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旦博
(遂寧市中心醫(yī)院 四川 遂寧 629000)
肱骨干下三分之一段扁平三角形和圓柱形的移行交接處是力學上相對較為薄弱的點,也是骨折發(fā)生率較高的部位之一[1]。在該部位的骨折當中,由于往往存在內側皮質缺損以及骨缺損,使得在臨床治療時,其前側或者是外側的固定材料的選擇變得相對較為困難[2],為此本次研究就選取了我院60名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患者,應用經后側入路雙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研究,以探析該方法的具體治療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60名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的病患。其中男性病患共計31名,女性病患共計29名,最大年齡病患61歲,最小年齡病患24歲。根據病患的不同固定方法劃分為單鋼板內固定組和雙鋼板內固定組,每組各30名病患。兩組病患的術前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1 手術方法:雙鋼板組所有患者在手術之前均全部安排全麻操作,之后安排患者在手術臺采取俯臥體位姿勢。由患者的以肱骨干骨折處的位置作為中心,在其上臂后面的皮膚作一個切口。將肱三頭肌腱膜進行縱向切開,然實施鈍性分離,將肱三頭肌外側頭以及長頭進行牽開,然后將肱三頭肌的深層內側頭進行充分的暴露,向近端逐層分離,直到暴露骨膜,之后將暴露骨膜下的骨質端進行剝離。在直視角度下對骨折塊進行復位操作,選擇克氏針進行暫時固定。選取一塊LCP放置在患處肱骨后的外側到外髁骨一面中相對平坦的一面,之后選取一塊相對較小的1/3 管型鋼板放置在肱骨下段內側。橈神經不需要刻意顯露。在手術過程中,可以對肘關節(jié)進行被動屈伸,以觀察肘關節(jié)的實際活動情況是否會受鋼板影響。在通過C型臂機進行相關透視,結果滿意后,可以對切口進行止血沖洗,之后將負壓引流進行適當放置后即可關閉切口單鋼板組按照常規(guī)進行手術。
1.2.2 術后處理:術后兩天內可以將引流管進行拔除,術后第二天可以安排患者對肱三頭肌以及肱二頭肌的收縮進行一些針對性的鍛煉。術后第二天可以安排患者進行一些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鍛煉活動。同時術后患肢需要為期三個星期的懸吊制動,在術后半年后,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酌情進行一些抗阻力訓練。
觀察60名病患治療期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和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情況(肘關節(jié)功能根據Mayo評分標準進行評價,100分~90分為優(yōu)秀,80分~89分為良好,70分~79分為一般,70分以下為差勁)
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單鋼板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雙鋼板組為10%(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例)
單鋼板組患者的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60%,雙鋼板組患者為90%,P<0.05。
在臨床治療中,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容易導致肱骨干滋養(yǎng)動脈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骨折端的血液供應發(fā)生一定減少,骨折愈合會相對較為緩慢。由于骨折斷端的四周分布著重要神經,因此在臨床的手術治療中會相對較為棘手。有研究指出[3],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在經過治療之后,其發(fā)生骨不愈合的概率為在10%左右,其概率僅在脛骨骨折之下。如果在手術期間,剝離較為廣泛的話,或者是骨折斷端發(fā)生骨缺損,其不愈合率會更高。
而在本次研究當中,對我院的60名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別應用了單鋼板固定術或雙鋼板固定術。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實施雙鋼板固定術治療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而實施單鋼板固定術治療后的患者,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P<0.05),不僅如此,雙鋼板固定術治療后的患者,其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達到90%,而單鋼板固定術治療后的患者僅為60%,差異顯著(P<0.05)。
綜上,經后側入路雙鋼板內固定術對肱骨干下1/3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有利于降低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