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元 李順君
一場新的變革,作為變革的核心-----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探究性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更是引人注目。目前,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探究性學習呢?
所謂探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突破點,通過質疑、發(fā)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通過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掌握程序與方法。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徹底的改革,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者,變?yōu)橹鲃訁⑴c的學習者。探究性學習與傳統的教學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不再搞知識灌輸,而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的探索過程,教學過程中,提倡教學民主,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教師不再居高臨下,而是和學生討論。在老師講課時,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而主體的發(fā)揮還是學生。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參與探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和發(fā)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精神,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語文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認知,增長智能,提高素質。
1.發(fā)揚民主,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著名語文教師魏書生說,他在教學上的成功主要靠兩點:一是靠民主,二是靠科學。以往的教學,學生都是在老師威嚴的要求下學習,學生的精神都處于高壓的狀態(tài):一方面要聽老師講課,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稍有不是受到老師的指責,從而受到約束,不能發(fā)揮應有的智能。民主平等的關系有利于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減輕學習上的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關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地學習,認真地探索和研究。
總之,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中學習,學生才能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探究,最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語文水平才能提高。
2.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特點
在農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態(tài)度、方法各不相同,再加上農村條件落后,遺傳方面等諸多原因,學生在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因此,在進行探究學習時,教師不能把重點放在尖子生上,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探究。后進生往往有自卑感,想說而不敢說,同時由于基礎差,感到吃力,被動,處在一種只能應付的低級狀態(tài),如果教師只是批評,指責,更會影響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對此,教師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條件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允許學生的回答不一致,力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得到提高。作為教師應充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注意學生個體素質的培養(yǎng),不能只是表揚那些順從、聽話的孩子,而應經常關心、鼓勵那些敢于提問,經常有新觀念,有堅持性的學生,使其創(chuàng)造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先質疑,后釋疑的過程,巧妙地質疑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以對知識的探求,教師應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主動思考,多實踐,形成良好的質疑氛圍。
1.精心設計,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從教與學的關系來看,學生是學的內因,教師是教的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學生能否學好語文,其內因是關鍵。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智不強者智不達”。只有激發(fā)興趣使學生有主動參與的意識,讓學生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強化激勵機制,通過教師真誠的表揚、暗示、鼓勵、組織競爭等,才能使學生燃起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學生的探究興趣如何,有賴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啟迪思維,也有賴于教師指導的方法,教師指導的方法要得體、得當、得法。
2.設置問題環(huán)節(jié),鼓勵各抒己見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從學習中學會發(fā)現問題,然后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也就是先質疑,后釋疑。學生思維隨著質疑——釋疑——再質疑——再釋疑,由不平衡到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創(chuàng)新潛能就會不斷被挖掘,發(fā)揮。若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精心設計各種問題,并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就能打破課堂的沉悶現象,課堂就會活躍起來,學生們爭相發(fā)言、如饑似渴地開動腦筋探究、感情投入的互相熱烈討論。讓學生在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
三、關注生活實際,鼓勵學生參與實踐
社會是一本書,是一個大課堂,它為兒童的語文學習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guī)律。
1.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親身體驗
美國一所中學有那么一句話:聽到的,忘記了,看到的,記住了,親自做的,理解了。這句話說明了語文教學活動不應把學生局限在書本里,而應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通過動手動口的親身體驗,發(fā)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對學習語文規(guī)律獲得不斷的認識,使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2.互動合作,人人進步
在探究性學習中,我們要鼓勵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尋找出自己的觀點。在形成自己的觀點后,還要組織學生通過談話或討論的方式,跟他人合作,在合作中發(fā)現自己觀點的不足之處,吸取他人觀點的優(yōu)點,同時介紹自己的優(yōu)點,促進共同進步。同時,答案的獲取方法并非只有一條,通過合作,學生還可以探究出不同解決問題的途徑。
由此可見,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理念,通過研究學習方式的教與學可以使課堂教學異?;钴S,師生關系融洽,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易于合作,聽、說、讀、寫能力大大提高,合作意識大大增強,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