的確,復習課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練習,也不是單純的“教師講知識點,學生完成相關練習”;復習課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引導其對之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整理,并在自主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找到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形成解決這些知識的點、線、面三者之間的結合。有效的復習課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之前學習過程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達到“查缺補漏”的效果,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復習課究竟該怎么上才能上好呢?下面我結合自己這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簡單說說的看法:
在沒有進行這一期的“青藍工程”學習,我主觀上認為復習課我們就是幫助學生把這一單元所學過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在單元教學結束后引導學生回顧,保證學生做練習時不出錯即可。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時間久了,學生對數(shù)學也就失去了興趣。
每一冊的數(shù)學在半學期結束后,都有一個“整理與復習”,這是一個疏通知識的過程,復習課就是要理清這些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將“點”連成“片”,幫助學生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是按照教材的編寫順序依次講解,根本不去研究作者編排的意圖,學生也在教師的“引導”下渾渾噩噩地完成復習。這樣的復習課,學生只是完成了某些知識點的“復習”,“學會”了這幾個知識點。
復習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讓學生會以“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方式活用所學知識,所以復習課堂上教師不會像新授課那樣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究;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通常不會想著沿著學生的思路去思考,而是急于把學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這就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復習課的學習內(nèi)容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教師在導入時要利用學生身邊所熟悉的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在復習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內(nèi)容時,首先出示動畫視頻——逛超市,“視頻①:媽媽讓我?guī)退コ袔蛬寢屬I洗衣液,我買了一瓶2.5千克的洗衣液,提著走了一會,就滿頭大汗?!薄耙曨l②:放學路上,我買了一包25 克的薯片,拿著蹦蹦跳跳地跑回家”看到這,我提問了:“孩子們,看了這段視頻,你想說什么?”然后孩子們就開始發(fā)表意見:用千克做單位的東西較重;用克做單位的東西比較輕;用克做單位的物體拿著輕松,用千克做單位的物體拿著很費力......這就幫助學生復習了“克和千克”的知識。
數(shù)學是一門系統(tǒng)性很強的學科,它是學生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階段的內(nèi)容之后,進行的一次系統(tǒng)地、全面地回顧與整理。所以,在復習前教師應先綜合整理所教過的知識、系統(tǒng)分析,找出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或蘊含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以及學生易混易錯之處。如六年級總復習《常見的量》,出示課題以后,我讓學生花一分鐘時間先回憶小學階段學過哪些計量單位,然后引導他們在小組內(nèi)進行討論和分類整理。5 分鐘以后,全班6 個小組全部整理結束。我問:“你把常見的量分成了哪幾類?”學生很快把七大類量整理得清清楚楚。“請你用合理的順序給這幾類量排一排,并說明排列的依據(jù)。”這時小組派代表把你們小組卡片上的各類量在黑板上排列。一開始,好幾個小組把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容積單位排到了一起,(理由:因為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有聯(lián)系,所以我把它們排到了一起);質(zhì)量單位、時間單位、貨幣單位獨自一類。雖然6 個小組排列的順序不一樣,但這時呈現(xiàn)在黑板上的已不再是單獨的量了,而是一張常見量的知識網(wǎng)。當然,在引導學生自主整理的時候,教師要對整理的方法進行指導,可能一開始學生整理出來的知識網(wǎng)狀圖不是我們想要的,但只要在每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嘗試自己整理知識,一段時間后,學生就能給予你意想不到的復習整理的能力。
復習課離不開必要的練習,練習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復習課上的練習題的設計應把握知識的連接點,做到一題擊中多個知識點,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在教學中對于學生很難理解的地方要花多點時間重點復習,如在復習《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在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C=(長+寬)×2,但學生對于拼接圖形的周長計算比較欠缺,我先引導學生從題目找到相關的數(shù)學信息,長是6 米,寬是4 米;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畫一畫你拼接的圖形,再把畫出來的這個圖形的周長標注出來,學生在“畫圖、標(長、寬、周長)”的過程中,既再次復習了周長的定義,又降低了求拼接圖形周長的難度。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復習課上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總之,要上好數(shù)學復習課,需要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教學基本功,課堂上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氛圍;要懂得針對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引導、梳理,使學生都能主動思考,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tǒng),從而達到“查缺補漏”的效果,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數(shù)學復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