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燁
上學期,班上來了一名新生,我們?nèi)粘υ捠沁@樣的:“請小朋友自己把衣服脫了放好?!?/p>
他立馬喊道:“老師,我不會。”
我說:“你學孫雨墨那樣把拉鏈往下拉?!?/p>
他答:“我不會?!?/p>
我說:“你跟著他學??!”
他答:“我不會學?!?/p>
接著,他就哭了。
兩個月下來,我總結(jié)他有以下幾句口頭禪:老師,我不會脫衣服;老師,我不會穿鞋子;老師,我不會背書包;老師,我搬不動椅子;老師,你看著我上廁所……我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是“習得性無助”。他不管面臨什么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我不會”,試都不試,就直接放棄。
班上還有一名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表現(xiàn)卻和他截然相反。我讓他幫忙把板凳疊起來,他欣然答應,站在旁邊想了一會兒,搬起一個板凳,雙腿跪在另一個板凳上,就這樣把所有板凳都疊了起來。我走過去說:“真不錯,柴老師都沒有想到這么好的方法。”
通過這兩個學生的對比,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的態(tài)度和行為,可以反映出一個孩子的思維方式。
第一個孩子總是說“我不會”,不敢嘗試的孩子具有典型的固定思維特征。
第二個孩子愿意動腦思考,解決問題,他具有典型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是由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勤于思考,勇于挑戰(zhàn),能在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抗挫折能力更強。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是在賦予孩子一直往前奔跑的能力。
在進行戶外混齡游戲(小中大班一起玩)時,我負責的是沙池游戲。我走過去的時候,看見孩子們已經(jīng)在穿玩池沙的鞋子了。旁邊的熊老師說:“柴老師,剛才好好笑哦!”我說:“怎么了?”熊老師說:“剛才一個孩子穿不上鞋子,說讓老師幫忙,另一個孩子說柴老師不會幫你的,因為我們是大班了?!庇谑悄莾蓚€孩子互相幫忙拉拉鏈。
我在帶孩子們玩這個游戲時,一直遵循這樣的原則:
1.大班孩子一律互相合作穿鞋子。
2.中班孩子我只幫忙把鞋套拉直,拉鏈要自己拉好。
3.小班孩子我會幫忙把鞋套拉直,拉鏈只拉一半,剩下一半必須自己完成。
為什么我不愿意做一個“樂于助人”的“好老師”呢?因為我越幫助,越是制約了他們的能力發(fā)展。
大班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有辦法解決這件事情。如果他們習慣性遇到問題不思考就去尋求幫助,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達到目的,那么,他們就無法經(jīng)歷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失去了同伴之間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
中班孩子沒有辦法一只手繞到鞋后面拉直鞋套,于是我就只幫忙拉直鞋套,他們就可以用兩只手同時拉拉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明白我只會提供支持,至于剩下的事情,必須獨立完成,不能依賴老師。想玩這項游戲,學生必須付出相應的努力。
至于小班,我拉一半后讓孩子自己去完成,是因為后半部分比較容易拉,孩子能獨立完成。同時,我要讓他在這個過程中明白,即使你最小,老師也不會什么都代替你去做,只要在你能力范圍之類,甚至需要你踮起腳尖夠一夠的,都要自己去完成。
可惜的是,在培養(yǎng)孩子成長型思維,賦予孩子一直往前奔跑的能力的時候,家長無意識的語言和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
有一名小朋友不小心把地弄臟了,我跟他媽媽說:“孩子今天吃午餐的時候,把地弄臟了……”我還沒說完,媽媽就生氣地說:“這孩子真是調(diào)皮,手欠?!?/p>
老師把事情告訴父母,不是為了讓父母批評孩子。父母無意識評價孩子的負面語言,是十分不利于孩子自我認知發(fā)展的。
任何錯誤行為和失敗都是孩子成長的契機,我們要理解和允許孩子犯錯。孩子將地面弄臟,他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十分愧疚,媽媽標簽化的評價會加深孩子的錯誤自我認知:你看,媽媽都是這樣認為的,那我就是一個調(diào)皮、手欠的孩子。
此時,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承擔。承擔不只是說一句“對不起”,而是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把地弄臟了,他需要把弄臟的部分打掃干凈,在努力彌補自己錯誤行為的過程中,明白什么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做是培養(yǎng)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后遇到任何問題,他都會認真對待,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終有一天要學會獨自面對這個世界,自己解決所有難題,自己承擔世間所有風雨。父母不可能呵護、愛護、陪伴他一輩子。
如果父母真的愛孩子,就該在他離開自己之前,培養(yǎng)他的成長型思維。思維方式是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變成一個積極、有勇氣的人。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流芳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