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賢
中年危機是指人到中年,事業(yè)稍有成就,家庭穩(wěn)定,但是想在事業(yè)上有大的突破非常困難,生活又相對安逸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人生焦慮。以1985年上汽大眾成立,國產桑塔納下線為起點,中國乘用車市場發(fā)展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了,按照人的一生來看,這個年紀已邁入了中年。汽車增速開始放緩,公共交通的日益完善,加上共享經濟影響下新出行方式的變化,捉摸不定的市場讓傳統(tǒng)汽車廠商陷入了焦慮。這正是典型的中年危機特征。
“中年以后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薄獜垚哿帷栋肷墶?/p>
之前,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句話,擊中了很多中年人的心: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使勁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人到中年,就是處于這么一個獨特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身邊都是需要依靠的人,而不是你能依靠的人,無論男女,都承擔著家庭的重任,不能抽離。中年人不屬于自己,他屬于所有需要他的人。
煩惱、矛盾、破局,已經成為一個社會難題。如何才能和中年危機交戰(zhàn)成功?我從同樣經歷過的中國車市上,找到了答案。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如是描寫,人到了30-40歲之間,將會陷入一種極度難熬的狀態(tài),這可以定義為中年危機。
是的,在面對事業(yè)與婚姻時,已經三十而立的中年人,常常會在欲望與妥協(xié)中左右為難,并產生焦慮、恐慌、抑郁、不甘等情緒。
而在中國乘用車市場,同樣也患上了“中年危機”的一系列癥狀。
如果將1985年國產桑塔納的正式下線定義為中國車市的起點,那么2015年的中國車市剛好邁入而立之年。此時,我國乘用車銷量首次突破2000萬輛大關,同時汽車保有量也是歷史性超越美國,達到世界第一。在井噴式增長的年代,眾多車企都賺得盆滿缽滿。
在銷量激增的刺激下,傳統(tǒng)汽車廠商開始開疆擴土,四處建廠,銷售目標更是不斷調高。對于手握數十億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而言,它們迫切渴望下一個行業(yè)“風口”,而汽車行業(yè)從來都不缺吸引力。于是科技企業(yè)造車,成為了當下中國商業(yè)社會的魔幻一幕。
在銷量激增的刺激下,傳統(tǒng)汽車廠商開始開疆擴土,四處建廠,銷售目標更是不斷調高。對于手握數十億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而言,它們迫切渴望下一個行業(yè)“風口”,而汽車行業(yè)從來都不缺吸引力。于是科技企業(yè)造車,成為了當下中國商業(yè)社會的魔幻一幕。
但不得不承認,三十年以來,無論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它們都在各自的舒適區(qū)和平共處、相安無事。
然而年輕的狂歡總是那么短暫,三年之后,一股“寒風”席卷了中國汽車市場,像一道道休止符畫在汽車銷量激增的圓舞曲上。
據中汽協(xié)公布產銷數據顯示: 2018年,國內廣義乘用車產銷量分別為2780.9萬輛和2808.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4.2%和2.8%,銷量比上年下滑80萬輛。增速持續(xù)回落讓中國車市正面臨著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電影《獨自等待》里,喜歡李靜說的這句話:“要么好好活著,要么趕緊去死?!?/p>
其實,這句話也適合車市寒冬下眾多車企。車市寒冬下,無論進口、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都不得不面臨銷量下跌、利潤負增長的壓力。因此,汽車市場從增量瓜分變?yōu)榇媪坎┺摹?p>
而對于華泰、力帆、眾泰等自主汽車品牌,各有各的不幸,它們要面對的則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10月初,平安銀行的一封內部文件把力帆、眾泰、獵豹以及華泰四家企業(yè)送上瀕臨破產的風口浪尖,雖然它們對傳聞予以否認,卻也不得不對外承認“高負債”、“流動性緊張”等客觀事實。
2019年,力帆汽車的經營基本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下半年以來基本處于半停產狀態(tài),乘用車月度產量只有幾百臺。今年前8個月累計產量同比下滑超7成,累計銷量同比下滑近7成。除此之外,經銷商集體維權,加上眾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金融公司起訴力帆并索要巨款等等都將力帆汽車推到風口浪尖。力帆汽車公布的財報顯示,力帆汽車2019年上半年虧損9.47億,對于整體規(guī)模不大的它而言,顯然目前已處于危機邊緣。
名造車,實開礦的華泰汽車今年早前就已被曝停產、欠薪,法院對華泰汽車進行資產調查后發(fā)現(xiàn),其旗下所有子公司已全部被質押,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也已被全部凍結。
而獵豹汽車也早已陷入員工減薪、停工停產,被法院查封銀行存款的困境中。由于公司生產經營虧損嚴重,生產基地開工嚴重不足等,通過薪酬調整、減負降薪等方式,確保度過“寒冬”這道難關。
與這三家車企相比,素有“保時捷”之稱的眾泰汽車目前的經營狀況稍好,至少車型方面還在推陳出新。但眾泰汽車今年上半年也虧損2.9億,汽車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3.7%和12.4%,也面臨著不小的生存危機。
嚴峻的大環(huán)境面前,除了下滑的落寞者,那些曾經有過逆襲主打性價比的車企也隨著潮水退去暴露出更多問題,例如沒有產品、渠道、市場等任何一個方面建立自己真正的優(yōu)勢。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一批淘汰賽的打響,將一些低端的、毫無技術含量的品牌淘汰出局,留下的正是強大的、可以與合資品牌抗衡的中國品牌,這也可以看做是品牌集中、向上的前兆。
一直很喜歡余華在《活著》中的一段話: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別自欺欺人,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作為一個詞語,“ 活著”在我們生活中更是充滿著一股向上的力量。如今挑戰(zhàn)將至,大變局來臨,在舒適區(qū)呆久了的車企是否已開始自救?如果這些企業(yè)挺過了這一關,那么對于企業(yè)的成長,也是大有裨益。所以我們始終要相信,那些打不死你的,終究會讓你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