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
【摘 要】 目的:討論腹腔鏡與開腹行胃癌根治術的臨床效果。方法:現(xiàn)隨機選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期間我院接診的胃癌根治術手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使用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設定為實驗組,將使用開腹手術的患者設定為對照組,每組樣本數(shù)均為40例,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腹壁切口長度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腹壁切口長度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遠遠低于對照組,差異存有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胃癌患者在治療時,使用腹腔鏡進行手術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且術中出血量較少、創(chuàng)傷小、預后較快,療效顯著,值得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胃癌根治術
【中圖分類號】R821.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8-049-01
胃癌是消化科臨床上比較多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較高,占我國消化道腫瘤的第一位,且呈逐步上升趨向。手術是其臨床采用的主要治療方式,而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因切口較大,且預后恢復較慢,逐步被廣大患者及醫(yī)護工作者列為無奈之舉。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是近些年臨床上比較受歡迎的手術方式,因其切口較小、且預后較快,深受患者的青睞[1]。本研究中,筆者選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期間我院接診的胃癌根治術手術患者80例作為調查分析的對象,探究腹腔鏡與開腹行胃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對其進行對比和分析,現(xiàn)做如下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現(xiàn)隨機選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期間我院接診的胃癌根治術手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樣本數(shù)均為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7:23,年齡的35-80歲,平均年齡為(56.5±3.1)歲;實驗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9:21,年齡36-79歲,平均年齡為(57.0±3.3)歲。所有患者均同意對應的治療方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一致通過并認可。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對比,不具備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開腹胃癌根治術的治療方式,指導患者行仰臥位方式,對其進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操作),之后進行消毒處理,鋪無菌單,在患者的正中腹劍突下、繞臍處選擇長約 20cm的切口,對患者的腹腔、盆腔進行探查,以確定腫瘤的具體位置,同時將淋巴結清掃干凈。將胃部游離后,對患者消化道進行重建處理,將標本移除,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沖洗,之后將切口進行縫合[2]。實驗組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治療方式,指導患者以仰臥位進行麻醉,之后進行消毒處理,鋪無菌單,以“5孔法”實施操作,對患者進行CO2氣腹的建立,將壓力值調整至13mmHg,對患者的的腹腔、盆腔進行探查,以確定腫瘤的具體位置,同時將淋巴結清掃干凈。將胃部游離后,使用荷包式對食管殘端進行縫合,同時對患者的消化道進行重建(使用吻合器)。之后在上腹部2-3cm切口處將標本取出,縫合切口[3]。
1.3 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腹部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
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記錄數(shù)據(jù),應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胃癌根治術手術的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士s)描述,組間經(jīng)t和x2檢驗,差異在P<0.05時,存在臨床可比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腹部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對比
實驗組患者腹壁切口長度為(7.13±2.01)cm,術中出血量為(174.21±31.15)ml,住院時間為(8.31±1.54)d;對照組患者腹壁切口長度為(17.81±2.16)cm,術中出血量為(267.21±41.26)ml,住院時間為(14.21±1.65)min。實驗組患者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40例患者中,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例,肺部感染的患者有0例,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有0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5%(1/40),而對照組40例患者中,口感染的患者有3例,肺部感染的患者有2例,粘連性腸梗阻的患者有5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5.0%(10/40),實驗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遠低于對照組,組間數(shù)據(jù)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后發(fā)現(xiàn)(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胃癌是近些年消化道內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其初期不易被察覺,所以該病的致死率相對較高[4]。手術是其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傳統(tǒng)開腹手術與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是其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而腹腔鏡下手術具備切口創(chuàng)傷小、術中視野較為清晰、術中出血量少等特點,且術后患者的疼痛指數(shù)較低,能夠明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對其預后的恢復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而,腹腔鏡手術亦是外科發(fā)展的趨向[5]。本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采用腹腔鏡下手術的實驗組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長度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遠少于采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對照組,結果再次證實了此治療方式的可行性。綜上分析可以看出,腹腔鏡下手術與傳統(tǒng)開腹胃癌根治術相比,其安全性較高,創(chuàng)傷小,且術后恢復較快,值得被廣泛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華,洪楚原,鄧一文,梁建忠.Uncut Roux-en-Y吻合在全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消化道重建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05):1096-1099.
[2] 江桃,賈貴清,趙高平,黎熊,蘭春斌,袁浩.預先小切口輔助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臨床療效觀察[J].西部醫(yī)學,2019,31(02):295-298+303.
[3] 孫鋆澤,李志鋼,戴未來,林聰華,曾建明.胃癌腹腔鏡根治術與開腹術后外周血循環(huán)腫瘤細胞水平的變化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8,15(06):163-166.
[4] 高王軍,王治偉,李福廣.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胃癌患者療效及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J].癌癥進展,2018,16(15):1882-1884+1906.
[5] 支小飛,華如衡,于鵬飛,錢飛,朱建偉.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胃癌患者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響[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8,18(23):444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