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兢晶 侯倩 羅德鳳 邱雙鳳
(深圳市龍崗區(qū)婦幼保健院,(1.藥劑科;(2.心理咨詢室,廣東 深圳 51817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惡心、嘔吐是使用抗腫瘤藥物常見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有研究表明[1-5]早期給予藥學、心理行為干預,有助于規(guī)范臨床醫(yī)師合理用藥,提高藥物治療效果,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提高患者依從性,并對患者情緒,生命質量的提高有極大幫助。本研究預以用藥宣教為背景,探討臨床藥師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進行藥學干預后,對化療藥物所引起的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及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和生命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經病理明確診斷為乳腺癌并接受了手術治療(含保乳手術、改良根治術、擴大根治術),需要進行為期8次輔助化療的患者(聯合或不聯合靶向治療)。病例入選標準:(1)≥18歲,同意接受調查;(2)已知病情且無腦轉移者;(3)無重大精神疾患,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溝通能力。31例患者完成了基線調查,最后資料完整的患者21例。
1.2藥學干預 干預組和對照組均根據乳腺癌治療指南接受輔助化療。臨床藥師在化療前向干預組患者及陪護成員進行藥學宣教,同時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和宣傳資料,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加強信心。并通過與患者及陪護成員的交流糾正其對腫瘤診斷、治療中的錯誤認識。在化療期間定期對干預組患者進行咨詢,詳細記錄用藥情況。對照組患者則由臨床醫(yī)師常規(guī)對癥治療。干預措施包括:(1)乳腺癌相關知識和化療用藥方案、藥物作用的講解;(2)化療藥物常見和潛在不良反應及其預防策略的講解;(3)關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心理疏導,并分享成功案例;(4)對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時協助醫(yī)師調整對癥治療方案。
1.3觀察指標 患者接受化療前(基線)、化療中(轉T前)和化療后,應用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和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評價表(FACT-B第4版)進行問卷調查評估,計算前后差值,比較兩組間焦慮、抑郁情況和生命質量變化情況?;熼_始150h內無嘔吐定義為完全緩解,觀察患者化療開始后每個周期對于止吐藥物的完全緩解率、發(fā)生惡心的次數。
2.1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在年齡、腫瘤分期、病理類型、手術方式、化療方案等方面分布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
2.2兩組化療前后焦慮、抑郁程度比較 對照組HAD化療前(5±3.61),化療中(10.3±6.43),化療后(12.3±5.14);干預組HAD化療前(3±3.36),化療中(7.9±4.10),化療后(8.8±3.73)。兩組患者化療前HAD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中干預組HAD評分低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干預組HA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化療后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在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功能狀況和總分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情感狀況和附加關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ACT-B變化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4兩組嘔吐的完全緩解率及惡心、嘔吐的發(fā)生情況 化療結束前6個周期兩組嘔吐的完全緩解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第7、8次化療干預組對嘔吐藥物的完全緩解率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惡心48次,嘔吐35次。干預組惡心30次,嘔吐27次。化療結束后對照組惡心的總發(fā)生率高于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嘔吐總發(fā)生率兩組無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嘔吐完全緩解率[n(%)]
2.5情緒與惡心、嘔吐的相關性分析 對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與生命質量總評分進行回歸分析,化療前(基線)、化療中、化療后相關系數分別為:r=-0.642,-0.658,-0.819,說明焦慮、抑郁情緒與生命質量曾負相關,且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生命質量越差。以惡心、嘔吐次數作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惡心、嘔吐的發(fā)生次數與焦慮、抑郁程度呈正相關:r=0.201,與生命質量呈負相關r=-0.1831。
據報道[6]近年國內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癥的發(fā)病率在50%以上。抑郁癥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抑郁癥會使患者產生負性情緒,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和治療的依從性,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延長治療時間,而治療周期的延長又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抑郁情緒,導致生命質量不斷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生命質量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良好狀態(tài),生命質量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本研究對焦慮、抑郁評分與生命質量總評分進行回歸,發(fā)現兩者呈負相關,且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生命質量越差(化療前、化療中、化療后相關系數分別為:r=-0.642,-0.658,-0.819)。
研究[3-5、7-8]顯示對癌癥患者進行心理行為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緒,提高生命質量。本研究HAD測評結果顯示,化療前兩組無差異(P>0.05)。經過4個周期的化療后(化療中)兩組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況,且對照組的HAD評分已接近11分,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06)。8個化療周期結束后干預組HAD評分已遠遠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5),說明藥學干預在改善乳腺癌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方面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第一輪4次的化療結束后(化療中)兩組評分在有些項目上已有差別,如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功能狀況的評分已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說明化療患者經過4次化療后其生命質量均受到影響,這也說明了對化療患者進行及時的藥學干預和心理疏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兩組在化療結束后在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功能狀況和總分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個體化藥學干預能夠減少化療中相關不良影響特別是心理方面的影響來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同時,各組化療前后在情感狀況和附加關注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可能與本次研究入組的例數偏少,樣本含量不夠相關。生命質量主要通過患者的主觀感受及自身評價來測評,如測評前后患者的病情、身體條件、生命質量狀況基本相似,當此種情況占樣本比例較大時,將對量表的反應度造成影響。另外FACT-B為西方量表[9]而我國文化對情感的表達較含蓄,亦是造成這兩項評分無差異的可能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的藥學干預措施一方面通過用藥宣教、咨詢讓患者獲得自身疾病和治療以及預后的相關信息,消除其由于無知或傳統意識誤區(qū)造成的恐懼心理,增加其對可能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的應對能力。并通過成功案例的分享,加強患者信心,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另一方面通過向醫(yī)師提供用藥信息、及時與醫(yī)師溝通不良反應對癥治療方案的調整??赡苁怯捎诨颊呋煼桨傅牟煌蛘弑敬窝芯繕颖玖刻俚脑颍覀兊臄祿c相關報道[4-5,10]存在一定差異。惡心、嘔吐的總發(fā)生次數與焦慮、抑郁程度呈正相關(r=0.201),與生命質量呈負相關(r=-0.1831)?;熃Y束前6個周期兩組患者對嘔吐藥物的完全緩解率無差別,第7、8次化療后干預組的嘔吐完全緩解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嘔吐的總發(fā)生率兩組無差異(P>0.05)。而藥學干預對于改善患者惡心的效果較顯著。干預組患者惡心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藥學干預能有效緩解乳腺癌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生命質量,減輕和緩解惡心、嘔吐的發(fā)生。但本次研究由于樣本量太少導致部分數據與其他學者的研究有所出入,今后將擴大樣本量,加強對乳腺癌患者化療期間的藥學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