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辟谷源自道家養(yǎng)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種養(yǎng)生方式。它源于先秦,流行于唐朝,又稱卻谷、去谷、絕谷、絕粒、卻粒、休糧等。一般認為,在科學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辟谷,確實有利于身體的健康,但其功效不應過分夸大,其中的科學原理仍有待研究。
2016年,來自東京工業(yè)大學的研究者大隅良典因發(fā)現(xiàn)自體吞噬的機制而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自體吞噬,即細胞在饑餓的時候,能把自己體內的無用或有害物質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本質上就是通過細胞挨餓,讓細胞自己去尋找體內無用或者有害的物質并且消滅它們。這樣不僅僅維持了機體的生存,同時也清除了體內的有害物質。
諾貝爾醫(yī)學獎為斷食做了一次背書,辟谷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辟谷,首先要求人們做減法,要知道許多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攝入的無用物質太多,導致有用的物質得不到有效的新陳代謝。人體組織如此,其他任何一個組織也是同理的。在一家企業(yè)里,如果只一味地做加法,必然會導致組織內部體量過大,無用元素搶占企業(yè)資源,最終造成大企業(yè)病。這時我們猛然發(fā)現(xiàn),企業(yè)也需要辟谷療法。和人體辟谷一樣,企業(yè)的辟谷療法利于企業(yè)的健康,但其功效不應過分夸大,做得不好還容易適得其反。
《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p>
《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佛教《起世經》的記載則顯得更加不可思議:人類來自光音天。在光音天時,“身心歡豫,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勝色,年壽長遠,安樂而住”。他們剛剛來到地球時仍然以喜悅為食,保持著天人的習性,可以騰空而行。后來,他們因一時貪心起,品嘗了“地肥”,身體中的“地大”成分增加。后因貪吃過甚,身體沉重得無法飛翔了?!笆持灰?,其身自然漸漸澀惡:皮膚粗厚,顏色濁暗,形貌改異,無復光明,亦更不能飛騰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滅沒?!?/p>
組織里如果能做到以喜悅為食,一定戰(zhàn)無不勝。最理想的以喜悅為食當屬佛教的六和敬。所謂六和敬,即是佛陀攝眾的方法之一。和敬是之于自己和他人兩個方面來說的。所謂和,就是“外同他善”;而所謂敬,則是“內自謙卑”。六和具體為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意和同悅、口和無諍、利和同均。公司做到六和敬,當然價值觀高度統(tǒng)一、行為完全一致,沒有人際關系的困擾和利益的紛爭。這時,每個人自帶能量,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一切激勵措施都顯得多余了。
“世外無桃園,佛門無凈土”,寺院管理中真正能做到六和敬的少之又少。但我們不能就此否認喜悅為食的力量,這種力量絕非物質待遇可比擬的。阿里巴巴的首任CFO蔡崇信,來阿里巴巴前的年薪是七十萬美元,用馬云開玩笑的話說:“他的薪水可以買下幾十個當時的阿里巴巴?!钡Ю锾鎏鰜硗侗捡R云,每月只拿五百塊人民幣的薪水。
通過辟谷,讓企業(yè)到達六和敬的狀態(tài),讓每位員工都有當初的蔡崇信那樣的精神,無疑是HR管理的巨大成功。但許多企業(yè)玩辟谷式管理,卻是“又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辟谷療法也就變了味。
道家認為:“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辈灰⒉皇?、不眠,都沒有問題,但這是以精滿、氣滿、神滿為前提的,普通人萬萬做不到?!饵S帝內經》中記載伯高對黃帝說:“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精神的力量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但再優(yōu)秀的企業(yè)絕非僅僅靠精神的力量支撐。
“明知人間苦,偏做苦行僧”,前提是有更大的目標。而且佛家的六和敬也是言利的,“利和同均”的“利”不僅包括經濟上的財利,還包括知識上、宗教實踐上的佛法之利?!袄屯辈⒎鞘瞧骄峙?,而是指共同分享。塵世生活中,人類的沖突大半是由于對資源的爭奪引起,“利和同均”正是通過分享彰顯慈悲和智慧。沒有利誰會有動力?佛門不求世俗的利益,卻是求更大的利益:超脫生死。
《論語》中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钡珜τ趹摰玫降睦?,并不拒絕,只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這里的“小人”并不是一個貶義詞,一個社會就是由君子和小人組成的,君子是士的階層,范仲淹筆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君子的本性,他們更追求人生的價值。但小人是這個社會的主體,他們作為普通人,為生計奔波沒有任何過錯。馬云“不為996辯護,但向奮斗者致敬”,不辯護是承認“小人喻于利”天經地義,“向奮斗者致敬”則是為“君子喻于義”喝彩。
《莊子》中有一則莊子講給惠施的寓言: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那鹓雛是從南海起飛,要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就不棲息,不是竹子所結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時鷂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雛從它面前飛過,鷂鷹看到仰頭發(fā)出“喝”的怒斥聲。人們過分地把注意力放在鷂鷹的狹隘上,卻忽略了鹓雛和鷂鷹各取所需,誰也沒有資格要求對方和自己一樣。做企業(yè)必須有一個比賺錢大得多的目標,甚至在這個目標面前,金錢一文不值,但企業(yè)主沒有任何理由要求員工為實現(xiàn)老板的理想而奮斗。人類必須飲食,員工必須激勵。
電腦有垃圾怎么辦?殺毒。垃圾太多,病入膏肓了怎么辦?卸載軟件!卸載后還要重裝一個好系統(tǒng)。
企業(yè)的“辟谷”療法就是先做減法,徹底清除體內垃圾;更關鍵的是做好加法,為企業(yè)良性循環(huán)安裝一套好系統(tǒng)。
首先,做減法,大道至簡。
老子《道德經》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睂χ沃谰褪恰敖^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企業(yè)這個系統(tǒng)運行時間長了、規(guī)模大了,靠簡單的親情、文化管理就不靈了,要代之以規(guī)章制度。而規(guī)章制度又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方面“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于是“律師是合法地胡來,公司政治就是在規(guī)章制度的框架下搞職場宮斗”。這時,不妨做個減法,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來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別人羨慕王總的公司效益好、福利高,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王總卻說是“一俊遮百丑”,效益的光環(huán)掩蓋了管理上的百病叢生:業(yè)務副總躺在本已人員過剩的金牛項目上居功自傲,還頻頻抱怨“小馬拉大車”,要求增加人員;業(yè)績好伴隨待遇好,員工開始了雙因素理論下的不公平感;新項目毫無進展……自嘲“婦人之仁”的王總下決心來一次“辟谷”療法:
減法第一步,把金牛項目劃出來,一個人守成即可。這時候發(fā)現(xiàn),作為金牛項目,對客戶的一切“斗智斗勇”都是多余的;作為守成的項目,對內的激勵措施也是多余的。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一切大道至簡。
減法第二步,成立新項目開拓部門,將閑置人員全部安排進來。用金牛項目的部分利潤保證該部門人員的基本待遇,用新項目的收益恢復創(chuàng)業(yè)初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獎勵制度。在這種適度饑餓的環(huán)境下,通過細胞挨餓,讓細胞自己去尋找體內無用或者有害的物質并且消滅它們。王總努力做到“老板不仁,以員工為芻狗”就可以了。
其次,做加法,事半功倍。
如果把“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理解為圣人什么也不需要做,那做圣人就太容易了。《道德經》的智慧就在于“圣人不仁”的前提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了“道法自然”這樣一套好軟件,“電腦”自然可以運行順暢。
老子知道“道法自然”這套系統(tǒng)一定會被病毒侵擾,當完美只存在于理想中時,《道德經》也給出了藥方:“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在無法完美的公司里,儒家的智慧更派上用場了。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彼?,比做減法更重要的是做好加法。
做減法考驗勇氣,做加法則更考驗智慧。加法做不好,就會成為新的垃圾。如有人戲言“心靈雞湯是干垃圾,文化苦旅是濕垃圾,勵志故事是可回收垃圾”,就是因為心靈雞湯、文化苦旅、勵志故事被做過了頭或者被扭曲。
王總知道做完了減法,人浮于事、職場宮斗消失后,面對新挑戰(zhàn),主要問題有三:一是員工有努力的愿望但缺少工作的能力,所以加強業(yè)務能力培訓;二是市場形勢不好、新業(yè)務不容樂觀,所以業(yè)務上不忙于擴張,而是在低風險前提下小規(guī)模拓展;三是雖然有人不適應公司的新變化辭職了,但人員仍然過剩,王總改不了“婦人之仁”的老毛病?!翱偛荒軇硬粍泳筒脝T吧,經濟學家趙曉不也說過‘徹底的市場經濟是無恥的嘛?!钡ㄟ^做加法,正能量多了,工作上不再化簡為繁,代之以事半功倍。
再次,加減法之后,自然有乘除。
做加法,事半功倍。加法多了就直接變成乘法,這時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做減法,大道至簡。減法做多了就成了除法,一切變得沒有那么復雜,心靈也變得純潔起來。大道至簡,成功其實很簡單。正如英國心靈導師詹姆斯·艾倫說的那樣:“不論是眼前目標還是人生目的,心靈純潔者更容易成功?!?/p>
但就像辟谷一直存在爭議一樣,企業(yè)的“辟谷”療法也有風險,加減乘除都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