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當代教育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化教育。什么是生活化教育,說白了就是教育即生活。新課標就有強調(diào)“各門功課都應該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jīng)驗的整合,改變課程過于強調(diào)學科本位的現(xiàn)象”。教育來源于生活,最后又回歸生活。語文教學也是,更不用說作文教學。
在中國,上世紀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就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笨梢娙~圣陶先生是多么重視生活對作文的影響。本世紀著名語文教育家李鎮(zhèn)西也非常重視生活對作文教學的影響。他的作文教學訓練材料都是來源生活,作文要體現(xiàn)自己的真情實感,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越來越多的教育家、學者不斷的提出關于生活化作文教學的理論,或者說出他們對這的問題的思考。
我所處是學校是一個農(nóng)村學校,學生的寫作水平比較低,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內(nèi)容蒼白空洞,就像流水賬般,作文沒有真情實感,大多都是杜撰捏造應付了事。一說到寫作文,學生就唉聲嘆氣,非常的怕寫作文。造成這種局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農(nóng)村學校信息較封閉落后
因為地理上和設備上的問題,農(nóng)村學校是學生相對城市的學生接收到是信息是比較慢的,所以在知識的更新上會有一定的滯后性,學生能接觸到的新鮮事物也比較少。這就造成這里的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對許多事物理解的寬度和深度就不到位。這在客觀上就造成這里的學生在寫作上題材少,內(nèi)容淺。不過這個問題是很難甚至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二、農(nóng)村學生從家庭帶學生個人對教育的重視度不夠
不可否認,農(nóng)村有很多的學生是隔代撫養(yǎng),屬于留守兒童。這些學生的家庭對學生的教育不管是重視不夠,沒有投入,有的甚至是“放養(yǎng)”。學生自己對學習也是不重視,對寫作文都是應付了事,一些后進學生是直接不寫了。其實就是學生不仔細觀察生活,在課外不積累,這在主觀上造成了這里的學生怕寫,甚至是不會寫作文。
針對這些問題本人采取了一些措施,有一定的效果,雖然做不到讓學生愛寫作文,但讓學生起碼能寫作文了。首先解決積累的問題。初中的學生如果只靠學生的自覺是比較難的,老師也要起監(jiān)督推動作用。規(guī)定學生每周要熟讀三到五篇優(yōu)秀作文,老師要監(jiān)督檢查。如抽查個別學生讀了哪些文章,內(nèi)容是什么,你喜歡文章中的哪句話或哪句讓你映像深刻。讓學生真正把文章讀到心里而不是水過鴨背。有些學生觀察生活有自己的想法,但到了寫作文的時候還是不知從何下手,寫出來的文章詞語也言不達意。豐富的積累是寫作的重要條件。其次在作文布置上,不在是課本題目是什么就什么,從學生出發(fā),從身邊出發(fā)。布置作文的時候引導學生都以身邊發(fā)生,學生能感受到的為例。如寫風景的,引導的時候就以學校為例。學校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地方,這里的一切對于他們老說都是熟悉的,然后可以再提示學生村莊中他們最喜歡的某個地方,從一個點在到一個點,慢慢的同類作文就都可以寫了。
其實生活化作文就是把寫作放到生活中,寫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如實的寫出來,多看多感受多積累,那么寫出來的生活就如繁花般美好精彩,而且真實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