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制度的變遷與經驗

        2019-11-11 08:59:44高江
        教育與職業(yè)(上) 2019年10期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通過國家資助保障每個公民的受教育權利,是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國家在職業(yè)教育領域采取免學費、助學金、獎學金、貸學金、勤工儉學、頂崗實習、社會捐贈等多種資助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通過不同組合,有效地保障了學生就學,構建起以人民為中心、同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相適應,國家扶持與個人奮斗、公平與效率、繼承與發(fā)展相結合的中國特色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體系。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年;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制度

        [作者簡介]高江(1976- ),女,吉林白城人,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天津 ?300132)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9)19-0032-07

        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大中專學生在免學費的基礎上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通過統(tǒng)招統(tǒng)派、國家購買的形式,有效地保障了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運行所需要的人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的變革,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我國職業(yè)學校學生資助先后經歷了免學費、助學金和獎學金,免學費、獎學金,交學費、獎學金和貸學金三個階段。進入新世紀之后,黨和國家在注重生產力發(fā)展的同時,更加關注民生問題和教育公平問題。職業(yè)教育既是教育問題,也是更大的民生問題和經濟問題,國家把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作為促進就業(yè)、繁榮經濟、消除貧困、保障公平、維護穩(wěn)定的一項重要舉措,對職業(yè)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yè)教育實行免學費和助學金等資助制度。通過多次改革完善,逐步建立了免學費、助學金、頂崗實習、勤工儉學、社會捐贈等資助體系。總的來看,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制度實現(xiàn)了扶貧濟困的經濟功能、激勵上進的教育功能、引導人才流向的調節(jié)功能和促進社會公平的教育功能。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資助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臨時性憲法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國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教育的目標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加強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術教育、加強勞動者的業(yè)余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依據教育方針政策,1951年10月1日《政務院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頒布,解決了中國舊學制的諸多弊端,特別是在學校系統(tǒng)中納入工農、干部學校和各種補習學校及訓練班,有利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工農干部的深造,有利于國家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國民經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依靠國家職能部門的調控配置資源。為了加速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進程,農村實行農產品“剪刀差”,城鎮(zhèn)實行低物價、低工資,許多產品實行供給制,城市教育和醫(yī)療實行免費制。

        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大多數地區(qū)仍沿用解放前革命根據地“一度大范圍實行的學生生活供給制或公費制”①。1952年對國民經濟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大中專學校學生開始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7月7日,《政務院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學生人民助學金的通知》發(fā)布,決定從9月份起對全國大中專學生實施人民助學金制,并適當地調整人民助學金的標準。為落實政務院文件要求,7月23日《教育部關于調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工資及人民助學金標準的通知》發(fā)布。這兩個通知的發(fā)布,標志著人民助學金制度成為我國教育的一項基本制度。這一制度一直延續(xù)到1983年,在此期間進行過三次調整。第一次是1955年,對助學金標準進行了明確,主要是按照10類地區(qū)的生活水平進行劃分,同時制定了農村、老少邊窮地區(qū)和城鎮(zhèn)困難家庭的助學金標準。第二次是1960年,對助學金對象進行了明確。1960年1月,國務院轉發(fā)了《教育部關于改進工人、農民、干部、學生和研究生人民助學金標準問題的報告》和《教育部關于工人、農民、干部學生人民助學金標準的暫行規(guī)定》,規(guī)定工齡或勞動年限在三年以上的工人和農民、干部學生可以享受人民助學金,且高于一般的助學金,表明了國家對工農教育的重視。第三次是1963年和1964年,對資助的范圍和幅度進行了調整。1960—1962年,我國經受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和困難時期,為此從1960年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為期三年的“調整、整頓、充實、提高”,國民經濟得以恢復發(fā)展。1963年8月,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于調整中等專業(yè)學校學生人民助學金問題的報告》,建議把中等技術學校人民助學金的享受面從原來的100%降為60%~80%。1964年國民經濟狀況有了根本改善,國家財政實力有所增強,非師范生的資助比例從原有的70%上升到75%,資助標準也有所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一直提倡勤工儉學,從1958年開始實行學校辦工廠、工廠辦學校,開展半工半讀教育,積極倡導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極大地推動了勤儉辦學、勤工儉學教育制度的實施。

        十年“文革”,人民助學金制度停止。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人民助學金制度也得以恢復。12 月17日,《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yè)學校和技工學校學生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的辦法》發(fā)布,恢復了人民助學金制度,并提出對特殊專業(yè)給予重點資助。例如,中專學校中的師范、助產、護士、體育、藝術和采煤等專業(yè)的學生享受100%助學金,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享受面與1964年相同,為75%。

        這一階段一是改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公費制和供給制為人民助學金制度,從全部免費上學轉向免學費加助學金制度,并根據學生的家庭經濟收入確定資助標準,這既與剛成立的新中國的國力相匹配,也符合社會主義制度。二是基本建立起“免學費+助學金+勤工儉學”的學生資助體系,學生的資助面幾乎沒有低于75%,反映了當時大多數人民群眾不太富裕的客觀現(xiàn)實,而且在保障一般民眾接受教育的同時,關注弱勢群體、緊盯緊缺人才,關注農村、老少邊窮地區(qū)和城鎮(zhèn)低收入家庭等。助學金制度雖有利于教育公平,但公平與效率是一對矛盾,這一時期的助學金制度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道德品質、社會表現(xiàn)等因素,不利于激勵和引導學生發(fā)奮學習。隨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助學金制度激勵功能不足的弊端開始顯現(xiàn),需要進行改革。

        三、新世紀學生資助制度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進入新世紀以后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發(fā)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還存在顯著差距。“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由1984年的1.76∶1擴大到2006年底的3.3∶1,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從1982年的0.28上升至2001年的0.45?!雹谝虼?,必須轉變國民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使經濟發(fā)展更有利于社會和諧,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公平惠及所有民眾。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fā)展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社會建設、著力改善民生。教育是民生之基,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好教育領域的民生問題。2006年8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要進一步完善扶貧制度和補貼政策,支持貧困家庭學生上學,確保人民接受教育。200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國家助學金、獎學金制度,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落實好助學貸款政策,重視發(fā)揮社會力量,鼓勵社會各界捐資助學,全面構建學生資助體系。2007年3月5日,溫家寶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從新學年開始,進一步完善普通本科高校、職業(yè)院校國家獎助學金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實好助學貸款政策,使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困而上不起學。

        2007年5月,《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發(fā)布,要求中等職業(yè)教育建立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在企業(yè)中的頂崗實習以及學校學費減免等為輔的資助體系。同年6月,財政部、教育部印發(fā)《中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加強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國家助學金管理,助學金經費由國家財政對三類地區(qū)給予不同的支持,新的資助政策于2007年秋季學期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與以往的學生助學金相比,資助面比較大、資助標準高,把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納入資助政策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學生頂崗實習、勤工儉學報酬,校內設立獎學金、對特困生減免學費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200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職學校實行國家免學費政策,對象是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yè)學生,公辦中職學校于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實行。至此,中等職業(yè)學校形成了以國家助、免制度為主,社會企業(yè)頂崗實習報酬,校內獎、免為輔的三位一體的資助政策體系。此后,2010年秋季開始,將免學費政策擴展到有經濟困難的城市家庭,免學費政策實現(xiàn)了城鄉(xiāng)統(tǒng)籌,更加體現(xiàn)了客觀性和公正性。

        助學金政策和免學費政策的實施,有效地解決了貧困學生就學問題,增強了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促進了中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歡迎,當時助學金的受益面高達90%左右,免學費的受益面為40%左右。實際上,免學費政策是公費教育制度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具有普惠性質;而助學金是通過國家資助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是一種扶弱濟困的行為,具有特殊性和局部性。為此,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重新詮釋了免學費和助學金范圍,免學費的資助對象為農村和縣鎮(zhèn)學生、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yè)學生,覆蓋一、二、三年級學生;國家助學金的資助對象為涉農專業(yè)學生和非涉農專業(y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涵蓋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第三年由頂崗實習的報酬來資助。2013年,免學費政策又擴展到民辦中職校。2019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中等職業(yè)教育中設立國家獎學金,獎勵名額為每年2萬人,額度為每生6000元;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獎學金覆蓋面提高10%等,一系列對職業(yè)院校學生利好的資助政策得以進一步完善。

        總之,經過10多年的建設,我國職業(yè)教育已經建立起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學生資助體系。中等職業(yè)學校建立起以國家免學費、助學金為主,社會捐資助學、企業(yè)頂崗實習以及學校資助等多渠道為補充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資助體系由六部分組成:(1)免學費。上學不用交學費,全國平均90%的學生上學免交學費,許多省份實現(xiàn)了局部和全部免學費政策。例如,2009年,四川省啟動實施了藏區(qū)“9+3”免費教育計劃;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qū)全面實現(xiàn)了高中免費教育。(2)國家助學金。資助對象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yè)學生,凸顯了國家對家庭貧困學生的關注,支持學生愛農、學農并積極報考涉農專業(yè)。(3)頂崗實習。涉農專業(yè)和貧困學生第三年的助學金通過頂崗實習來獲取,這一制度設計一舉多得,既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也通過按勞取酬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觀念。(4)獎學金。國家、地方政府、相關行業(yè)企業(yè)、社團組織、學校等安排專項資金,設立中職學生獎學金。(5)學校資助。學校每年拿出一定的經費,以學費減免、校內獎學金、勤工助學和特殊困難補助等方式資助學生。(6)其他資助。國家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以及個人捐資助學。高職院校也建立了國家助學金、獎學金和貸學金以及社會、學校等其他資助制度。目前,高職獎學金、助學金分別覆蓋近30%和25%以上學生。

        這一時期,職業(yè)教育實現(xiàn)免學費加助學金制度,在形式上與經濟體制改革前相似,但實施的條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變?yōu)楫斚碌纳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的大中專學生免學費和助學金制度是在生產力水平極低、國家配置資源條件下“三低”的產物,即低物價、低工資、低入學率背景下的產物。而當前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和市場都不是萬能的,需要二者相互配合,市場機制本身不能自發(fā)地實現(xiàn)社會公平,需要政府保護弱者。從目前我國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來看,一方面,我國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80%左右是農村生源,其余20%左右大多也是城市低收入家庭,受教育者大多是弱勢群體;另一方面,社會鄙視職業(yè)教育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職業(yè)教育吸引力不強,學生和家長在無奈的情況下選擇職業(yè)教育,在教育領域屬于弱勢群體。而職業(yè)教育涉及數億人的勞動力素質,是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力量,必須高度重視和支持。所以,對職業(yè)教育實行免學費和助學金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四、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制度取得的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大的教育體系。2018年,各級各類學校51.89萬所,教師總量達到1673萬人,學生總數高達2.76億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1.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0%和50%就意味著教育的普及化,可見我國教育總體上即將進入全面普及化階段。我國用70年的時間走完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200多年走過的發(fā)展歷程,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學生資助制度在這一過程中也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v觀70年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制度的歷程,至少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經驗。

        (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

        新中國剛成立時,針對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人民群眾普遍收入水平低的現(xiàn)狀,對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采取普適性的免費教育。與此同時,實施助學金制度,且統(tǒng)一命名為“人民助學金”,很好地回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出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為了使更多的人民接受教育,降低了非師范生助學金的享受面,即使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適當收費與實行獎學金和貸學金并存的階段,也采取勤工助學等多項措施資助貧困生,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二)堅持同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相適應的原則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農民、工人、干部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為了提高管理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國家開設了工農、干部學校和各種補習學校。為此,人民助學金制度也把在職脫產學習的工人、農民、干部納入資助范圍。改革開放初期,受十年“文革”對教育的嚴重破壞影響,出現(xiàn)了人才斷層,各行各業(yè)建立管理干部學校和職業(yè)大學,對其學員實行“國家職工學生人民助學金”,體現(xiàn)了國家重視工農、干部隊伍建設的導向。進入新世紀,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而職業(yè)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的現(xiàn)狀,國家改變了以往中等職業(yè)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的認識,率先在非義務教育領域實行免學費和助學金制度,體現(xiàn)了強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ǎng)的國家意志。此外,長期以來國家對急需人才和畢業(yè)后在艱苦行業(yè)就業(yè)的學生給予重點資助,如招生并軌制度改革以前對師范、護士、助產、藝術、體育和采煤等專業(yè)給予全額助學金;新時期對涉農專業(yè)的學生給予全覆蓋的免學費和助學金等,這些都體現(xiàn)了國家對重點事業(yè)和重點部門人才培養(yǎng)的支持。

        (三)堅持國家扶持與自我奮斗相結合的原則

        新中國剛成立時,由于社會生產水平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國家對大中專院校學生100%實行助學金制度,1963年開始把人民助學金的享受比例由原來的100%降為60%~80%,改變了國家全包的做法,經濟比較富裕的家庭不享受或少享受國家助學金,體現(xiàn)了扶貧濟困的原則。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雖然沒有實行獎學金制度,但一直堅持自力更生、勤儉辦學、勤工助學的方針政策,加強勞動教育,提倡學校辦工廠、工廠辦學校、半工半讀,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觀念,又把勞動所得作為辦學收入和學生生活費,把免學費、助學金和勤工儉學有機結合。經濟體制改革后,無論是免學費期間還是適當收取學費期間,獎學金制度始終沒有改變,旨在培養(yǎng)勤奮好學、品學兼優(yōu)的技術技能人才。此外,除了國家助學金、獎學金等,社會各界通過捐資助學等方式,學校設置勤工儉學崗位、設立校內獎學金等多種方式,幫助貧困生通過自我努力自強自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統(tǒng)一的原則

        公平和效率是一對矛盾,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xiàn)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都必須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例如,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化解矛盾只能效率優(yōu)先,加快發(fā)展生產力;但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時,就要效率和公平兼顧。對職業(yè)教育學生資助制度也一樣,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收入較低的情況下,實行免學費和助學金等資助制度,體現(xiàn)公平原則;當生產力水平和收入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后,就可以實行適當收費、獎學金和貸學金并存的資助制度,兼顧公平與效率;當企業(yè)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嚴重不足、出現(xiàn)技工荒時,意味著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就需要改革教育制度,建立職業(yè)教育免學費和助學金制度,增強職業(yè)教育吸引力,增加職業(yè)教育供給,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

        (五)堅持繼承與發(fā)展相結合的原則

        新中國剛成立時,學生資助制度沿用解放前革命根據地實行的學生生活供給制或公費制,以解決學生的生活困難。1952年國家開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之后,針對全部免費上學的弊端以及窮國辦大教育的國情,創(chuàng)造性地實行了“免學費+人民助學金+勤工儉學”制度,有效地推動了職業(yè)教育的快速發(fā)展。2007年開始,則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實行助學金和免學費制度,在助學金制度中僅對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學生給予資助,第三年要求通過到企業(yè)等單位頂崗實習來獲得一定的報酬,用于支付學習和生活費。這一舉措不僅有效地實現(xiàn)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觀念,有助于樹立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的觀念,與體制改革以前的勤工儉學異曲同工,是新時代勤工儉學的新形態(tài)。

        [注釋]

        ①陳有春,奉艷云.新中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歷史嬗變[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9.

        ②李省龍.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N].金融時報,2007-11-19(8).

        猜你喜歡
        職業(yè)教育
        高校職業(y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層導學提高解剖生理學復習的有效性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24:52
        關于動作要素在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39:41
        淺談職業(yè)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yǎng)路徑研究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yè)(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略
        芻議職業(yè)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
        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免费| 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软件| 美女熟妇67194免费入口| 自拍偷拍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国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www.尤物视频.com| 少妇又紧又爽丰满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东北女人一级内射黄片|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欧美伊人网| 天堂av在线播放观看| 男女裸体做爰视频高清|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精品国产群3p在线观看| 高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在线视频自拍白浆|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亚洲动漫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亚洲综合网|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牛| 黄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a毛片| 丝袜美腿亚洲综合第一页|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84pao强力打造免费视频34| 日本五十路熟女在线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视频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导航| 偷亚洲偷国产欧美高清| av中文字幕性女高清在线|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xxxxx|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天堂av| 国产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中文字幕乱码日本亚洲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