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艷 阮穎莉 石振文
【摘 ?要】目的:探討對腸造口術后患者運用互動護理模式在促進其術后康復的臨床效果。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該基礎上運用互動護理模式。結果: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率為8.11%,對照組為21.62%,P<0.05;2組患者護理前ESCA自護能力量表評分均較低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ESCA自護能力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腸造口手術患者運用互動護理模式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率并提升其自護能力。
【關鍵詞】腸造口術;互動護理模式;康復管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9)10-0129-01
腸造口手術是腸癌患者治療中的常用術式,然而該手術具有一定特殊性,也對患者心理及生理產(chǎn)生一定的應激影響,通過強化護理及溝通,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度,從而為患者術后康復奠定良好基礎[1]?;幼o理模式建立在護患平等的基礎上,通過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往,從而激發(fā)患者的參與意愿,同時引導其參與到自我護理和康復活動中,進而實現(xiàn)護患雙方的良性互動。以下將分析對于腸造口手術患者應用互動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
1 資料以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7年11月~2019年7月本院74例腸造口手術患者,依據(jù)護理模式分組,觀察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齡43~85歲,均值為(67.2±0.5)歲;結腸癌患者20例,直腸癌患者17例。對照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42~86歲,均值為(67.3±0.4)歲;結腸癌患者19例,直腸癌患者18例。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如進行術前訪視,口頭健康知識宣教,術后密切病情觀察,并于出院后進行電話隨訪告知注意事項等;觀察組患者在該基礎上運用互動護理模式:(1)初始階段:是指患者確診后到術后早期,對患者進行個性化評估,盡快與患者和家屬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伙伴關系,詳細了解患者的相關基本信息和家庭成員的相關信息,例如生理狀況、護理需求、情感狀況、支持資源以及認知水平。在手術前通過與患者溝通互動來幫助其改善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以便為造口手術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同時術前需進行面對面的口頭宣教,并向患者發(fā)放疾病的宣傳手冊或播放視頻等,使患者全面了解疾病和手術的知識;(2)轉變階段:是指患者手術后的康復初期階段,護理中的首要目標是幫助患者認知腸造口的意義和必要性,同時幫助患者建立自尊。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開展個體化的評估以及護理指導,了解患者目前存在問題并分析產(chǎn)生根源,對患者意愿以及診斷決策進行分析,同時與患者和家屬共同探討解決策略,幫助患者轉變行為和思想。運用電話、門診以及入戶隨訪等方式開展一對一的溝通,對患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收集,同時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組建微信交流群,在線為患者及家屬進行答疑解惑,利用互動合作的方式幫助患者實現(xiàn)相應的健康目標。同時在轉變階段通過護理幫助患者能夠盡快的全面看待和認知疾病,并結合其性格特點、受教育水平以及社會支持情況等,開展營養(yǎng)支持指導及自我護理指導;(3)互動階段:可選擇具有較高受教育水平以及較為豐富自我護理經(jīng)驗的患者作為護理服務志愿者,通過成功治療病例、分享經(jīng)驗以及經(jīng)歷,并向患者展示在手術治療中對于造口的認知和應對方法,從而樹立榜樣作用。由志愿者與服務患者進行互動,并明確相應的預期目標以及制定計劃進程表,對于患者的自我護理完成情況進行監(jiān)督反饋,同時對干預方案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在患者出院之后,還需為其建立健康管理檔案,并通過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進行電話隨訪以及微信溝通等,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健康宣教。通過與患者的互動來引導其參與完成既定的護理目標,從而幫助患者盡快的適應造口術后身體變化。
1.3 評價標準 (1)觀察2組患者術后發(fā)生的局部水腫、造口周圍皮炎、造口狹窄以及造口回縮等并發(fā)癥情況。(2)利用ESCA自護能力量表對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價,該量表中包含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健康知識、自護責任感以及自我概念四個維度,滿分為172分,得分越高代表自護能力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文中數(shù)據(jù)行SPSS19.0分析,數(shù)據(jù)標準差為(±s),組間數(shù)據(jù)行t/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并發(fā)癥率對比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率為8.11%,對照組為21.62%,P<0.05。
2.2 ??ESCA自護能力量表評分對比 2組患者護理前ESCA自護能力量表評分均較低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ESCA自護能力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
3 討論
互動護理模式的應用中通過護理人員采用有效的溝通方式以及技巧,來幫助和引導患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我護理和治療活動中,從而實現(xiàn)雙向互動,充分發(fā)揮患者及家屬在疾病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的功能角色,并且能夠使護患之間形成良好的伙伴合作式關系,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2]。通過對腸造口手術患者應用互動護理模式,通過護患間的良性互動來為患者建立良好的自我護理環(huán)境,同時幫助其樹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識以及生活態(tài)度,從而使患者更好地參與到自我護理活動過程中,并逐步適應腸造口手術后生理及心理發(fā)生的變化[3]。從本次的比較結果中可知,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并且該組患者手術后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這也進一步表明,互動護理模式的運用可有效提高腸造口手術患者的護理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腸造口手術患者運用互動護理模式,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率并提升其自護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磊.互動護理模式在腸造口術后患者康復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4):176,182.
[2] 王艷,朱桂玲.腸造口術后患者基于行為改變理論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20,27(8):54-58.
[3] 張楠,韓月姣,王亞菲, 等.基于預防性理論的全程護理干預對腸造口患兒及其照顧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1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