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
摘要:本文主要以《后漢書》為研究對象,從文學角度入手,對《后漢書》文學研究成果從文學文本、思想、人物形象、藝術手法四個方面進行了整理,由此對《后漢書》文學研究概況進行初步感知,并借此明確《后漢書》文學研究待被發(fā)覺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后漢書》;文學研究
《后漢書》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作為“前四史”之一,學界對《后漢書》研究,成果豐碩,本文選取文學角度,對《后漢書》從文學文本、作者思想、人物形象、藝術手法四個方面研究成果進行了綜合概述,從而展現(xiàn)《后漢書》文學研究概況。
一、文本內(nèi)容研究
基本上都是選取了《后漢書》中某一列傳、或序論贊或整體選文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研究。
1.對列傳研究,趙慶然對《后漢書·文苑列傳》的形成過程、傳主身份、體例進行了研究。楊艷芳主要對《輿服志》的源流、文獻學價值、文化與社會史價值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蘇玉主要對《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部族祖先傳說進行分類整理,并透析西南夷祖先傳說背后蘊藏的思想。英在以《后漢書大秦傳》為中心,考察了公元1到5世紀中國文獻中關于羅馬帝國的記載,認為大秦記載僅為傳聞,同時分析了大秦的基本特征、傳入中國的渠道以及大秦傳聞演變。胡秋銀通過對《獨行列傳》的分析,探討了范曄立傳的意圖,并通過與《黨錮列傳》《逸民列傳》的對比研究范曄的思想。楊穎研究了《后漢書·獨行列傳》對前代史書的繼承,分析了游俠精神的發(fā)展變遷及其背后所透視的文化變遷。席藝璇通過對《獨行列傳》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認為《后漢書》中"非主流"的獨行群體實則是儒家主流思想的體現(xiàn)。曲柄睿對光武守業(yè)諸臣傳編纂結構分析,透視了范曄對東漢政治的認識。
2.序論贊研究,唐瑩對《后漢書》的序、論、贊進行研究分析,探討《后漢書》史論的文體特征、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特色。王艷娜主要以兩《漢書》序論贊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序論贊所選擇評論對象、評論視角、評論立場的比較,發(fā)現(xiàn)各自思想、藝術風格的差異與價值。梁娟娟主要探討了范曄對《后漢書》論贊體例的創(chuàng)新及其自身深厚的家學淵源。彭利輝通過對《后漢書》序論贊的研究,闡發(fā)了其中所蘊含的東漢士林精神以及對后世士人精神氣骨的影響。
3.文體研究方面,花俊立足于范曄《后漢書》中收錄的文學作品,從文體劃分、作品分布、選文取向等方面對范曄《后漢書》的選文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準確定位范曄在《后漢書》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觀。傅麗娜全面考察《后漢書》中文人賦作情況的載錄,探討了《后漢書》的文獻價值以及東漢辭賦創(chuàng)作的全貌。
二、人物形象研究
《后漢書》人物形象研究基本上都是某一類型形象研究如儒士、教師、處士、女性形象,單個人物形象研究較少,僅僅只有桓譚形象研究,其中對婦女形象的研究比較全面,從《皇后紀》到《列女傳》,上層貴族婦女到平民均有涉及,同時對《列女傳》歷史演變也有所討論。具體如下:
古沙沙研究了范曄《后漢書》中儒士的類型、儒士形象塑造方式以及儒士觀,透視出了范曄崇尚儒學、重功用的文學思想。楊丹對《后漢書儒林列傳》中所記載的40余名儒士形象進行分析,認為他們都具有精于學問、樂于施教、嚴于律己、廉于為政的偉大品質(zhì)。石林子以《列女傳》為研究對象,闡述其史料來源,分析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及對史傳、女性形象塑造的影響。楊柳在選取了《皇后紀》、《列女傳》中所載的諸位女性,在東漢女性社會環(huán)境大背景下,從行事風格方面分為母儀、行孝、才辯、賢明四種類型,并將其與東漢詩賦中的女性形象進行比較,對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與研究。解濟紅研究了《后漢書》中東漢知識女性群體的家世背景、婚姻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王曉芳將《漢書》《后漢書》中的后妃形象進行了對比研究,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后妃形象,通過對這些形象的分析,一方面探討了班固的后妃觀,另一方面從文學、史學、倫理三個方面闡述了后妃形象的意義。范存芳主要通過將劉向《列女傳》與《后漢書列女傳》的對比研究,透視兩漢社會政治和思想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遷,突出儒家正統(tǒng)女性觀在東漢的確立及其對女性的規(guī)勸。郭嵐寧通過對《后漢書·酷吏列傳》中幾位酷吏形象的分析,貶斥了酷吏的為政風格,認為應該以仁信感人,充分體現(xiàn)了范曄經(jīng)世思想及價值觀。曲柄睿通過對《后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的研究,建構了東漢處士遠離政治的形象,分析了東漢"節(jié)士"向"處士"演變的過程。劉峨通過對范曄《后漢書》以及有關史籍中對桓譚形象的記載,還原了桓譚賢者、智者、儒者以及悲劇者的形象。
三、思想研究方面
主要探討了范曄折中的文學思想以及婦女觀。
首先文學思想方面,郭雪峰在通過對《后漢書》研究,闡述了《后漢書》的撰寫背景、范曄的文學理論、文學思想及其影響,認為范曄具有自覺的文學意識,折中的文學思想。郭雪峰、吳懷東、劉濤分別通過對《后漢書》所著錄的體例、作品及作家品評、序、論、贊文及人物傳記進行分析,闡述了范曄既重功用,又尚文的折中的文學思想。關天辰、曲景毅通過對范曄《后漢書》群像列傳中的《儒林傳》《文苑傳》《黨錮傳》的論與贊的分析,探討了其重學崇儒的儒學觀、情采兼重的文學觀以及以正一代得失的史學觀。其次婦女觀方面,賈秋燕將劉向和范曄的婦女觀進行比較,分析他們在婦女專史方面的成就,分析了漢代的婦女問題以及上古到秦漢的婦女觀的演變。
四、藝術手法方面
主要涉及了對偶和敘事手法的研究,首先何凌風對《后漢書》中對偶辭格從數(shù)量、分類以及藝術特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在范曄時已經(jīng)注具有自覺地美學追求以及對駢語發(fā)展的影響。其次敘事手法方面,楊朝蕾主要研究了《春秋》中“一字寓褒貶”的手法在范曄《后漢書》運用,以及對其史論情感及意旨表達所產(chǎn)生的影響。汪耀明主要分析了《后漢書》的寫人敘事的手法,即在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溫永鋒、溫永蓮以范曄《后漢書》為研究對象,從“好奇”采奇的史學敘事特征、豐富人物性格的敘事謀略、神怪及宗教思想進入敘事視野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南朝史書雜采奇聞逸事的敘事方式及其對敘事藝術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到《后漢書》文學研究比較全面,從文本研究、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研究,研究內(nèi)容豐富且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時也存在研究對象單一的問題,均為類型化研究,涉及主題比較集中,研究內(nèi)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對于《后漢書》研究還具備很大的研究空間,如單一人物形象研究、寫人藝術手法研究、文本編排體例研究等等。
參考文獻:
[1]郭雪峰.范曄及其《后漢書》文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林英.公元1到5世紀中國文獻中關于羅馬帝國的傳聞——以《后漢書·大秦傳》為中心的考察[J].古代文明,2009.
[3]溫永峰,溫永蓮.論南朝史書雜采奇聞軼事的敘事方式——以南朝范曄《后漢書》為例[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
[4]唐瑩.《后漢書》序論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5]何凌風.《后漢書》對偶藝術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9.
[6]楊朝蕾.論范曄《后漢書》帝后紀論中的“春秋筆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0.
[7]范存芳.論《后漢書·列女傳》——儒家正統(tǒng)女性觀確立以來父權社會對于女性的規(guī)訓[J].劍南文學,2011.
[8]王曉芳.《漢書》、《后漢書》中的后妃形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
[9]趙慶然.范曄《后漢書·文苑列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10]梁娟娟.范曄《后漢書》論贊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11]楊艷芳.《后漢書·輿服志》探析[D].河南師范大學,2011.
[12]汪耀明.論《后漢書》的寫人敘事藝術[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
[13]楊柳.《后漢書》女性形象研究[D].吉林大學,2012.
[14]何凌風.試從《后漢書》“引用文章”管窺東漢散文對偶運用之藝術成就[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2.
[15]梁宗華.略論范曄對《后漢書》體例的創(chuàng)新[J].齊魯文化研究,2013.
[16]石林子.《后漢書·列女傳》研究[D].西北大學,2013.
[17]龐依.《后漢書·文苑傳》形成探因[D].復旦大學,2013.
[18]彭利輝.《后漢書》序論贊與東漢士林精神[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
[19]葉霞.論范曄《后漢書》對前代史書體例的吸收和改造[J].赤子,2014.
[20]郭嵐寧.范曄筆下酷吏形象淺析——以《后漢書·酷吏列傳》為例[J].戲劇之家,2014.
[21]解濟紅.《后漢書》所載知識女性研究[D].魯東大學,2014.
[22]花俊.范曄《后漢書》選文研究[D].河南大學,2014.
[23]古沙沙.《后漢書》儒士形象研究[D].河南大學,2014.
[24]傅麗娜.《后漢書》所載文人“賦”作及相關問題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5]關天辰,曲景毅.論范曄《后漢書》群像列傳之論贊[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5.
[26]王艷娜.《漢書》、《后漢書》序論贊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2015.
[27]曲柄睿.范曄《后漢書》光武守業(yè)諸臣傳的編纂[J].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6.
[28]劉峨.《后漢書》中的桓譚人物形象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6.
[29]高盡信.范曄《后漢書》史論探析[D].云南師范大學,2017.
[30]曲柄睿.傳記形成與“處士”形象建構——從《后漢書·周黃徐姜申屠列傳》談起[J].古代文明,2017.
[31]劉奇.《后漢書》中經(jīng)義決獄考論[D].西南政法大學,2017.
[32]裴偲宇.淺議《后漢書》中的士人氣節(jié)[J].中國民族博覽,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