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雨 陳奕緯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yī)院黃浦分院心內科 上海 200011)
冠狀動脈造影(CAG)是目前冠狀動脈病變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金標準,但是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單純應用冠狀動脈造影在指導冠脈內介入治療的缺陷逐漸顯露;現(xiàn)報道一例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前降支嚴重病變,但經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后未予植入藥物支架的病例,具體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56歲,因“反復胸悶一月,胸悶位于心前區(qū),壓迫樣,持續(xù)時間短,與活動無關,服用“保心丸”有效?!比朐海韧懈哐獕翰〔∈范嗄?,血壓控制平穩(wěn),平日血壓控制在120/80mmHg左右,否認糖尿病、腦卒中、高脂血癥病史。外院查冠脈CTA提示:前降支中段嚴重病變,狹窄約80%。入院查體:神志清楚,氣平,頸靜脈無怒張,兩肺呼吸音清,心尖博動位于鎖骨中線第五肋間,心率85次/分,律齊,各瓣膜未及雜音,腹部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浮腫。入院查心肌酶譜正常范圍,血粘度正常,肝功能正常范圍,空腹血糖5.6mmol/l,低密度脂蛋白1.96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 mmol/l,甘油三酯1.6 mmol/l,總膽固醇4.06mmol/l,腎功能:血肌酐50 mmol/l,尿素3.2 mmol/l,尿酸235 mmol/l,血鉀4.5 mmol/l,心臟超聲:左室舒張功能減弱,各心腔正常大小,EF:75%。心電圖:竇律,大致正常心電圖。胸片:兩肺未見明顯異常。血管超聲:雙側頸動脈內膜毛糙,未見明顯斑塊形成;雙下肢動脈內膜毛糙,未見明顯斑塊形成。腹部超聲:肝膽胰脾腎未見明顯異常。入院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功能1級(NHYA);高血壓病2級(極高危)。入院后經右橈動脈入徑以5F-Tig多功能造影導管行冠脈造影(CAG)檢查,造影前左右冠脈均經導管給予硝酸甘油200mg,造影結果顯示:前降支中段局限性狹窄75%-80%(見圖1),余冠狀動脈正常。為更好的了解冠脈內病變長度、斑塊性質及斑塊負荷等情況,進一步完成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更換指引導管,將Runthrough導絲送至前降支遠端,經指引導管給予硝酸甘油200mg 至冠狀動脈內,后將血管內超聲探頭沿導絲送至病變部位的遠端,由遠端至近端自動回撤連續(xù)勻速檢查,并在病變處再次手動回撤驗證。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提示:見圖2為病變遠端,血管內徑約3.0mm,管腔面積6.22mm^2;圖3為前降支中段血管病變最重處,血管顯負性重構,6點至12點方向見偏心性纖維斑塊,斑塊負荷約48%,最小官腔面積3.23mm^2;圖4為病變近端,1點至8點方向見“半月現(xiàn)象”,在心動周期內可見管腔變化,為心肌橋[1]。
雖血管內超聲(IVUS)提示前降支中段最小管徑小于4.0mm^2,但因病變血管存在負性重構,測量斑塊負荷僅48%,病變近端伴有心肌橋;有研究表明心肌橋內植入支架后支架內再狹窄率及主要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升高[2],另有心肌橋內植入支架后冠脈破裂報道。結合患者無典型胸痛發(fā)作情況,從未受規(guī)范化藥物治療,血管內超聲(IVUS)提示斑塊為纖維穩(wěn)定斑塊,斑塊負荷48%,綜合考慮后放棄支架植入,加強降脂等藥物治療,門診隨訪,半年至一年內復查冠脈造影(CAG)及血管內超聲(IVUS)情況。
冠脈造影(CAG)獲得的是二維管腔影像,并不能直接反映血管內管腔;雖可有多角度觀察病變部位增加準確性,但因斑塊形態(tài)及投影角度仍會對造影產生影響;另外冠脈造影(CAG)檢查結果還受術者的造影技術及狹窄程度判斷的臨床經驗影響。當冠狀動脈狹窄合并心肌橋時,冠脈造影(CAG)較易漏診心肌橋。冠脈造影(CAG)對于冠狀動脈有無負性重構方面無法給出相應提示,冠脈造影(CAG)報告結果在負性重構血管中比血管內真實狹窄顯示更嚴重,可導致植入過大尺寸的支架,使得冠脈破裂、支架邊緣夾層等不良事件增加。血管內超聲(IVUS)被稱為冠脈內檢查的第三只眼,隨著幾十年技術的發(fā)展,其分辨率不斷提升、通過性增強,在冠脈介入治療中運用更加成熟。血管內超聲不僅能準確測量血管內斑塊負荷比例、病變血管兩端正常血管正常內徑,還能判斷斑塊性質[3],測量血管病變長度,能為術者提供最直觀的信息。冠脈介入治療在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下選擇支架尺寸方面更精確,支架尺寸更大,膨脹更充分,后擴張球囊應用更多,能獲得更大的官腔面積[4];在支架植入術后可判斷支架植入后是否有支架膨脹不良、支架貼壁不良、病變覆蓋不全、支架邊緣夾層等情況,減少支架內再狹窄、血栓形成的重大不良事件發(fā)生,利于患者愈后。血管內超聲(IVUS)在當今冠脈介入治療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指導復雜病變(左主干、分叉部位、CTO或者長病變)的冠脈介入治療中患者的病死率有明顯的下降;在多個研究薈萃分析表明,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左主干病變介入明顯降低了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支架內血栓形成風險[5]。血管內超聲能明確斑塊性質為術者提供更佳治療方案,例如環(huán)形嚴重鈣化斑塊可直接選擇冠脈內旋磨,富含脂質斑塊則需預防無復流現(xiàn)像,故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所有介入治療中都應盡量使用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配合,可指導糾正措施和優(yōu)化支架植入結果,利于患者。目前在我國因經濟及其他因素,血管內超聲普及率偏低,大多只在三級醫(yī)院擁有,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醫(yī)療條件不斷改善,血管內超聲將更加普及,在冠脈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