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娟
課本中的文章,幾乎涉及人類文明史的一切精華。一本本經典名著,超越時空,跨越國界,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自然到社會,從文學到音樂,從天文到地理。如能活用這些素材,既能提升作文檔次,又能撥動讀者心弦。
積累素材是作文常用的方法??梢越梏斞傅臈夅t(yī)從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莊子的棄官垂釣等作素材談選擇;可以借李白的《行路難》作素材談堅強與樂觀;可以借舒婷的《致橡樹》、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蘇軾的《江城子》、秦觀的《鵲橋仙》等談情感。這些素材,會讓人覺得老而不古,熟而不厭,又感親切;作論據既充分有力,又讓讀者回味悠長。
如浙江考生《讓心情打個盹》中的論據:
李樂薇為自己搭建了五座“星星點點,縹緲的空中樓閣”,讓自己的心有停歇的地方;陶潛在南山旁筑了間小屋,籬下種滿菊花,于是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一份閑逸。我們也要為自己的心造一間房子,開一扇小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文中借用了課本中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陶潛、海子的詩作論據,也是信手拈來,這一切富有情調的生活,都是讓心情打個盹的表現(xiàn)。
《論語》《荀子》《孟子》等經典著作,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精神不斷成長的源泉,是我們一生最好的伴侶。它們將是我們一生用之不盡的寶山。
1.如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這里論述了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荀子先用“積土成山”和“積水成淵”兩個比喻,引出“積善成德”,從正面闡述要注意知識積累,由量變到質變。又用“不積跬步”和“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論證知識積累的重要性,主張學習要循序漸進,再用“騏驥”和“駑馬”兩個比喻,對比說明學習要有恒心,滴水能穿石;最后用“蚯蚓”和“螃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強調學習必須專心。荀子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手法極其靈活。荀子闡述的這些道理在當今仍有積極意義:注意知識的積累,要持之以恒,要專心致志。
2.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孔子也用比喻告訴冉有和子路,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毀掉,是看護人的責任,表達非常委婉。當今社會,該我們承擔的責任不能推卸。
3.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兩千年前,孟子就已意識到濫捕濫伐的危害,告誡人們要注意生態(tài)平衡。百姓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所以,保護環(huán)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是國家取得百姓擁護的基礎。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認為,秦滅六國前對各國諸侯處于攻勢,因而崇尚詐力,不施仁義;六國既滅,它已轉為守勢,卻依然以天下之民為敵而不施仁政,這就把自己孤立起來,因而自取滅亡。秦的教訓,今天仍有借鑒作用。
緊扣作文話題,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靈活運用材料,輕松構思作文。
1.如荀子的《勸學》。自古以來,人們總強調“勤學苦練”“學海無涯苦作舟”,把讀書當成了苦事,其實我們可以透過表象去探索更有價值的內涵,認清讀書需要下功夫,但下功夫未必就是一種苦,我們可以“愉快地學習”“智慧地學習”。從寫作的角度,我們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運用這個材料:
命題(1)態(tài)度決定一切。
比如: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才能有所成就。
人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點滴,日久天長地堅持下去就會成為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鉆研、戒驕戒躁,你才會成為真正的“富有者”。
命題(2)讀書的苦樂之境。
比如:人本來不想讀書,但出于某種功利目的被逼著去讀,自然是苦的;若我們是為陶冶情操去讀書,讀書自然是快樂的。讀書樂在可以自由選擇閱讀對象,樂在可以使我們穿越時空直接和一些名家談話,接受他們的熏陶。讀書只是手段,找到了目標,才會有主動的熱情的學習動力,只有以學習為樂,才能有所成就。
2.《季氏將伐顓臾》。
命題(1)位置和價值。
比如:人在低位時易低估自己,人在高位時易低估別人。其實,無論處于什么位置,都要正確認識自己,才能體現(xiàn)人生價值。
命題(2)智慧和財富。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歷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國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論語》,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座寶庫。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歷經千年不朽。我們要走近孔子,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文本是編者的心血凝聚,選文大多文質兼美,內容涉及為人處世、道德情操、思家愛國、景情趣理等各個方面。考生如果能夠抓住文本,廣采博記,并努力做到融會貫通,因時因地,巧妙化用課文詩詞,必能創(chuàng)造出一篇篇獨具特色的精粹美文。
1.借用詩詞入標題,讓題目典雅蘊藉,富有文學情趣,引起讀者的興趣。
2.借用詩詞佳句,或化用古詩文,領起全篇,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彰顯作者文化底蘊,讓讀者立刻領略到作者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yǎng)。
3.文章結尾借用古典詩文,畫龍點睛,啟人心智、升華主題,信手拈來古人詩句,貼切自然,不顯斧鑿,自然能夠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其實,我們若能夠利用好課本中的精典美文,做個有心人,儲備好豐富的素材,再靈活機智地運用,相信會在作文天地里游刃有余,寫出令人羨慕的好文章!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灌云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