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晟瑤
繪畫課程內容的設置,在美術專業(yè)和學前教育專業(yè)中有較大的差異,但是單就繪畫技法學習而言,其基礎是一致的,都要遵循構圖的優(yōu)美、色彩的和諧和造型的準確。臨摹優(yōu)秀作品是學習繪畫的快速入門手段,但是要想真正掌握繪畫的技能必須從寫生入手。許多學生為了應付作業(yè),經常從網上直接下載圖片,并不假思索地臨摹。作業(yè)呈現得很“完美”,但是放下參照圖片后頭腦還是一片空白。這也是為什么近些年來幼師資格考試中的美術技能成績始終上不去的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的基本功訓練。想要真正地學好繪畫這門課程,寫生基本功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立體思維能力和形體建構能力。
自然界賦予我們無限的力量與靈感,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都需要從大自然中汲取精華,從而演變出美妙的文字、動聽的音樂和動人的畫面。自然界中大到連綿的山峰,小到腳下的落葉,無不體現著線的優(yōu)美、點的靈動與面的壯闊。學會發(fā)現和感受自然界的美是學習繪畫的前提,我們要帶領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自然、描繪自然和熱愛自然。其實這也正是我們所要賦予幼兒的繪畫理念。
但感知美僅僅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力。雖然一花一木輪廓清晰,卻不知從何入手。所以我們要學會提煉和取舍。學前專業(yè)的學生,繪畫基礎比較薄弱,所以,課程的設置一定要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選擇形態(tài)特征比較比明顯的典型視覺形象,或者選擇繪畫者比較熟悉的物體進行寫生。在寫生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挖掘自己內心的感受,以情感出發(fā),將理論課程中所學習的形式美法則運用到線條的描繪當中。根據畫面的需要進行取舍,學會靈活移動觀察的角度,。
“近大遠小,近實遠虛”,這八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想要真正地體現在畫面中確實需要刻苦的鉆研和反復琢磨。在學習透視的過程中室外風景寫生要比室內靜物寫生更適合,只有在足夠大的空間當中才能更明顯地體現透視關系。比如我們站在路邊觀察馬路兩邊的樹木,就會很明顯地發(fā)現隨著距離的不斷擴大,遠處的樹木會變得越來越小,路面變得越來越窄,最后消失在地平線上的一個點上。輪廓線也越來越模糊,由近處的樹葉清晰可見,到遠處的樹冠和樹干融為一體。這些正是透視和虛實在自然界中的最明顯體現,學生通過戶外寫生轉移到室內寫生的時候才能在有限的空間內表現出準確的形體關系,也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形體關系,在后期的兒童繪畫創(chuàng)作中才能夠將主體物畫得更加生動。
構圖又稱“經營位置”,也就是將我們所畫的所有元素以某種形式呈現在畫面中,如三角形、S形、圓形構圖,其中穿插著大小對比、對稱平衡、參差錯落等形式。構圖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整個作品的成敗,它就像建造樓房時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穩(wěn),就算建成高聳入云的大廈,最終也會功虧一簣。自然界的景色雖美,但是需要我們去構建畫面,兒童畫中的小動物雖然可愛,但是需要我們將它安排在合理舒適的位置。構圖過滿過空或者位置偏移都會嚴重地影響畫面效果。在寫生訓練中去研究構圖規(guī)律是最有效的手段,自然界風景千姿百態(tài),它所激發(fā)的靈感是機械的臨摹以難達到的。
寫生訓練中另一個元素就是色彩,尤其在學前美術教學中,對色彩的認知就顯得更加重要了。色彩的發(fā)展歷史也是經歷了從室內到室外的重要變遷,印象派畫家們走出畫室去感受自然界中色彩的瞬息萬變,描繪樹影婆娑、波光粼粼,對色彩語言的探索被認為是繪畫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們在解讀和臨摹色彩大師馬奈、莫奈等人的作品的同時,也更應該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親身感受一下色彩的冷暖和光影的變化,它們是那樣豐富、有序、和諧、統(tǒng)一。在課堂教學中色彩訓練往往是從室內靜物寫生開始的。靜物的選擇和擺放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效果,教師在設計構圖的同時也要考慮色調的建構,色調的冷暖、高低和長短也一樣影響著畫面的最終效果。色彩附有極強的情感屬性,它往往能直接體現和影響作畫者的性格和情緒。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單憑感覺地隨意涂抹,教師應該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學生們在認識了什么是固有色、光源色和環(huán)境色,理解了什么是明度、純度和色相,學會了怎樣調和原色、間色和復色后才能夠真正地學會應用顏色在畫面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作出兒童喜歡的繪畫作品,以及在今后的兒童美術教學中成為一個合格的引導者和引領者。
從臨摹到寫生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轉換,需要不斷地練習和交流體驗。如何引導學生運用臨摹階段的經驗,通過寫生實踐,加強自己兒童繪畫創(chuàng)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將是我們在未來教學中持續(xù)研究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