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jù)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名師說題
變與不變的辯證法
◇章浙中
一、遠離熱點,而又不避熱點
高考作文命題,始終是一個押題與反押題的博弈過程。2019年,熱點太多。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共和國建立七十周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亞洲文明大會,等等。兼以2018年的“浙江精神”的思維慣性,于是,“政治話題+新時代新青年”,成為人們競猜的話題。然而,2019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卻刻意宕開一筆,遠離政治熱點,卻又不避生活熱點。2019年參加高考的學生,都是“世紀寶貝”,且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成長備受家庭與社會的關注,而這種關注,又是一把雙刃劍。在生活的進程或是生命的抉擇中,傾聽他人還是堅守自我,幾乎是每個學生都曾經(jīng)歷的事情。就此而言,2019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呈現(xiàn)了高考作文必須具有的“普適性”特征。
二、話題封閉,而又立意開放
以“作家與讀者”的關系設喻,引出在生活中多傾聽他人意見還是堅持做生活的主人的話題,意義指向明確。學生所有的立論,必須基于此。任何離開這一話題的立意,都是偏離題目的。這是話題的封閉性。
說立意開放,是因為命題顯性的立意有二:多傾聽“讀者”呼聲;不為“讀者”所左右。基于這兩種立意,還可生發(fā)出另外兩種隱含的立意:多傾聽“讀者”呼聲而又不忘自我;不為“讀者”左右而非一意孤行。開放的立意,為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這種開放的立意,還引領著學生在日后漫長的人生中,立真言,做真人。
需要說明的是,2019年的命題,對于作者的角色限制也非常寬泛,或者說,對于作者的角色,是開放的?!凹偃缒闶莿?chuàng)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這個“你”,不完全等同于2018年“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中的“你”。2019年的“你”,可以是“作為浙江學子,站在人生新起點”的考生,也可以是超越現(xiàn)時的社會人。于是,這個“你”,是家庭的“你”,是時代的“你”,是縱觀古往今來的“你”,是聚焦世界變遷的“你”……“你”,留給學生無限的寫作空間。
三、讀者多元,而又意蘊無限
“讀者”為誰?他可以是你的家人、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的路人,也可以是你聽聞過一詞一語的陌生人、你瞄過一眼的短文主人、你認真拜讀過其鴻篇巨制的大作家。
而“讀者的呼聲”,可以是專門為你發(fā)出的,就如家人朋友的絮叨;也可以是你無意間看到聽到,于你有觸動的長篇短文。讀者的呼聲,可以認可你,可以批評你,可以忠告你,可以勸勉你。
讀者與呼聲的多元,則意味著論述的多元。無論是上述四種基本立意的哪一種,都面臨著不同的“讀者”群體、不同的“讀者呼聲”而可能采取的不同的態(tài)度。這其中,倘要條分縷析,那則是真正考查學生思維的成熟度與認知的深度。而這,又恰恰是高考作文區(qū)分度的呈現(xiàn)。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324000)
下水示范
“我”,才是第一讀者
◇龔瑞峰
蕓蕓眾生,都曾如此拷問自己:是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還是活成世俗中諸多“讀者”意見左右下的“我”?此難何解?
不妨進行角色置換,把自己看作是“讀者”,先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因為“我”才是第一“讀者”。
誠然,生活中的種種境況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讀者”中心論的趨向。電影行業(yè),內(nèi)秀的文藝片相較于娛樂商業(yè)片,檔期微乎其微;出版業(yè),暢銷書大行其道,理論創(chuàng)新書籍卻無人問津,甚至因市場而不得不“改頭換面”,夾縫求生;北京人藝面向大中學生進行《雷雨》的“公益場”演出,學生們“哄堂大笑貫穿全劇”。飾演“周樸園”的楊立新——這位一向溫和儒雅的人藝老演員發(fā)火了,連發(fā)5篇微博,字里行間滿是憤怒與失望?!氨阶屓藷o從流淚無從釋然”的《雷雨》,這類經(jīng)典,在現(xiàn)今社會生存發(fā)展下去,也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走下神壇,顯示出誠意;要么保持冰清玉潔,高雅小眾,不必要求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欣賞。
“讀者”效應,理固宜然,無非是保證有更多的受眾,拓展傳播的媒介和力度,從而實現(xiàn)商業(yè)獲利,獲得某種價值認可。然而,在盈利的同時不忘“作品”的初衷和追求,是永遠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一味地遷就“讀者”口味,屈從市場,不免走向“媚俗”,從而失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力量。
習總書記曾談到,文藝不能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粗制濫造,不僅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堅守藝術(shù)理想。 “當年,面對著空白稿紙,我還不知道讀者會在何方;如今,無數(shù)人對西語文學如饑似渴?!睂懽鳌栋倌旯陋殹窌r,如果馬爾克斯篤定有多少潛在的讀者,奢望會有多少的稿酬,他的愛人就不至于走進當鋪,拖欠數(shù)月的房租,甚至沒有郵費往出版社寄送書稿。他守住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想,也守到了云開見月。一項成果,或是一項技術(shù)的應用,往往具有滯后效應。當“價值”不能立竿見影,有人選擇了堅持和等待,有人選擇了彷徨或放棄;有人汲汲于即刻的利益,有人執(zhí)著于長遠的理想。
當然,“藝術(shù)創(chuàng)作”僅僅是生活的諸多面相之一。任何領域都如是,“定乎內(nèi)外之分”,堅守自我,不至于因為別人的各種意見摻雜,而使自身六神無主。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觀點的主導性一旦完全缺席,宏觀信念就會立刻解體,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所有信念完全四分五裂。因此,盲從群體的意見,容易淹沒自己的主張。
最后,用一句但丁的被“爛俗”了的話,來作結(jié):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鎮(zhèn)海中學; 3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