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學科交叉與專業(yè)教育并非對立的兩極,而是互相補充的兩個層面。文章結合國內外跨學科教育的實踐,試圖再次強調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倡導跨學科教育,其實也是在倡導高校教師對真理或思想的執(zhí)著追求,倡導學生能夠帶著好奇心與求知欲看待整個世界。
關鍵詞:跨學科;專業(yè)性;求知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1-0006-02
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高校本科教育的素質化與全面化,這從各高校對于所謂通識教育的重視便可見一斑。然而,對于大多數情況而言,素質化與全面化是建立在“專業(yè)化”的基礎之上的。換言之,通識教育只是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興趣、品格等方面的一種補充手段或附屬品,它與專業(yè)課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關聯(lián)。所以,跨學科或學科交叉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自然學科的范圍之中。
這即是說,專業(yè)課被視為學生的“本職工作”,而跨學科教育只是“課外興趣小組”。這個比喻或許不夠恰當,但它想表明的是:專業(yè)課與跨學科教育之間依然存在著一個隱形的分界線,兩者并沒有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而本文則認為,專業(yè)課與跨學科教育之間存在著更深層的、彼此交織的關系。假如跨學科教育沒有得到更深入的實施,專業(yè)課的學習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一、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
邁克爾·普鳴(Michael Puett)曾經指出:“我們現(xiàn)在視為理所應當的學科分類,其實肇始于19世紀的歐洲,當然那是基于很好的理由。通過這個歷史,我們注意到現(xiàn)有的學科分類只是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在一定前提假設的基礎之上,組織管理知識的一種特定方式。如今,我們或許已然邁入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而且我們都開始認真對待來自其他文化的思想。我有時就想,我們可以重新對學科進行分類?;蛟S我們組織管理知識的許多方法都過于以民族為中心、過于以西方為中心了。如果我們打破它,那么是否就可以重新思考知識分類?”[1]
這即是說,現(xiàn)有的學科分類本身就是一種人為的結果,而不是必然如此這般。我們不能因為學科如此劃分,就只能囿于這種框架進行學習,這不僅不利于我們獲得知識,而且限制了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因此,跨學科的意義不在于“以本學科為主,附帶地了解其他學科”,而在于認識到學科之間不應是壁壘森嚴的,許多學科之間存在著相互滲透與融通的關系。歷史、文學、心理、哲學等學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若要在追求真知的路上走得更遠,就不能以專業(yè)性與區(qū)域性來進行自我的限制。假如高?;蚋咝=處煵荒苷J識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其實也很難期待青春年華的大學生能夠有更加清醒的判斷。
二、跨學科教育的國外實踐
2018年3月,筆者對英國的部分大學進行了調研,并且參加了一學期劍橋大學的跨學科研討會。簡而言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特有的“學院制”為跨學科提供了有效的平臺,以主題或問題的討論形式會吸引許多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自身視野提出觀點,并最終形成更豐滿的理解。此外,劍橋大學還有CRASSH(藝術、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 the Arts,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這樣的研究中心,它們所組織的課程、舉辦的會議等都試圖打破二級學科的分類,以更加全面的視野觀察人類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除了藝術類、哲學類的問題之外,如今專業(yè)性特別強的理工科也逐漸加入這種討論方式中來,尤其是近些年較火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問題。英美學者對人工智能的討論往往會聚集計算機、邏輯、語言、心靈哲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的學者。與其說這些學者是從不同的側面看同一個問題,毋寧說他們是企圖結合彼此的視域,最終對人工智能形成一種交互性的、融貫的理解方式。
三、跨學科教育的國內實踐
近年來,我國部分知名高校創(chuàng)辦了“書院式”的教學模式。其實在某種意義上,這正是對于跨學科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但相較于西方而言,這種模式仍具有若干局限。比如,“書院式”的教育模式更偏向人文類教育,在打通文史哲的工作上,“書院式”的教育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它尚未能將人類智慧作為一個整體去看待。并且,這種模式仍處于實驗階段,加上中國傳統(tǒng)私塾制度的影響,它似乎也未能將現(xiàn)代性教育體制的長處發(fā)揮出來。
而對于大多數高校而言,由于教學工作者自身受到院系、職稱、知識背景等現(xiàn)實因素的制約,使得跨學科的交流并沒有深入展開。甚至在部分時候,學術共同體與利益共同體似乎成了同一集體的不同表達方式。如何在高校的現(xiàn)實條件基礎之上,實現(xiàn)更加純粹的對思想與知識的追求,是普遍存在又難以解決的問題。此外,學生的求知欲在信息普及化、知識碎片化與生活娛樂化的環(huán)境中逐漸消退。如果他們僅限于被動接受本專業(yè)的知識,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那么他們就無法形成一股積極的力量來破除現(xiàn)實境遇帶來的局限性。
四、提升跨學科教育的舉措
由上可見,提升跨學科教育對提升我國國民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粗略而言,以下三個層面的舉措有助于我們在現(xiàn)實中具體實現(xiàn)跨學科的目的。
首先,要將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即便是在專業(yè)知識的教學之中,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將答案和具體理論告訴學生,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對于理論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哲學(科學)或理論知識起源于好奇。只有培養(yǎng)學生這種內在迸發(fā)的求知欲,才能實現(xiàn)高校教育的真實目的。
其次,高校教師自身要認識到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作為高校的核心支柱,高校教師的整體素質水平決定了高校的水平,也決定了學生受教育的框架。因此,如果高校教師自身不能心存高遠,而企圖把高校視為某種意義上的“鐵飯碗”或“棲息之地”,那就偏離了高校教師自身的職業(yè)倫理。只有依賴高校教師主動地跨學科探索,才能為跨學科教育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實踐境遇。
最后,高校應該為更深入地跨學科研究、跨學科教育提供制度與經濟等各方面的支持。高校在管理層面不得不考慮各種量化的具體指標等因素,但與此同時,高校更應該看到跨學科教育的光明前景。無論從理性層面,抑或從現(xiàn)實層面,跨學科教育都將為高校的長遠發(fā)展帶來有利的影響。
五、結語
當然,強調跨學科教育,并不是否定專業(yè)教育。或者說,跨學科交叉與專業(yè)教育并非對立的兩極,而是互相補充的兩個層面。用句看似矛盾的話來說:一方面,只有促進跨學科教育,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專業(yè)教育;另一方面,只有深入地學習本專業(yè),才能更有效地促進跨學科的學習。
而我們在這里想要強調的是,在思想上,我們不能局限在專業(yè)性之內,而無視跨學科的積極意義,尤其要意識到學科之間的所謂的分界線本身就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從長遠來看,高校教育是塑造未來國民素質的主要場所。假如高校教育依然深陷世俗化的潮流而無法擺脫,那么所造成的后果或許是嚴重的。因此,倡導跨學科教育,其實也是在倡導高校教師對真理或思想的執(zhí)著追求,倡導學生能夠帶著好奇心與求知欲看待整個世界,倡導高校領導者能夠以更長遠的眼光治理高校。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相較于倡導得獎(尤其是諾貝爾獎等),我們更應該倡導得獎背后的文化氛圍。就此而言,跨學科教育會為相對死板的專業(yè)教育帶來一股活力,激發(fā)人們對知識的渴求。
參考文獻:
[1]陶濤,趙靜一.比較主義與中國哲學——邁克爾·普鳴教授訪談錄[J].現(xiàn)代哲學,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