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本劇就是把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以戲劇語言來表達文章主題。在一次精品課中,讓學生參與《詩經(jīng)·靜女》課本劇編寫和表演,發(fā)現(xiàn)課本劇給語文課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其中,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展現(xiàn)其綜合素質(zhì),讓語文的“人文性”在“對話”中凸顯,讓語文課堂出現(xiàn)無法預約的精彩。
【關(guān)鍵詞】課本劇;想象力;“對話”;語文“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83-01
從事語文教學,常常有一種困惑,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在高考的壓力之下,往往是“工具性”壓倒“人文性”,怎樣從中找到平衡,讓學生們愛上語文呢?在一次精品課中,讓學生參與《詩經(jīng)·靜女》課本劇編寫與表演,發(fā)現(xiàn)課本劇給語文課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短短的十幾分鐘,從表演者到臺下的觀眾,無一不聚精會神,而表演后的探討更是引發(fā)師生無數(shù)思考。在這一過程中,課本劇的魅力從何而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怎樣讓內(nèi)容與形式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怎樣“對話”語文“人文性”,讓“工具性與人文性”達到統(tǒng)一,讓課堂變得與眾不同?
一、課本劇開啟學生的想象力
高中的學生認知能力較強,課本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舞臺表演能力,加強學生對課本、對生活的理解,增加與教材、社會的互動。多方位的汲取文化營養(yǎng),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課本劇人物性格鮮明,學生在選材的時候變被動為主動,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有興趣為前提,主動思考、編排寫作,揣摩人物性格特點和人物語言。在把原有的語文課文改寫成劇本的同時,學生語文基礎(chǔ)就凸顯出來,用詞要準確,語音要準確,每一句的句子要完整,不要有病句,這正好契合了當今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對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yīng)用、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課本劇讓學生找材料、思考、編寫、討論、把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加入到其中,在以表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更多的學生去感受、去思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才會煥發(fā)生機,才會有更多生成的東西,才會出現(xiàn)“無法預約的精彩”。
二、課本劇讓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以《詩經(jīng)·靜女》為例)
隨著時代的日益進步,學生學習的方式逐步由單一的課堂教學擴展到多渠道、多媒體、多視角來學習,在學生所編寫的課本劇之中,充滿了這個時代高中學生所喜好的元素,表達其獨特的視角。高中的課本劇與小學生和初中生的課本劇有所不同。義務(wù)教育階段,學生的積累有限,對文本的理解大部分停留在其表面,生活中的所思所想難以加入到其中,語文課外所學的知識難以融入到劇本之中,部分課本劇是以表演為主,教師的干預程度較高,為了表演而表演。而高中課堂上的課本劇是側(cè)重于閱讀、分析、理解、寫作、討論、編排上,表演只不過是表達內(nèi)容的一種形式,展示學生的風采,同時引發(fā)其他學生的思考。
例如:在《詩經(jīng)·靜女》課本劇的編寫上,學生首先要讀懂原詩,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其次要動筆寫,通過細節(jié)描寫寫出當時的環(huán)境,具體的情節(jié),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以及內(nèi)心世界;接著要把所寫的劇本融入音樂、舞蹈,最后以生動的口頭和肢體語言展現(xiàn)出來。把古詩文積累、內(nèi)化、運用,提升古詩鑒賞水平。這樣既鍛煉了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與交際的能力,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展現(xiàn)其綜合素質(zhì),增加其自信,提高了課堂效率,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課堂中。雖然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課本劇表演僅僅10分鐘左右,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報刊、影視、廣播、網(wǎng)絡(luò)、圖書館、廣告,通過體驗、感想、感悟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各種形式記錄下來。讓學生在死板的學習之中把閱讀、寫作、語言、活動等內(nèi)容與表演形勢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活起來、動起來,打造一個充滿人文性的課堂。
三、課本劇讓語文的“人文性”在“對話”中凸顯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也是學生接觸時間最長久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肮ぞ咝浴笔腔A(chǔ),“人文性”是核心,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無論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應(yīng)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為根本。在高中的語文課程學習中,許多學生抱怨語文課失去了趣味性,大部分課程都是圍繞高考的考點來進行學習,按部就班。“工具性”儼然主導語文課堂的教學,久而久之,課堂上沒有新鮮感,學生漸漸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語文教學應(yīng)該是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高中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我們應(yīng)該重視語文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在廣泛地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
課本劇從文本選材到動筆編寫,再到仔細推敲、討論、修改,直到最后的表演與表演過后的思考,恰恰貼合了新課程改革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要求。多留一些思考空間給學生,讓我們的高中生在培養(yǎng)語文基礎(chǔ)的同時,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在語言文字的背后,永遠不忘其人性,不忘其對生活的體驗,不忘其精神世界,讓學生用生命體驗與語文的文本進行真誠的“對話”。
當然語文課不必讓學生每一節(jié)課都上演課本劇,重要的是我們教師通過課本劇的一扇窗讓學生發(fā)現(xiàn)未知的自己。在遇見更好的自己的過程中,發(fā)覺自身的閃光點,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自我,努力的挖掘語文天賦,用生命的靈魂去“對話”語文“人文性”。
參考文獻
[1]鐵皮鼓.語文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王土榮.普通高中語文選修課學生自助餐式學習50法[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教育部考試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文科)》[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趙馨(1986.1-),女,漢族,教育碩士,高中語文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