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平
廣元市利州中學 四川 廣元 628000
實施養(yǎng)成教育的渠道很多:教育者的語言指引,教師和同學的行為示范,課本中學的道理等等。這些方式有其不足之處,不是形式上單一就是內容枯燥。少先隊活動課的開展為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拓展了又一條渠道。無論是規(guī)范的活動課程序,還是豐富的活動課內容都讓學生有積極的參與興趣。使學生需要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在自身的實踐和體驗中獲得鞏固。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養(yǎng)成了做事有序有矩。比如:少先隊活動課有九大程序:.宣布活動開始→.出旗敬禮→唱隊歌→全體請坐→中隊長講活動主要內容、意義→進行隊活動→輔導員總結講話→全體起立→輔導員領呼號→退旗禮畢→宣布活動結束。長時間通過這樣規(guī)范而有序的活動過程使學生養(yǎng)成做事認真有序,講規(guī)矩的良好習慣。又比如,四年級學生在開展班級故事大王比賽的時,不用班主任要求,班委會成員就知道擬好主題、布置好黑板報、安排好比賽選手、做好簽條備抽等,更可貴的是積極主動的找語文老師去幫助他們修改主持詞。做事有板有眼,有規(guī)有矩。再比如,開展“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活動時,班長帶領幾個同學從勞動工具的準備、著裝的要求、劃分的衛(wèi)生區(qū)域等等方面為同學寫好告知單貼在教室的明規(guī)簿上。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就是一遍一遍的重復這個好習慣直到真的成為了習慣。正是在規(guī)范的少先隊活動課程序的訓練下,學生懂得了做事有計劃、有順序才能減少出錯的機會,有步驟、講規(guī)矩才能把事情辦的更好。實踐證明少先隊活動課是有益于實施養(yǎng)成教育的渠道。
我校的學生大多是進城務工和開發(fā)區(qū)建設時農轉非的人員子女,我們稱他們?yōu)椤靶率忻褡优?。并且進行了市級課題研究“新市民子女養(yǎng)成教育研究”。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但是收到的實效不是很大。自從開展少先隊活動課以來,學生的行為習慣明顯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歸功于活動課的實踐性和體驗性。學生們在活動中積極主動、興趣高昂。我們很多老師有很深的體會,以前你面對面給學生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這樣是對的,那樣是錯的,學生總是無神的看著你,木然的點頭,然后回過頭就又什么也不記得了。其實,現在想想很簡單,你說的話引不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枯燥的說教沒有效果。而少先隊活動課就不一樣了,選擇的都是學生喜歡感興趣的主題,更主要的使他們是主體,是真正的參與者,置身于活動中親自體驗和實踐。比如:在少先大隊部編的“文明禮儀伴我行”情景劇中要求校內校外、任何場合都要說文明話、辦規(guī)矩事,言行舉止要得當。學生在劇中因為自己的表演記憶更加深刻,想忘掉都難。教育就出現了明顯的效果。難怪輔導員們都說少先隊活動課是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助推器。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指出人的行為自覺或不自覺地為了實現某種需要。學生需要快樂喜歡高興愛玩游戲這都是天性。如果讓學生們在游戲中快樂的學習絕對勝過死板的課堂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學生們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能獲得認可時的驕傲是他們內化行為的催化劑。全國少工委主任羅梅同志就提出要把少先隊工作“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之所以有意義的事情做完后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缺乏符合學生愿望和趣味。因為沒有趣味導致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不高,效果當然就不明顯。我們在活動課的形式上下功夫,盡力設計一些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故事大王、校園小能手、小品、課本劇等等形式。甚至發(fā)動學生自己動腦想形式,老師不包辦不代替。學生不管是在故事中、還是在歌唱舞臺上、還是在課本劇中都能主動參與其中,并把實景中所需要的行為極好的表現出來,更值得我們高興的是學生把這些實景所需的行為自然通過練習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并進行內化。這就是用心把有意義的事用有意思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巨大作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趣味十足的少先隊活動課真是教育鍛煉學生內化行為的絕佳途徑。
少先隊活動課與養(yǎng)成教育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幾段話就能表達完全的,上述敘述也是膚淺之談。因為一套好的措施是需要經過無數次的實踐來完善的。所以少先隊活動課和養(yǎng)成教育之間的關系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相信我們只要大膽探索,少先隊活動課一定能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養(yǎng)成教育方面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