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琴 陳建軍
新時代,社會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不少學校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總結出了各具特色的德育工作經驗。2018年10月,教育部組織專家評選出了一批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學校,其中湖北省共有14所中小學的德育工作經驗和做法受到表彰。為推廣先進德育工作經驗,樹立德育工作典型,《新班主任》雜志將陸續(xù)推介這些受到表彰的學校及其德育工作經驗。本期推出的是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qū)桃花嶺小學的德育工作經驗。
掃碼了解更多內容
人物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
這是美國著名教育家艾默生的名言,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實驗中學(以下簡稱“黃陂實中”)自2016年以來的辦學宗旨——尊重教育的靈感來源。
尊重教育規(guī)律,尊重人的成長規(guī)律,尊重學生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勞動成果,黃陂實中這樣詮釋尊重教育。
作為一位物理教師兼班主任,孫建偉立足班級,為學校的尊重教育增添了許多鮮活的表達。
尊重,首先是承認差異,并順應差異
尊重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的存在,才成就了教育的豐富多彩。
孫建偉深諳此理。
面對同樣的教學內容,有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一些,接受能力強一些,能夠較快接受講授內容;而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差一些,在相同的時間里,可能還沒有聽懂。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同一個內容反復講,直到全班學生都聽懂,這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不公平;不顧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根據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節(jié)奏授課,也是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的不公平。
課后補差或許可以兼顧,但孫建偉不想沿襲“時間+汗水”的老套路。
于是,小組合作進入了孫建偉的視野。
孫建偉的小組模式是“1+2+3”模式,“1”即大組長,是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2”即小組中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是學習組長;“3”即小組中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
以新授課為例。新授課中,孫建偉一般先讓學生預習5分鐘,再講解約10分鐘,確保每組的大組長都聽懂了,然后大組長迅速與兩個成績中等的學生溝通,直到他們弄清知識內容,隨后,這3名學生再一對一給剩下3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講解,孫建偉巡視并隨時補位。這樣,大約5分鐘后,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掌握相應的知識點,然后配合學案進行例題講解和練習。練習時,同樣按上述順序進行小組學習指導。
在班級管理方面,依然可以用小組合作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
每個小組6個成員,除了1名大組長和2名學習組長,其他3名學生承擔小組中的管理事務,分別是小組里面的衛(wèi)生組長、安全組長以及紀律組長。在這三個方面,他們對小組其他成員有管理權。這樣,小組的6個人都“身負重任”,基本達到平衡,讓長期得不到關注的學困生有了自信和被需要的感覺。
由于分工不同,班級合作小組是多樣化的,比如課堂中進行活動的小組屬于學習型小組,由紀律班長領頭與各紀律組長組成的團隊為紀律小組,此外還有安全小組、衛(wèi)生小組、團小組,等等。在這樣的班級里,所有學生都是主人,都參與管理,他們都是付出者,也都是收獲者,他們雖各有差異,卻平等相處,各得其所。
不是合作小組成立后,尊重教育的目標就已經達成或者能夠達成,還需要組織與運作,需要建立與之相符的運行機制,以及持之以恒的督促指導。
午間自習時,德育班長在講桌前值日,若某小組所在區(qū)域有響動,則直接將該組組號寫在黑板上,因為一般情況下很難準確判斷到底是誰在違紀。但是小組內部成員很清楚到底是誰在違紀,所以從一開始起,犯規(guī)的學生就習慣了自己直接承認錯誤并接受批評。如果紀律組長因此而受到責罰的話,違紀的學生就會受到小組成員的譴責。試行幾次后,午間自習時教室非常安靜,沒有吵鬧。小組合作模式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也讓每個個體在集體的潛移默化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承認差異的存在,就等于承認學生在同一教育過程中需要扮演不同角色,在同一教育場域中,他們不是同樣的參與者。如此,更多的學生才可能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由此實現個人目標到小組目標再到班級目標的過渡,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
尊重的藝術:讀懂
尊重學生,關鍵是要讀懂學生,如此,才能理解學生,以同理心看待學生出現的各種狀況。
一次上課,有學生告訴孫建偉,自己的東西被偷了,并指出了懷疑對象小張。孫建偉要求學生別聲張,課后處理。
課后,孫建偉經過調查,證實了東西確實是小張拿的,但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足夠的智慧。
細細思量和分析許久,孫建偉發(fā)現,小張其實是一名很體貼的孩子,很會替別人著想?!澳蔷鸵赃@為突破口,讓小張自己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孫建偉有了主意。
課后,孫建偉找到小張:“小張,孫老師負責管理學校的器材,但是現在器材有點亂,老師需要一個幫手幫忙整理,你愿意幫老師嗎?”乍一聽到老師的請求,小張既緊張又意外,但還是高興地答應了。
在和小張清理器材室時,孫建偉發(fā)現他手腳勤快,干活有條理,就和他拉起了家常。說說笑笑地干了一個多小時,孫建偉對小張說:“以后器材室的清理就歸你負責?!毙堄淇斓卮饝恕?/p>
此后幾天,小張一下課就去清理器材,將器材分門別類擺好,整整齊齊,一目了然,表格登記完整、清楚。孫建偉很是滿意。
一次,一名同學借了器材未按時歸還,這下可急壞了小張,他很擔心同學把器材帶回家弄壞了或者弄丟了,直到同學第二天把器材還回到器材室,小張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事后,孫建偉和小張談起這件事的時候,小張說:“孫老師,我得知器材沒按時歸還的時候,真的是要急死了!這要是丟了,我該怎么辦?您信任我,才要我來管理器材的,如果丟了,您怎么向學校交代?”
孫建偉見時機成熟,順勢說:“你能替老師著想,老師很感動。確實,如果東西丟了或者被偷了,失主該多著急??!如果每個人都能替別人著想,那該多好。”
小張若有所思,一言不發(fā)。晚上,孫建偉收到了小張的短信:孫老師,這次器材事件,我才知道自己之前的一時糊涂給同學造成了多大的困擾。您放心,我知道怎么處理這件事,以后這樣的錯誤我不會再犯了。
小羅,一名精力旺盛且身強力壯的男生,因與社會不良人士混在一起,經常打架斗毆,孫建偉多次勸說無果。
讀懂學生,就要多給學生表達機會,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如此,教育才會有的放矢。
孫建偉嘗試著“撬開”小羅的嘴巴,以便知悉小羅的內心想法。顯然,小羅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傾訴者,孫建偉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既然口頭表達不行,寫出來總可以吧,一定要讓小羅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自此,只要小羅打架了,孫建偉再也不苦口婆心地勸說了,而是直接要求小羅:“你把你打架后心里怎么想的寫下來,字數不限?!?/p>
最開始幾次,小羅都只寫4個字:我很后悔??吹贸?,小羅也不想打架,也知道打架并不好,可能他找不到更好的解決問題和宣泄自己情緒的途徑,只能以打架解決。
幾次之后,孫建偉又給小羅提出了新的要求:每次打完架后要寫自己打架的動機和打架后的想法。孫建偉希望了解小羅為什么打架,然后再針對性教育。
過程總是艱難的。孫建偉一次次試圖從小羅有限且表述并不算清晰的文字中找到一點蛛絲馬跡,無一例外都是失望。
直到有一次,小羅無緣無故在廁所把一名同學打了一頓,他在反思中寫道:我就是躲在廁所抽了一根煙,有什么奇怪的,他卻那樣看著我,瞧不起我!
原來如此!
小羅認為別人瞧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心和存在感。那么,就從培養(yǎng)他的自信心著手,讓他找到自己的價值。
恰逢學校馬上要舉行運動會,按慣例,班上的班牌都是班長舉。因為班牌是一個班的形象,舉班牌的人也如此。孫建偉這次卻有了自己的“小九九”:讓小羅舉班牌。一方面,他會找到一點自信,認為自己被尊重,被需要;另一方面,小羅會有壓力,努力使自己符合班級形象代言人的標準。
這一招果真管用!
小羅身上的戾氣慢慢減弱,經常主動幫同學或老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學生的每一個問題行為背后都有深層原因,作為教師,不能只看到學生的行為,最重要的是看到行為背后的需要和意圖,讀懂學生,繼而對癥下藥。這是教育技術,更是教育藝術。
尊重的理想境界:助人達己
黃陂實中的尊重教育把所有的學生都稱為“你”,整個尊重教育實際上就是在“我”和“你”之間展開的,不僅要求學生努力發(fā)展自己,還要求每一名學生能夠替他人著想,做到助人達己。
小蘭是一名很聰明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強,學習成績好,孫建偉任命她為大組長,希望她能幫助組內的同學共同進步。但是,小蘭心高氣傲,她認為,其他同學都太笨了,教這些同學完全就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幾次三番要求卸去大組長職務。
孫建偉并沒有給小蘭講大道理,只是以自己為例子,講了自己上初中時的一件事:“老師上初中的時候物理不錯,很多同學問我問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問題老師都會。為了不在同學面前丟臉,老師會私下把每一個問題都弄懂、弄透,并想好怎么跟同學講。如此一來,老師的物理成績越來越好了?!?/p>
聽了孫建偉的故事,小蘭半信半疑,孫建偉見狀,建議她:“這樣吧,你先試試,如果你覺得幫助同學的同時對你自己也有幫助,你就繼續(xù)當這個大組長,如果覺得對自己沒用,那就不當?!边@才讓小蘭定下心。
幾天后,小蘭向孫建偉反饋,有同學問一些自己沒發(fā)現的問題,自己在努力弄懂的過程中,確實對自己提升很大,但是,如果再給同學講一遍甚至多遍,就太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了。
見此情景,孫建偉覺得自己該出第二招了。他找了一道綜合性很強的題目給小蘭做,小蘭費了一些時間做出來了。孫建偉問她是怎么做出來的,小蘭也比較清楚地講出了自己的思路。孫建偉只說了聲不錯,就沒再作聲。
半個月后,孫建偉再次把同樣一道題拿給小蘭做,小蘭只記得自己做過此題,卻已經不會做這道題了。
時機成熟,孫建偉這才開始講道理:“其實,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你可能當時勉強懂了,但如果不加以強化,很容易就忘記解題思路,就像這道題一樣。而你在給同學講題的時候,無疑是把題目的相關知識點和解題思路重新梳理強化了一遍,何樂而不為?”
親身經歷的教訓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從此以后,小蘭再也不認為給同學講題是浪費時間了,而是當成與同學共同進步的良機。
將助人達己作為尊重教育的一部分,是要讓學生明白:一方面,一個人的發(fā)展不是個體的線性前進,必須與其他人發(fā)生關聯(lián);另一方面,一個人遲早會發(fā)現,自己的成長離不開他人。如此,他才會更加懂得尊重珍惜他人。
教育是一點一滴的灌溉,更是一刀一斧的雕琢。孫建偉保持一顆教育初心,秉持尊重教育理念,努力掌握學生思想認識的模糊點、關心關切的聚焦點、議論較多的敏感點,讓學生主動親近教育、接受教育、融入教育,師生在彼此尊重中塑造彼此。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