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春
電視專題片是由畫面、解說詞、同期聲、音響和音樂等元素組成的,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涉入,對專題片的主題表達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俗話說:“再好的戲,沒有聲音也出不來”,對于電視專題片,音樂的多面表情是編導們強化主題、渲染氣氛、刻畫內心、抒發(fā)情感、分段轉場的常用手法,編導們把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內心的情感,通過音樂傳達給觀眾,讓原本嚴肅規(guī)整的解說詞充滿藝術的靈性。一些國外的電視專題片,雖然不懂它的語言,但它的音樂直抵人心,在畫面和音樂的雙重詮釋下,我們讀懂了編導的意圖,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它沒有國界,不是語言卻能超越語言,畫面與音樂相得益彰,優(yōu)秀的電視專題片由此具有非凡的感染力。
具體來說,音樂在電視專題片中具有強化主題、渲染氣氛、表達情感、描繪景物、代替音響和畫面轉場的作用。
每一部專題片,編導都賦予了鮮明的主題思想,一般通過解說詞來表現,然而再完美的解說詞,如果沒有音樂的涉入,也會顯得乏味,音樂賦予解說詞藝術的靈性,使主題思想更加鮮明,為專題片錦上添花?!秷A夢川藏》記錄了一群廣東的企業(yè)家,從四川成都自駕車到西藏拉薩的過程,十二天的行程就是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過程,專題片體現了企業(yè)家們不畏艱難、超越自我、探索未知、追求信仰的精神,富于節(jié)奏的音樂或激揚高亢,或輕快豪邁,穿插在90分鐘的節(jié)目中,配合解說詞和同期聲,很好地突出了專題片的主題思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頭的藏族音樂,高亢空靈極具穿透力,那是來自海拔5000米高原聲音,是對信仰、對神山的呼喚,講述著一個極其生動的藏地旅行故事。這段十秒鐘的音樂不斷出現在片子的高潮部分,強化了主題、極具感染力。
《樂攝藏尼》在介紹尼泊爾的歷史文化和地理風光時,背景音樂采用了尼泊爾最具代表性的《生產歌》,它與印度音樂或斯里蘭卡音樂都有明顯的區(qū)別,鮮明的民族特點,很好地烘托了尼泊爾歷史文化的主題。
一些電影的主題歌如《畢業(yè)歌》《義勇軍進行曲》與影片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突出影片的主題思想。
渲染氣氛是音樂在電視專題片中的又一面表情,俗話說“鹽生百味”,鹽讓美食更具魅力,音樂如鹽,賦予專題片生命和活力?!堕判》浜烷艠淦嫣氐墓采肥且徊靠破諏n}片,從科學的角度探索榕小蜂和榕樹一對一的共生關系,揭示大自然物種之間相互關聯、休戚與共的利害關系,呼吁物種保護的重要性。專題片的音樂采用《大自然》系列音樂,豎笛、吉他如潺潺不息的溪流、叫聲不絕的林鳥,使呆板的科普專題片頓時鮮活起來,觀眾好像置身于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看得見森林,聽得見鳥叫,對環(huán)境氣氛和地方色彩的渲染,增強了專題片的感染力。
《游走南非》是一部南非旅游推介專題片,對于獨特的非洲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片中大量采用了非洲木鼓打擊樂,充滿黑色質感的旋律,在鼓點中輕輕飄搖,讓觀眾身臨其境般的感受獨特的非洲之旅。同時,南非又是白人的移民地,歐洲多元文化與非洲土著文化并存,片中也采用了歐洲風格的風笛、提琴、吉他、手風琴演奏的樂曲,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南非“黑人的土地,白人的天堂”這種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政治、經濟、文化雜交特性。對于南非的旅游推介,起到了很好地宣傳作用。
《盛夏的果實》是一部元江旅游推介片,游茉莉花泳是全片的高潮,一個姑娘手捧一大盆茉莉花,灑向泳池,整個泳池洋溢著茉莉花的芬芳,姑娘小伙在泳池中嬉戲打鬧,氣氛非常歡樂,這時配上與畫面情緒、氣氛相應的快節(jié)奏的現代音樂,音樂的力度、節(jié)奏、速度、曲調與人物活動相呼應,使畫面所展現的氣氛得以渲染。主持人不失時機地從水里冒出來,大聲宣布:“藍天、白云、茉莉花,我的最愛!”節(jié)目由此達到高潮。
每一部專題片,都有編導所賦予的情感,這種情感,可以通過解說詞和畫面來表達,但是這樣的表現形式是有局限性的,在涉及人物情感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音樂是對解說詞和畫面的進一步延伸,有其無法替代的作用。
電視專題片《皎平渡》較好地應用了音樂來表達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皎平渡位于距昆明市區(qū)200多公里的金沙江渡口, 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皎平渡36名船工6條船9天9夜奮力地拼搏下,3萬名紅軍勝利甩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自此皎平渡寫入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電視專題片記錄了四名旅者,來到皎平渡追思尋源的過程,站在渡口,看著波濤翻滾的江面,四個人內心的情感也如同江水波浪起伏,這時沒有解說詞,與江水一起流淌的,是時而平緩時而高亢的交響樂,人物內心的體驗和情感活動,被音樂準確細膩的詮釋出來,這比解說詞來得更深刻、更具體。
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第一種旅游節(jié)目形態(tài)——音樂風光片,音樂發(fā)揮了描繪景物的作用,在沒有解說詞的前提下,是音樂提升了畫面的格調,對景物的描繪生動細膩,把二維的畫面變成了三維的立體效果,讓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F在的電子影集、電子畫冊,其中的音樂也發(fā)揮了描繪景物的作用,讓照片和圖片更加鮮活。
電視專題片的轉場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環(huán)節(jié),時空的變化,既要交代清楚又不能唐突,畫面的轉場配合音樂的轉場是一種完美的表現手法。
《樂攝藏尼》記錄了四個攝影師從西藏到尼泊爾的攝影之旅,在西藏的地界范圍內,專題片的音樂采用的是藏族音樂,渲染藏族文化和西藏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隨后時空發(fā)生轉換,進入尼泊爾,專題片用尼泊爾的音樂取代藏族音樂,成為專題片的配樂,尼泊爾的建筑、人物、神廟、田野在音樂的渲染下,氛圍更濃郁、特色更鮮明。轉場自然流暢,段落章節(jié)分明。
《本色沙巴之燕窩探秘》,潛水員在水下世界的拍攝即將完畢,要回到陸地上,時空發(fā)生了變化,這時,潛水員風趣地用手遮住了攝像機的鏡頭,伴隨著一聲清脆的金屬音,宣布告別水下世界。這是一個完美的轉場,畫面和音樂同時發(fā)揮了作用。
同期聲在錄音中,經常會出現各種意外,或忘了打開話筒,或現場出現各種雜音等等,在后期編輯中,編導往往會挑選一些風格或主題相近的音樂來替代同期聲。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音樂,往往會起到出乎意料的藝術效果。《圓夢川藏》采用富于節(jié)拍的音樂,代替行者的腳步聲和車輪聲,具有比現場同期聲更具感染力的藝術效果?!堕艠浜烷判》淦嫣氐墓采酚谩洞笞匀弧废盗幸魳分械南x鳴、鳥叫替代熱帶雨林現場同期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電視專題片的音樂,一般是樂器為主,很少用聲樂,而且樂器音樂,也要力求精練和清淡,樂器的選擇應盡量單純。在有解說詞的部分,音樂音量一般為解說詞音量的30%,沒有解說詞或同期聲的部分,可以加大到50%以上,編導要清晰地認識到,音樂是為畫面和解說詞服務的,千萬不可喧賓奪主,如果在解說詞和同期聲存在時加入過于復雜的音樂,就會對主體造成干擾。女播音員音調較高、穿透力較強,應當配以中低音背景音樂,男播音員音調低沉,可以適當選用中高音旋律。當然,在特定的場合比如節(jié)目的開始渲染氣氛、結尾作總結且沒有解說詞和人物對話和同期聲的地方,也可以加入歌聲或華麗的密集型的和聲,反而能起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一部優(yōu)秀的專題片,編導除了考慮畫面和解說詞的關系,對音樂的選擇和涉入,需再三斟酌,就筆者的經驗來看,在確定了專題片的主體結構之后,往往要用幾個星期的時間來遴選音樂,不斷地選擇、不斷地否定,在海量音樂中確定最適合的音樂,經過裁剪、截取和組合,把不同的音樂放在專題片不同的位置,有時是一個段落的音樂,有時只是幾個音符,有時可以把完全不同的音樂拼接起來使用,可以有主題音樂,也可以不要,何時入、何時出都有精心的策劃,音樂編輯成散文結構。當編導被自己的音樂感動得熱血沸騰的時候,專題片的音樂編輯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