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珍
觀察目標
引導幼兒在超市的體驗活動中,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提高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fā)孩子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
觀察過程
“昨天我去了大潤發(fā),那里的玩具真多呀!”“大潤發(fā)比新華都超市還大”“大潤發(fā)里東西可真多呀!東西擺的比我都高了。”“在大潤發(fā)我感覺都會迷路。”近期,孩子們都在討論著一個熱門的話題——大潤發(fā)超市,學校附近新開張的一家大型購物超市。他們對大潤發(fā)感到很新鮮,把自己去超市的購物經(jīng)驗和所見所聞告訴同伴們。順著孩子們的興趣點,我們展開了一系列的超市探究活動。
于是,老師組織小朋友們一起盡情地討論著超市里的物品,超市里有什么?和新華都有什么不一樣。并記錄下他們對超市的認識。
在此過程中,教師用心去發(fā)現(xiàn)值得探究的問題。
問題1:我喜歡的物品擺在超市的什么地方?
問題2:怎樣在超市里快快買到想要的東西?
要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孩子們提議,我們?nèi)コ邪?。大家就這么愉快的決定了。
可是什么時候去?怎么去呢?去超市要準備什么呢?帶著這些問題,孩子們開始忙碌起來。
什么時候去呢?有的說白天,因為白天看得見,超市里人比較少,有的說晚上,晚上比較熱鬧,于是,分別請出了2個代表分別來說一說,選擇白天的好處,和選擇晚上的好處,其余的小朋友們投票看誰的票數(shù)多,最終大家同意選擇“白天”去。
“可是我們沒有校車,走哪一條路線去超市更安全?”孩子們帶著問題回到家中,與爸爸媽媽一同商量,有的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還去熟悉了一下路線。并將路線記錄下來。
“去超市要準備什么?”孩子們分成4組,互相商量著。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去超市要準備的東西有錢、手機、包包、袋子、推車等
去超市買什么呢?小朋友們把自己小組的購物清單都“寫”了下來,做成了購物清單。
第二階段――深入探究
一切準備就緒,小朋友們帶著激動的心情,揣著money出發(fā)了,開始第一次逛超市。
到了超市,孩子們帶著問題開始找購物清單上的物品。
咦!東西在哪里呀?小組成員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滿超市逛,眼看時間快到了,有的東西找到了,可清單上還有東西沒有找到。
帶著掃興的心情,小朋友回到班級,老師和小朋友們分享著自己去超市的收獲和發(fā)現(xiàn),當孩子們討論:“超市里東西那么多,為什么會找不到購物清單上的物品呢?”“怎么辦?”教室里的聲音變得安靜了,一個小朋友說:可以找工作人員幫忙,另一個小朋友說,可以一格一格的找。
有一個聲音出現(xiàn)了:“景區(qū)里有路線圖,大潤發(fā)如果有路線圖就好了?!?/p>
于是,孩子們分成4個小組,在家委和老師的帶領下,再次來到超市里到大潤發(fā)去看看。超市里過道2邊的物品分別是什么?回到班級后,大家把各自在相應區(qū)域中的記錄拼接組合成了導購圖,了解了超市物品是按照類別分類擺放的,將上次的繪畫的超市里有什么的圖片進行分類整理,分成了食品、日常用品、玩具三大類。
帶著自制的導購圖,孩子們第三次來到超市繼續(xù)完成購物清單上的采購,這次,幼兒不僅用眼睛看,還就不明白的問題詢問工作人員。他們終于順利的找到了自己想要買的物品,買單時,錢不夠,怎么辦?他們想出了把大家的錢合在一起買?;氐桨嗉壓?,小朋友們討論著此次超市的收獲時,他們覺得下次去超市錢要多帶點,或者要記得帶手機,然后還對超市里的物品擺放區(qū)域進行匯總,并設計了區(qū)域標識,完善導購圖。
在“超市”主題探究活動中的第三階段,教師和幼兒經(jīng)過討論后決定建構一個超市,孩子們首先明確超市需要準備的設施設備,比如商品、貨架、價格、收銀機等。開放的第一天,超市里物品擺放有序,超市里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熱情接待顧客。
“超市”的主題還未結束,我們的探索還在繼續(xù),小朋友的深度學習也在后續(xù)的活動中、游戲中,繼續(xù)流轉,“超市里的商品從哪里來?”這一問題,已悄然在幼兒的游戲中生成,我們將繼續(xù)圍繞這一問題深究,運用猜測、統(tǒng)計、討論等方法引導,使幼兒在自己的操作驗證中得到答案。
觀察分析與反思
1.超市與孩子的生活密切相關,他們對超市的認識和經(jīng)驗相較于其他方面,顯得更熟悉,從幼兒的討論和記錄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對超市的認識僅停留在描述超市中個別事物上,還沒有形成對超市整體的認識,因此,教師要調(diào)動幼兒以往對超市的經(jīng)驗認識,補充新的超市知識,幫助幼兒進行聯(lián)系與建構,形成對超市整體與各個部分布局的認識。
2.幼兒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并過“畫設計圖”這一新事物解決問題;幼兒在學習這一新事物時,需要有計劃、溝通、表征、空間思考、轉換能力。以上兩點說明幼兒正以發(fā)現(xiàn)新問題的主動態(tài)度進行的富有意義的學習。
3.第二次逛超市這個項目發(fā)起的過程中,兒童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建立者”。因為是兒童的自由選擇,才可能是兒童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也才可能以此為前提,促發(fā)兒童的深度學習。
4.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尚處于具體形式思維階段,教師用鷹架式的學習形式,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通過一次,二次的超市體驗為幼兒的深度學習提供了學習的支撐。同時,教師給予幼兒積極的引導,探索的空間,促進幼兒不斷探索、思考、想象和創(chuàng)造。
反思:
這整個探究過程,小朋友們不僅學會了分類、數(shù)概念——對物品價格的預計,還發(fā)展了幼兒的繪畫能力也促進了幼兒社會交往、合作能力,提高了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尋求幫助、小組協(xié)商等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其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可以看出,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幼兒運用了討論、實地參觀、表達、調(diào)查研究和展示等策略進行學習。它們貫穿于活動的三個階段中,使得充滿了幼兒自主導向的探究活動又具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
我們“相信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相信兒童有學習的可能,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可能”,只有用“兒童立場”的視界,通過“在兒童中”落實,才能達成“為了兒童”的教育目標。讓我們回歸兒童立場,促發(fā)兒童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