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羽
摘要:貴池儺戲是流行于安徽省貴池一代的古老稀有的傳統(tǒng)戲劇之一,被譽為“戲曲活化石”,對研究中國古代戲曲、民俗文化有一定價值。2006年收錄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貴池儺戲無職業(yè)班社和專業(yè)傳承人,如不加以保護不僅后繼乏人最終退出歷史舞臺。韓國江陵地區(qū)的重要文化財官奴假面劇有完整的傳承教育體系,保護宣傳到位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起步較晚,經驗匱乏,但是我相信在充分借鑒借鑒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的成功經驗,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更好地發(fā)展我省本地傳統(tǒng)戲曲文化。
關鍵詞:儺戲;假面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一、序論
池州儺戲是安徽省古老稀有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2006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于儺戲各宗族代代沿襲,互不交流,故至今仍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被譽為“戲曲活化石”。但由于和當代人民生活的密切性不高,且無職業(yè)班社和專業(yè)藝人,主要靠“口傳心授”來傳承。若不加以保護,不僅后繼乏人,甚至于有一天會徹底地退出歷史舞臺。韓國自1962年頒布了《文化遺產保護法》之后,使很多原本已處于城市化邊緣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在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無形文化財產”。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為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江陵官奴假面劇是江陵端午祭的重要習俗之一。本文旨在參考韓國官奴假面劇的保護傳承模式,從中得以啟發(fā)尋找適合池州儺戲的保護傳承辦法。
二、池州儺戲保護現(xiàn)狀及不足
(一)啟動保護工作
儺戲的研究與保護起步較晚,八十年代國家才開始對儺文化進行發(fā)掘、搶救、保存、保護和研究。池州市先后出臺《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等文件,池州市文化館還成立了非遺工作室,采取積極的搶救保護措施,從各地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儺戲劇目。目前已搶救整理出《蘇秦團圓》、《張仙送子》等14部儺戲散曲劇目,并搜集出一套完整的儺藝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宗族家譜、曲譜等)、實物資料(面具、龍亭、服裝等)和口傳的、非物質化資料(藝人唱腔、表演程式等)。同時還完成了池州儺戲省級高齡傳承人唐茂華等的錄像采錄工作,并開展非遺傳承人數據庫體系建設。
(二)完善傳承體系
池州儺戲一直以來采用“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池州市政府根據儺戲的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新了傳承保護模式。2015年7月,池州市啟動了非遺“名師帶徒”工程,選定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姚家偉、曹其根等7位為“名師”帶姚新祥等徒弟結成教學對子,制定教學計劃,進行為期1-3年的儺戲學習。學成之后,由“名師帶徒”工程評審組實地考察,主要查看培訓計劃書、師徒教學筆記、相關教學演出照片及并徒弟們的藝能展示。經過幾年努力,目前已選拔出姚新祥、汪國志等14名池州儺戲名師徒弟。
(三)完善補助機制
2016年池州市財出臺《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規(guī)定“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分為組織管理費和保護補助費兩大類,由市級財政預算安排,專項用于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組織管理費是指組織開展保護、管理工作所發(fā)生的支出;保護補助費是指補助給性傳承人開展調查、記錄、保存、研究、傳承等保護性活動發(fā)生的支出。市區(qū)兩級每年落實儺文化保護資金100萬元,對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分別給予8000元、3000元補助。
(四)搭建發(fā)展平臺
池州市文化局不斷地為儺戲優(yōu)選展示平臺。如,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區(qū)建成以儺戲展示、傳承、體驗為內容的非遺文化展示館,在主城區(qū)建造儺文化主題公園,在市文化館專設儺戲傳習所。組織農村各儺戲會積極參與各類儺展演、巡演、非遺進校園、進景區(qū)等常態(tài)化宣傳推廣平臺為基礎,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多方提升儺文化影響力。還將每年的正月初七至十五確定為“池州儺文化藝術周”,組織池州儺戲展演活動。2016年,將池州學院列入省級非遺教育傳習基地,讓非遺文化從校園抓起。
雖然政府對儺戲傳承做了很多實際工作,但是經調查發(fā)現(xiàn)池州地區(qū)盡管將池州學院納入為“非遺教育傳習基地”,然而缺乏具體傳承政策。其次,池州儺戲在學校中開展的相關演出活動不足,過去幾年僅在池州實驗小學和第十一中學、安徽大學等幾所學校進行過演出。池州文化網的資料顯示,池州儺戲演出多是在傳習所舉辦,且每次只邀請一個儺戲會。池州儺戲還是以鄉(xiāng)村為主,很難成為全體市民認同的民俗活動。其次,政府投入資金較少,隔年發(fā)放一次3000元,且池州儺戲會眾多,經費主要靠自籌,不足以維持儺戲演出開支。
三、韓國官奴劇相關保護制度
(一)組建“江陵端午祭委員會”為核心的管理機構
1973年依據《文化財保護法》成立了江陵文化院。1984 年江陵文化院又成立了以江陵市榆川洞居民為主要成員的官奴假面劇保存會。2005年江陵端午祭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次年江陵端午祭委員會成立。江陵市文化藝術部設立了端午文化擔當部并建立了端午文化院,主要協(xié)助江陵端午祭委員會的工作,負責運營端午文化展廳和端午劇場常規(guī)演出。到2007年官奴假面劇保存會也完成社團法人化從江陵文化院中獨立出來,并改名為江陵端午祭保存會。江陵端午保存會下設祭禮部、巫覡部、官奴假面部三個部門,負責祭禮和端午巫樂以及官奴假面劇的傳承和文化產品的開發(fā),積極推進演出、創(chuàng)作、企劃等國內外交流活動。
(二)完整的傳授教育體系
70年代制定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保有者的認證制度,80年代又對保有團體的認證制度及傳授教育實施規(guī)定做了明確規(guī)定,確定了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授教育及相關支援政策。江陵端午祭保存會在1986年被韓國政府認定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團體,保存會的各部門實行的是會員制,官奴假面劇部門有藝能保有者(1人)、傳授教育助教(2人)、若干進修生和傳授生等構成,其中進修生的年齡層跨度從20多歲到70歲,過半以上為50多歲的進修生。傳授生的人數相對較少,一般為2至3人一組。
1.認定藝能保有者及保有團體
1999年之前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認定一位藝能保有者。但有些藝能或技能是無法由一個人而是需要一個團體去呈現(xiàn),因此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有團體的認定制度。在賦予保有者和保有團體教育傳授自主權同時還提供生活費、公演費、制作費、傳授教育費等資金支援。同時保有者和保有團體也需承擔保存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義務。如,定期訓練確保藝能或技能不退步或斷絕,并且要定期公開演出及進行傳承教育等。
2.名譽保有者
2001年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譽保有者制度,該制度是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有者的新陳代謝和傳授活動的活性化,當保有者中有因高齡或疾病而無法正常從事傳授技能或藝能時,通過相關專家評價以及文化遺產委員會的審議,認定該藝能保有者為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譽保有者,同時自動從保有者名單中剔除。
3.傳授教育助教
傳授教育助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有者或保有團體在進行傳授教育時起輔助作用的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有者或保有團體可向文化遺產廳推薦已獲得傳授教育進修證書并有意成為傳授教育助教者,但推薦人數必須為傳授教育助教數的兩倍以上,然后由文化遺產委員會的專家對申請者的技能或藝能進行審查。獲得了傳授教育助教資格者,由政府部門支付其作為教育補助所需經費。
4.進修生
進修生是已接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有者或保有團體三年以上的傳授教育,并經審查其掌握的技能或藝能已達到一定水準且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修生證書的人。根據1994年實施的傳授教育自主化政策,進修證書由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有者或保有團體發(fā)放。
5.傳授獎學生
依據《文化財保護法》,由文化遺產委員會審議,主要針對薄弱項目選拔傳授獎學生。傳授獎學生有嚴格的選拔標準,首先需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能保有者或保有團體的傳授教育6個月以上,對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能或技能有一定天賦且在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領域活動1年以上并有意傳承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能者。
(三)政府主導及全民參與保護
韓國政府對于文化遺產一直都是采取積極并及時的保存記錄,記錄資料可作為傳授教育的教材來使用。1980年韓國文化遺產廳成立文化遺產保護財團,目的是保護和保存韓國的文化遺產,弘揚韓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為了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有者和傳承者練習、學習技能、繼承祖先崇高的藝術瑰寶團在韓國各地建立了許多傳授教育館。借助各地傳授教育會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類演出、展覽、講座,向民眾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
四、池州儺戲的保護建議
韓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他們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的有效經驗,曾經直接影響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框架下的全球性非遺保護政策。雖然池州政府對池州儺戲的傳承做了不少積極的努力,但從韓國的經驗來看,單靠藝術自身的力量,是無法在本時代傳承下去的。因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提高整個民族的保護意識;其次,加大教育資金投入,支持傳承人的傳授活動;第三,加強儺戲傳承者隊伍建設,吸納年輕人參與進來;第四,加強宣傳工作,注重校園傳承。雖然對池州儺戲的保護起步較晚,但是我相信在充分借鑒海外的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的成功經驗,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更好地發(fā)展我省本地傳統(tǒng)戲曲文化。
參考文獻:
[1]陳誠.池州儺戲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24-30.
[2]楊琳曦.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對我國的啟示——以端午祭申遺成功為視點[J].廣西民族研究,2007 (1):185-190.
[3]田耕旭.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 (14):133-140.
[4]姚瓊.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探析[J].文教資料,2014 (2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