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生的行為偏差發(fā)生率普遍較高,主要行為偏差表現(xiàn)為吸煙、玩手機、睡覺、化妝等,這些行為的成因與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種因素有關,糾正過程也得從成因入手,文章通過建立聯(lián)結、理解、回應、尋求幫助和評估的五個過程進行糾正,以期促進中職學生的身、心、靈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中職學生;行為偏差;成因;糾正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1-0153-01
一、概念
(1)中職學生。中職學生是指以初中畢業(yè)為起點,正接受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全日制在校學生。
(2)行為偏差。行為偏差是指違反社會公認的正常青少年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以及在情緒或社會適應方面不成熟的行為[1]。
二、行為偏差的成因分析
(1)學校因素。學校的管理模式存在不全面之處,傳統(tǒng)的獲取學生信息的方式并不能全面管理學生在校情況,網絡技術的發(fā)展雖已有所進展,但仍存在局限性。
(2)家庭因素。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的作用,父母在教導、引領、照顧、陪伴、溝通方面缺乏學習和認知,對孩子出現(xiàn)的行為偏差缺乏預見性和敏銳度,即使出現(xiàn)問題也不知所措和無力制止,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3)個人因素。個人因素是受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響的不穩(wěn)定因素,它的變化程度很大,因而改變的可能性也不可估量。從心理層面去剖析學生行為的內在因素,往往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認知偏差、歸因偏差、人格缺陷、需要的缺失、動機錯誤、意志薄弱與不良習慣[2]。
三、糾正過程
(1)建立聯(lián)結。與行為偏差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是最重要的,而且其重要性還不僅僅在于關系的建立,更在于整個糾正過程中都保持這種關系,這也是整個過程的核心。
(2)理解。教師在糾正過程中要去理解行為偏差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并幫助他們深入地了解他們目前的狀況。這里要特別強調聆聽的必要性,教師要成為他們的聆聽者并營造一個能讓學生安全地分享其問題的環(huán)境。理解的過程是在聆聽的時候,找出問題的所在并把這些問題和其他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隨著理解的增進,行為偏差學生通常會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和自己行為的原因或動機。理解越深,越不需要提供主動的回應。
(3)回應。一個仔細的技師會花時間去全面了解破損的電腦,這個電腦的每一個部分都能夠幫助他了解情況,也會幫助他制訂一個更持久的方案。那么人相比電腦而言要復雜多少呢?只有當行為偏差學生完全被理解的時候,才是回應的時機。
(4)尋求幫助或轉介。對于行為偏差的學生,要幫助他尋找更符合他需要的幫助者,這個幫助者可能是教師、家長、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等。通過尋求幫助可以使糾正過程更有效更到位。幫助行為偏差學生構建他自己的金字塔,金字塔四角由朋友、父母、專業(yè)人士和非專業(yè)人士填充,中間的頂點是自己,讓四角的關系一同合作來支持他,使糾正過程更加有力量。
(5)評估。評估涉及整個糾正過程,評估的內容包括行為偏差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否感到不安全、虛偽、不持續(xù)、被拒絕、羞辱、控制或自我為中心等)、問題的剖析程度以及過程的進展程度,是否繼續(xù)或暫停,或得到解決,是否走在正軌上?避免偏離方向、避免迷失或被耽擱,同時整個糾正過程也要評估行為偏差學生的行為糾正情況。
對于行為偏差的學生,先與他建立聯(lián)結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在提供有愛和接納的安全的環(huán)境里,讓他自己一步一步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引導其找到自身定位和糾正的方向,適時給予回應,并跟蹤整個糾正過程,幫助其從里向外發(fā)生改變,認識自我,走向人生正軌。
參考文獻:
[1]匡慧.中學生行為偏差原因分析及其管理對策[J].甘肅農業(yè),2011(1):58-59.
[2]田江萍,楊曉莉.中小學生偏差行為成因及輔導原則[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2).
作者簡介:朱紅依(1991—),女,浙江平陽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職學生行為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