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英
李錫先生和他的女兒李文韻耗費了近十年時間,完成了《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這一巨作,在麗江打開一道窗口,讓外面的陽光照耀到麗江,讓麗江能夠睜開眼睛,敞開了封閉的自己與世界對話的同時,李錫先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遺產(chǎn)老人。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記錄和梳理了從1996年到今天圍繞著申遺這一大事件的人和事,時間跨度長,空間不斷切換,人物眾多,事件繁瑣,給人以應接不暇的緊湊感?!都o實》以時間的發(fā)展為順序,采用了橫斷面的方法,以戲帶人,以麗江作為中心,以世界為舞臺?!都o實》以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為核心事件,通過對各色人物的描寫、眾多的人物速寫、幾十幅時代剪影,從側(cè)面反映了麗江“2·3”大地震至今,近二十多年來中國云南麗江的社會狀況,廣泛地反映了時代環(huán)境和社會心理。《紀實》通過豐富內(nèi)涵的民族文化實體,來展現(xiàn)民族歷史的窗口,用麗江人生活上的變遷來反映社會的變遷,成為新時代的麗江人的縮影,真實記錄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文化的自信、自覺和自強。《紀實》就是從側(cè)面反映了社會,從側(cè)面反映了政治。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以寫人來帶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者調(diào)動了豐富的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讓每一個人物在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舞臺上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人與人相互交織,事與事平行發(fā)展,共同構成了一個中國大時代背景下麗江小社會的縮影。
隨意地翻閱申遺過程里的一篇篇以橫切面方式呈現(xiàn)的速寫:
1993年開始醞釀申報的工作;
1994年10月和志強省長正式?jīng)Q定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
1995年6月申遺工作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評審;
1995年12月,成立辦公室;
1996年2月3日,麗江發(fā)生大地震;
1996年6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麗江古城上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中心,被列為預備清單,編號311。
當時的麗江縣博物館,自然而然成為了文化交流中心,而麗江博館館長李錫先生就是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聯(lián)絡員。小小的麗江博物館,以站立著的姿態(tài)與全世界對話,折射出各種各樣的人和事……
地震后艱難而坎坷的申遺工作,每一個工作人員的精神狀態(tài)是“驚、憂、喜”混雜在一起的。
此時的麗江黑龍?zhí)肚∏嗨?,臭氣、穢氣和污氣充溢著純凈的空氣和湛藍的天空,麗江進入地獄……
2月7日,在大地震后的連續(xù)余震中,黑龍?zhí)墩渲槿_始冒水了;
2月8日,接到云南省省長和志強電話,麗江準備迎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和專家的考察,麗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到了;
2月16日,迎接專家到來。在一片震后的廢墟上,百廢待興中,開始挖掘麗江古城的潛質(zhì)。這一天是麗江歷史上是最為重要的一天。準備申遺或者恢復重建,成敗在此一舉。2月16日《麗江日報》刊發(fā)了《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仍在進行,聯(lián)合國官員將來麗江考察》的新聞報道,麗江人民加高筑寬古城與世界對話的平臺;
2月16日,專家到大理劍川,專家考察麗江古城線路的精心安排為:格蘭酒店—新華街—四方街—七一街—森龍酒店—黑龍?zhí)丁?/p>
在考察過程里,彈奏納西古樂七八十歲納西族老人的精神抖擻與納西族少女的健康美麗讓專家們震撼;
專家們考察累了、餓了,恰恰“遇見”黑龍?zhí)墩渲槿厰[放著香噴噴、熱氣騰騰的著名的納西族“八大碗”;
珍珠泉到麗江博物館的小路兩排正值千萬朵櫻桃怒放;
在麗江縣博物館館內(nèi),麗江行署專員和段琪超水平發(fā)揮,完成了抑揚頓挫的匯報……
每一個完美的細節(jié)背后都是精心準備的,都是汗水和心血,充分體現(xiàn)出我們的文化自信和積極進取精神。
當天下午四點,麗江古城的線路考察結(jié)束。專家興趣盎然,提出希望下午能夠繼續(xù)考察??疾斓牡攸c臨時決定為黃山鄉(xiāng)開文村。
考察的地點定為大地震受災很嚴重的村莊,麗江只想告訴世界,麗江古城和麗江農(nóng)村都是世界上最美的。納西族的歷史是從鄉(xiāng)村文明發(fā)展到古城文明的,依次經(jīng)歷了從游牧到農(nóng)耕再到城市的社會進程。通過這一次考察,奠定了束河和白沙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申遺成功到今天麗江旅游業(yè)的興起,“麗江模式”“束河經(jīng)驗”奇跡背后都是驚險不斷,故事涌現(xiàn)。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記錄下了麗江的輝煌,紀實是依靠細節(jié)充分展現(xiàn)真實的力量的。其中最大的輝煌就是申遺成功。
申遺的要求是從國際標準來進行的,《紀實》梳理出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讓麗江追尋人類文明的脈絡和腳步;從未來的意義來說,為麗江甚至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申遺事件的主體是人,申遺是依靠人勇敢的行動來現(xiàn)實的,是對人的力量的謳歌和贊美。申遺背后默默貢獻的人的精神更為重要,麗江人精神核心就是熱愛,而地震僅僅是一個契機,一個轉(zhuǎn)折點。全球發(fā)生地震的地區(qū)很多,只有麗江,化挑戰(zhàn)為機會,只有麗江人民,馬上擦干眼淚,繼續(xù)前行,重建家園。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以第一人稱的視覺進行了記錄和梳理,親切、真實、如臨其境,跟隨著作者的眼光,引導細節(jié),抒發(fā)感情,攫取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片段,描繪了眾多的人物,形成了性格鮮明的人物畫廊。
作者運用對人物從點、線、面、體等幾方面嫻熟的運用,折射麗江社會的精神面貌,勾勒出了麗江大地震后的人物眾生相。“點”就是作者捕捉到的有典型性的事跡和典型性的人物,“線”就是圍繞申遺工作所形成的集體性事件和宏大的歷史性記憶,“面”就是人的精神形象,“體”就是由面而構成的形象群,是復數(shù),是常態(tài)。作者在處理這四者關系的時候,是有著自己的良苦用心的。
《紀實》里記錄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吳邦國、朱镕基等人的言行,體現(xiàn)了最高領導人對麗江申遺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紀實》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中心亞太部主任景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文化項目高級顧問白海思、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國家文物局一處處長郭旃寫的序言,特別是景峰在序言最后寫道的“我希望本書能重新喚起我們對保護世界遺產(chǎn)的責任”里的“責任”兩字任重而道遠,讓人警醒,體現(xiàn)出景峰的憂思和擔當。
《紀實》里記錄了麗江縣博物館兩次為邵逸夫舉辦祈壽儀式,邵逸夫先生為麗江古城地震后的恢復重建捐款1370萬港幣。
《紀實》記錄了聯(lián)合國專家,英國著名古建筑家米查摩爾·大衛(wèi)兩次考察麗江古城,并為麗江古城相關人員舉辦古建知識培訓班;外國專家的關心和幫助,讓麗江古城在納西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具有更加寬廣的胸襟和格局。
《紀實》里還精心保留著建設部規(guī)劃司副司長王景慧女兒王凌云給李錫的信,記錄了郭旃一行到麗江就去看望去世的麗江縣文化局局長木培根的家人,其中穿插有木培根突然病逝的經(jīng)過和納西人失去親人后的悲慟心理和深切懷念,老母親的老淚縱橫和麗江文人的挽聯(lián)。點點滴滴連著心,連著情。
《紀實》記錄了國家建設部和省建設廳下派的領導徐中堂、陳矼、張輝等年輕有為的領導人的事跡。
《紀實》記錄了在北京麗江老鄉(xiāng)白庚勝、車文龍、王福林等在北京連夜修改文本的情景。
《紀實》記錄的比較多的人物是云南省省長和志強,地縣級領導段增慶、和段琪、解毅、和自興……
《紀實》里記錄下一系列領導人的一言一行,透視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即最大的政治,呈現(xiàn)出麗江走向世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決心和信心。
與高層領導群相對應的是麗江的老百姓在申遺過程中的表現(xiàn),從上到下,一條心,全民皆兵,擰成一股繩……
麗江公檢法司領導整治古城,拆除古城不協(xié)調(diào)的建筑、恢復重建古城民居、修建古城排污措施等圖片,當時條件是艱苦的,人們都腳穿長筒雨靴,勞動在陽光暴曬之下,很多人沒有戴手套。人們的干勁十足,動作整齊,對恢復重建自己美麗家園充滿了信心和力量,喜悅之情從心底流淌出來:
街道辦事處相關人員參與整理工作,居民清理古城垃圾,大研鎮(zhèn)成立火鉗隊。義務清理古城環(huán)境衛(wèi)生的一幅幅畫面里,不僅僅有男士,有壯勞力,還有我們披星戴月的納西族婦女,她們有的用火鉗揀地上丟棄的垃圾,有的用水桶沖洗著街道,有的納西族老奶奶背著小孫子慢慢地清掃街道……在奶奶潛移默化的帶動下,納西族兒童也用自己的小手,打掃衛(wèi)生,保護環(huán)境。老人和小孩,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積極參與,渲染出納西族人們對申遺工作的重視,從數(shù)量方面揭示了申遺工作深得人心,全民在行動。
申遺的輿論宣傳方面的影響力的記錄。就專家層面來說,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會員、巴基斯坦國家考古博物館副局長哈利姆博士到麗江進行考察評估。就領導層面來說,陪同人員有段增慶、和段琪、解毅、和自興等人。最為難得的是,《紀實》中記錄了一位雙目失明的身穿納西族服裝的老阿媽等候到哈利姆博士后,激動地說:“聯(lián)合國,聯(lián)合國,聯(lián)合國到底是什么樣子?讓我摸一摸聯(lián)合國同志!”深情而幽默,納西族老奶奶的言語讓博士深深體會到納西族人民的熱情好客,以及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期盼。這一個鏡頭折射了30萬納西族人們的心聲,申遺工作深得人心。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信息量大,材料詳實,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1995年6月15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中國全委會、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評審會,參加會議的名單由80歲左右的博導、院士、建筑業(yè)和文物方面的泰斗組成。
麗江古城第一批重點保護名居考察鑒定專家組名單由省級專家和地縣級專家組成,以顧奇?zhèn)榇怼?/p>
《紀實》細心地記錄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于公布麗江古城第一批重點保護民居和一般保護民居的經(jīng)過。“古城申報”簡報第16期,1997年1月9日,“刻不容緩的納西無形文化搶救工程進行得有聲有色”文章里,記錄了納西族的剪紙、刺繡、制作米灌腸等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紀實》還記錄了納西族本土專家的貢獻。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組的通知,木根錫、牛樹勛、段挺松、黃乃鎮(zhèn)等人的奉獻和智慧,也銘刻了麗江文化人為申遺做出的貢獻。如對《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麗江古城申報文本(修改稿)》修改意見,認真,準確,理性,客觀,用數(shù)據(jù)說話,從“縣立中學”改為“縣立高等學堂”,做到一字不錯,體現(xiàn)了細節(jié)之細的勝利。他們是麗江古城申遺的記錄者、創(chuàng)造者和見證者?!都o實》特別提到了麗江縣志辦公室主編楊啟昌的對申報文本的修改書,這一書信,滲透著納西學子楊啟昌對民族的熾熱之愛和嚴謹?shù)闹螌W精神。
對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工作,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都進行了現(xiàn)場報道。
如1996年2月12日,陪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心官員梁敏子考察麗江古城,除了政府官員外,還有新華社的記者周笑雪,考察團一行戴上鋼盔帽,在大地震后的廢墟中艱難前行??疾斓沫h(huán)境是危險的,大地震后的新聞報道是敏感的。梁敏子一行考察完麗江古城后,聯(lián)合國官員和國家文物局負責人一致感受到了麗江古城的文化精髓和納西族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之后又到了大地震受災比較嚴重的黃山鄉(xiāng)白華行政村考察。梁敏子認為麗江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她表示要帶最著名的規(guī)劃師和設計師來麗江幫助恢復重建工作。1996年9月13日,梁敏子與法國欽隆市市長伊維斯·格先生、法國著名建筑大師多米尼克·佩洪先生到麗江考察指導工作……在最關鍵的時刻,化挑戰(zhàn)為機會,聯(lián)合國專家的態(tài)度、決心和心情,讓麗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麗江古城可以按照要求恢復重建。1996年2月16日《麗江日報》就已經(jīng)發(fā)表了題為《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仍在進行——聯(lián)合國官員將來麗江考察》的報道,與考察組的精神不謀而合,淋漓盡致表現(xiàn)出昂揚的文化自信心,堅定了麗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決心和信心,也充分發(fā)揮了新聞宣傳的作用和力量。
中央電視臺《綜藝大觀》第133期在昆明現(xiàn)場直播麗江地震恢復重建節(jié)目,加大了麗江申遺工作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在轟轟烈烈、紅紅火火宣傳麗江申遺工作的背后,凝聚了李錫先生的用心良苦,借“綜藝大觀”節(jié)目來宣傳麗江,宣傳恢復重建,宣傳麗江人的精神面貌;“金越導演十分慎重地將信箋折疊,放入胸前的衣袋中”,“折疊”與“放入”“胸前”幾個字,金越導演的細心和用心躍然于眼前;倪萍在節(jié)目最后深情的祝愿“現(xiàn)在麗江古城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我們衷心祝愿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功!”短短一句話,讓倪萍從光彩照人的舞臺上走了下來,走到了30萬納西人中間,與納西族同胞一起呼喊,一起祈禱,一起期待……
宣傳報道麗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的《申遺簡訊》一共辦了48期,充分發(fā)揮了麗江民間社會的力量,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渡赀z簡訊》成為老百姓喜歡看,政治上起作用的載體?!渡赀z簡訊》在最快時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激勵著麗江兒女頑強拼搏,戰(zhàn)勝困難,奪取勝利……
萬人簽名活動,進行了十天,一共有一萬四千多人參加……
攝影宣傳工作,以和茂華、王志鴻、王曉明、司晉云、牛墩為代表的一大批愛好攝影的麗江人,自覺而主動留下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面,讓歷史記住麗江人在傷痛中歌唱,麗江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怨天尤人,去哀嘆,去哭泣,只能擦干眼淚,重建家園,回到人的本身的姿態(tài)。這一姿態(tài),永遠銘刻在時光的流逝里。
圖文并茂的精美的明信片承載了申遺工作的歷史使命,1996年6月下旬,麗江地區(qū)郵電局發(fā)行“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念封”。
《紀實》真實記錄了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的過程中,新聞宣傳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斷加強,推動了民族文化走出去。大地震以后的麗江,在云南省甚至全國仍然處于落后、封閉和狹隘的“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依然存在麗江的真實形象與非本土人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落差等等問題……申遺工作就是麗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最耀眼最華麗的舞臺,“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p>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以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為大背景,攫取了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一歷史事件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人和事,全面而生動地詮釋了民族文化,凸顯了大寫的“人”的精神。紀實的力量在于對真實的追求。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反映了麗江和中國的知識分子感應著時代變遷而激起的奮斗、追求和反思的精神需求。《紀實》不但深刻包容了納西族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過程中的真切的心理折射,而且也體現(xiàn)出納西族所能表達的審美能力和情操 。麗江古城申遺的行為,屬于人類永恒夢想之一,具體體現(xiàn)在追求國家的民主自強,社會的進步正義和民族的奮發(fā)圖強方面?!都o實》凝聚了知識分子的天下情懷,也蘊含了豐富的大眾的、民間文化形態(tài)。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國家文物局一處處長郭旃在《序二》里寫道:“世界遺產(chǎn)的成功申報帶給了家鄉(xiāng)人民和后代自豪感,生動、實際地喚起對家鄉(xiāng)和祖國親切的愛,從而增強自信心、凝聚力,激發(fā)新的創(chuàng)造力。”在申遺成功后,郭旃說道:“麗江人民熱情不減的申遺指向、戰(zhàn)勝災難的決心和頑強奮戰(zhàn)的努力,以及古城優(yōu)良的抗震性能給我和同行的國際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可靠的信心。最后的結(jié)果證明,麗江政府和公眾的精神與成就也感動和說服了國際社會?!丙惤懦巧赀z成功在古城的建筑風格和技術,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氣候、歷史沿革中的服飾、歌舞、飲食、納西古樂乃至社區(qū)結(jié)構、鄰里關系等等之外,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集體的宏大的精神后面,是依靠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一言一行體現(xiàn)出忘我的精神力量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公務員白海思1996年9月23日考察麗江,恰恰遇上麗江下雨,自己買了一雙雨鞋。這一雙普普通通的雨鞋,流露出豐富的信息,白海思女士已經(jīng)把麗江當成自己的家,做好了隨時可以拔腿外出的準備,也表示自己常常要來麗江的心理狀態(tài),親切樸實,平易近人,忘我工作的精神。白海思籌集協(xié)調(diào)資金,在麗江多次舉辦研討會,支持麗江開展“文化遺產(chǎn)管理與旅游業(yè)、遺產(chǎn)地管理之間的合作模式”以及“束河皮革業(yè)的恢復”等課題研究,為后來成為文化遺產(chǎn)保護“麗江模式”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功經(jīng)驗之一——束河經(jīng)驗”打下了基礎。
理查德自任麗江古城整治糾察隊隊長。晚飯后在古城散步,專家們心里依然掛念著古城的整治:“這些水泥建筑應該去掉,這些電線太亂,應該入地?!边@些鏡頭里的國外專家,真正把麗江當成了自己的家,從心里流淌出來的愛溫暖著古城,溫暖著納西族人民。
廣東省文物收藏家葉炳林先生將自己收藏的200多件歷代陶瓷自費從廣州運到麗江,舉辦了展覽會,體現(xiàn)了 “情義無價”的人類精神。
云南工學院朱良文教授發(fā)現(xiàn)麗江古城東大街像一把匕首插入了古城的心臟,痛心疾首,緊急呼吁云南省人民政府停止此工程,和志強省長做了批示,予以制止,保住了麗江古城。朱良文教授用自己的生命愛著麗江,保護著麗江,老教授曾101次來到麗江考察,被稱為“古城的保護神”。朱良文教授與麗江古城從此不再分開,達到了“他就是麗江,麗江就是他”的精神境界。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官員木卡拉來到麗江,深入納西族民居,與納西族大東巴探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自稱是納西族木氏土司的后代……
1997年6月27到29日,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在巴黎舉行,主席團會議認為,麗江古城由于申報材料不全而列入重報項目,意味著麗江古城申遺工作受挫。會議要求中國方面提供該城市與中國其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清單的名城之間的比較分析報告。顧奇?zhèn)ダ舷壬呀?jīng)退休,臨時受命,他精神抖擻,準備和李錫一起撰寫《麗江古城與平遙古城之間的分析報告》論證,顧奇?zhèn)ァ耙话淹崎_雜物,騰出辦公桌,一左一右擺開了架勢”,奮戰(zhàn)三天,圓滿完成了任務。
1996年6月1日上午,團中央書記李克強為麗江青年志愿者題詞:“向在麗江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斗爭中高舉青年志愿者旗幟的青年朋友們致敬!”
知心姐姐與麗江縣團委書記木志英建立起全國“手拉手 ”活動。
在北京送申遺材料,把最珍貴的材料遺漏在出租車上。在當時沒有手機 、沒有電子存檔的危險時刻,北京出租車師傅把材料送了回來……一次次的有驚無險,一次次的化險為夷。
1996年2月16日在麗江古城黑龍?zhí)墩渲槿写龑<业募{西族傳統(tǒng)八大碗,烹飪出熱氣騰騰而香噴噴的銅火鍋湯汁的豬項圈是張麗清從自己家里帶來的……
一幅幅圖片,一段段小故事,鮮明的人和事,不僅僅有納西族人民面對大地震后的豁達、樂觀和自信的精神,更有不分地域,不論國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幫助、援助、愛等等人與人之間的最美好的關系,《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銘刻了下來,把麗江與北京,麗江與世界各地的空間距離縮小了再縮小,把心緊緊貼在一起。沒有什么困難我們不能戰(zhàn)勝,沒有什么路我們不能走過……《紀實》站在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窗口,銜接了過去與未來,讓麗江能夠與世界進行對話,麗江從此成為了“世界的麗江”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記憶。
《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紀實》寫的是當下具有大格局、大胸襟的納西族,團結(jié)的納西族,奮進的納西族,化挑戰(zhàn)為機會的納西族,具有全世界的精神、感情和心理的納西族;寫的也是大的納西族文化,開放的納西族文化,善于學習共進的納西族文化,兼容并蓄的納西族文化,人與自然是親兄弟,同宗同源,平等互利,相互依存的納西族文化,人與人之間是相互支撐、相互尊重和相互依靠的納西族文化,自律而匹夫有責的納西族文化。納西族人是納西族文化的存在的載體。我們說的納西族文化,實際上是在說納西族人本身,是在說納西族人的人性,說納西族人的人生。正如費孝通先生的觀點,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兩個方面。文化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的生活態(tài)度,其中,一個個的納西族人是納西族文化道德價值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載體。納西族的文化、道德、情感、價值和信仰沒有與納西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相剝離,沒有與人民相剝離。
《紀實》提供了讀者認識歷史的可能性。大的文化也是有血有肉的,有溫度的?!都o實》體現(xiàn)了納西族人民的創(chuàng)業(yè)與敬業(yè)精神,記錄下了麗江精神與麗江速度的典范,牽引著人往高尚的、理想的境界反觀人。
《紀實》里有政府官員,有聯(lián)合國專家,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涉及到納西族的政治、建筑、經(jīng)濟、宗教、文化教育、歷史、軍事、飲食、服飾、地理氣候、民族性格等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呈現(xiàn)了中國改革開放時期麗江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攫取了歷史長河中納西族歷史文化的一朵浪花,來觀照當下,為人們提供了精神資源和想象模式。
作者李錫先生作為申遺工作的決策者、參與者和行動者,第一參與人,最具有權威,具有真實性。《紀實》自然就具有了重大的歷史價值的經(jīng)驗與觀點,提供借鑒。
【注釋】
[1]陳明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守正創(chuàng)新之道》,選自《光明日報》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