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o 杜亦語 郭鈺婷
在閩南語中,“話仙”意為“聊天”,且場景往往發(fā)生在茶桌上,幾個熟人閑散地坐一個下午,就這一泡茶,能把天南地北都聊遍。這是我們認為閩南生活里最迷人的時刻,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的談話,往往藏著許多隱秘而生動的本土故事。所以我們在這一次采訪中,與每一個遇到的漳州人“話仙”,以此拼湊出帶著本土味道的漳州。
話仙對象
小零
野路甜點鋪漳州店店長兼合伙人,小滿民宿主人
曾陳冰
阿口藝文空間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
宇哥
“湯鼎興糕餅鋪”后人
鄒惠鐘
攝影師
周帥風
“漳州瘋吃團”創(chuàng)始人
小凡
“民謠漳州”主持人
志鵬
南爪咖啡老板
鹵面
宇哥:漳州家家戶戶都會做鹵面,傳統(tǒng)的做法是加地瓜粉、金針花、雞蛋、瘦肉、蝦米、干貝下去熬鹵汁,吃的話,用的一般是堿面。
周帥風:漳州鹵面屬于便宜又好吃的傳統(tǒng)鹵面,比起莆田鹵面會更濃郁,加的料選擇也更多,我們常說鹵面是“海納百川”的,一家鹵面店可能有30多種料可以加,很多料和鹵面加在一起都很好吃。漳州鹵面是貫穿在漳州人生活里面的,不管紅白喜事、喬遷開業(yè)等等都要吃。
曾陳冰:我去吃鹵面通常都會加很多粉肉。當然漳州人吃鹵面沒有標配,像洋老洲鹵面的炸肉就很好吃,我們就會特地去那家點炸肉。還有海華豆花,雖然是豆花店,但其實吃鹵面的人比較多,它家用的是“新鹵”,鹵汁比較清新,味道沒有那么厚重。
豆花粉絲
志鵬:就……覺得它好吃,是早餐該有的東西,大家在家是不會做的,豆花很考驗技術,感覺漳州小吃里,除了鹵面大家會在家里做,其它幾乎沒什么能在家做的,除非真的很厲害。
周帥風:這樣的粉絲只有漳州能吃到,豆花加了粉絲才是有靈魂的。
曾陳冰:在漳州,如果你只吃過一家豆花粉絲,那是遠遠不夠的,像麗琴豆花的粉肉很好吃,水仙花園的那家豆花很甜,每一家豆花粉絲都有自己的特色風格,一定要全刷。
蚵仔煎
小零:小時候我媽帶我出去玩會買來吃,但是我小時候只敢吃面餅,覺得海蠣很腥,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海蠣才是最精華的,就是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就很不喜歡吧。
周帥風:傳統(tǒng)的漳州蚵仔煎是很酥脆的,咬起來會“咔哧咔哧”,經常有人形容漳州海蠣煎是有一層金色的盔甲,我們吃的時候還會配碗海蠣湯。
曾陳冰:我覺得蚵仔煎的精髓,其實是旁邊配的那個蘿卜酸。我曾經和朋友開玩笑說,等有錢了我們要去點10盤蚵仔煎,然后只吃10份蘿卜酸(笑)。
孔廟
小零:古城這邊晚上熙熙攘攘的,孔廟就獨自在這里安安靜靜的,而且不管外面有多吵雜,大家進到寺廟就會自覺安靜下來,因為漳州人都很重視傳統(tǒng)。這給我一種很安心的感覺。
宇哥:其實漳州的孔廟很有意思,絕大多數孔廟都有泮池和明倫堂,但漳州孔廟的泮池被埋在地下很多年,上面蓋房子住人,直到這幾年舊城改造才被重新挖出來。而明倫堂則是被改造成西橋小學,學生們就在文廟里讀書上課。
周帥風:以前高考、中考會有一個習慣,去孔廟拜孔子,吃一個紅雞蛋。我個人很喜歡孔廟的建筑,比如屋檐、柱子等等很多細節(jié)都保存得很好,像我這種喜歡老舊物件的人,就會覺得看這些很有意思。
鄒惠鐘:中考高考期間,家長都會帶著孩子去拜。漳州人拜孔子,帶粽子、包子、芹菜和大蔥。諧音是“包粽(中)”“勤(芹)奮”和“聰(蔥)明”,供完再帶回家給孩子吃。有的人還要帶上準考證,哈哈。
女排雕塑
周帥風:女排雕像后面有一面石雕墻,是女排奪冠的時候建的,已經很久了,現(xiàn)在還保留著。漳州就是女排的娘家,漳州人是有“女排情結”的,以前奧運會奪冠的時候大家都會去那邊拍照。
宇哥:雕像是在女排三連冠的時候建起來的,沒想到后來女排連著拿了五連冠,可是大家都叫習慣了,還是叫它“女排三連冠”。
小零:漳州有個說法“臺風是刮不進漳州的”,因為有女排雕像,漳州人都叫它“定風珠”。前幾天剛好和一位來打掃的阿姨聊到最近天氣不好,她非常篤定地說:“不會的,有‘定風珠臺風都刮不進來?!?/p>
志鵬:它算是讓全國人認識漳州的建筑吧,我小時候上學都從那里經過,路上看到來漳州訓練的女排隊員都不會驚訝。
中山橋
志鵬:小時候我住在香港路,那座橋我從小走到大,它現(xiàn)在重新修過,修之前和修之后變化太大了,雖然變得很好看,但我覺得以前那樣更有漳州的味道,現(xiàn)在太“大城市”的感覺了。
周帥風:漳州的老橋,以前住在古城附近的我們父母輩的人,上下班都會經過那里,對于70后、80后來說記憶會比較深,90后估計就不會有什么印象。
曾陳冰:我家離中山橋很近,以前跟家里人一起去南山寺,都要從這條橋走。小時候我很喜歡水,就天天纏著爺爺帶我去橋上,看很多人在那里釣魚;高中時我愛上攝影,買了相機,就經常去拍中山橋;秋天的時候,我可以坐在橋上待一整個下午,除了蚊子,其它都很完美。這座橋就是我人生的一個標簽,非常重要。
曉風書屋
志鵬:應該說,漳州的80后、90后沒有人不知道曉風書屋。我小時候其實蠻少逛書店的,但它正好開在我們學校門口,所以有印象。現(xiàn)在它算是漳州比較多元化的書店,對漳州人來講是一個老品牌。
曾陳冰:漳州大部分書店都是教輔類書籍比較多,我覺得曉風書屋有一種不同的氣質,它算是我從小逛到大的一家書店,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會在那里買不同的書。雖然現(xiàn)在電商很方便了,但是逛書店買書的樂趣,是無法被取代的。
小凡:算是漳州的文化地標吧。70年代的讀書人把這里當做同好者聚會的地方,一群人在書屋里相識,聽說他們當年騎著自行車,從曉風書屋出發(fā),一起去山上踏青讀詩,真是美好的時代。如今曉風書屋幾經蛻變也有了新模樣,它在當代年輕人的心里或許與70年代不同,少了情懷,希望成為文藝且輕松閱讀的好空間吧。如今獨立書店的經營不易,愿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