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青島市城陽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青島 266000)
對于剖宮產手術患者而言,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十分常見,一般來說深靜脈血栓伴隨肺栓塞癥狀,致使患者產后風險進一步提升,該次研究將對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出現(xiàn)的原因展開討論,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干預對策,詳情如下。
筆者將研究來該院產科接受剖宮產手術治療的患者80例資料,根據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兩個組別,分別比較護理效果。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
觀察組采取優(yōu)質護理手段,從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并發(fā)癥護理等方面入手。
1.2.1 心理護理 由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對患者日常生活及術后恢復均有較大影響,致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這些心理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患者的恢復速度,據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力度,耐心傾聽患者訴求,對和諧護患關系加以構建,為后續(xù)治療做好準備。
1.2.2 飲食護理 為提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護理人員還應從飲食護理方面入手,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引導患者食用少脂肪、少鹽分、高纖維的食物,禁止食用油膩類、辛辣類食品,進一步緩解患者血栓癥狀。
1.2.3 并發(fā)癥護理 為了防治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還應采用溶栓治療方法,根據病況對溶栓劑量合理調整,對患者腓腸肌進行按摩,2次/d,3~5 min/次,避免不必要的約束制動。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應嚴格監(jiān)測患者的各項生命指標,預防不良后果的發(fā)生,降低術后感染等癥狀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康復效果。手術結束后6 h用溫水幫助患者泡腳,每次泡15 min,每天早晚各泡一次。抽取患者血液標本進行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規(guī)檢查,進行腿圍測量,給予抗凝劑實施抗凝治療。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生化指標(±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生化指標(±s)
組別ATPP FIB D-D AT-III CRP ESR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36.65±3.38 38.68±1.95 2.802<0.01 1.26±0.12 1.19±0.11 2.316<0.05 2095.48±32.75 2145.83±35.56 5.609<0.01 97.65±9.17 104.54±6.23 3.391<0.01 2.83±1.05 3.48±1.07 2.335<0.05 41.86±1.55 41.95±1.35 0.236>0.05
兩組臨床護理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n(%)]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n(%)]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4。
表4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s),分]
表4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s),分]
SAS SDS組別86.62±6.74 86.51±6.45 50.01±5.11 50.32±5.02 84.58±6.85 85.7±6.62 50.56±5.52 50.62±5.42觀察組(n=40)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0)護理前 護理后?
兩組實施護理干預后,觀察組WHOQOL-BREF各項評分以及總評分皆高于對照組患者,且兩組護理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比較[(±s),分]
觀察組(n=40)對照組(n=40)組別18.7±2.3 17.9±2.6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15.4±1.8 16.2±2.0 20.6±3.1 21.4±3.3社會關系19.2±1.5 19.6±1.6 65.4±11.2 66.1±11.1環(huán)境方面 總評分
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產生的因素包括妊娠因素、手術因素、并發(fā)癥疾病、其他因素等,詳情如下。
(1)妊娠因素。
妊娠因素是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由于妊娠時期胎盤所產生的此激素較多,與非懷孕狀態(tài)相比患者體內此三醇總量可增至1 000倍,在這種情況下血液高凝狀態(tài)便會逐漸加劇,這種種因素都會為深靜脈的發(fā)生埋下風險隱患,另外孕期骨盆的壓迫也是導致深靜脈血栓產生的原因。
(2)手術因素。
此外,手術因素的影響不可小覷,例如:麻醉因素、解剖學因素、血管因素、活動受限等。從麻醉因素來分析,在剖宮產手術治療過程中,麻醉藥物的注射會使患者周圍靜脈發(fā)生擴張,導致下肢肌肉回縮功能逐漸削弱,最終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從解剖學因素分析,靜脈壁薄、盆腔靜脈密集以及筋膜外鞘的缺乏都會影響血流速度,致使盆腔淤血發(fā)生;另外在剖宮產手術治療中,血管損傷一旦發(fā)生便會增強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下肢長時間不運動便會導致深靜脈血栓產生。
(3)并發(fā)癥疾病。
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既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相對更高,其比例在4%~15%。另外伴隨高血脂的患者血液流速會逐漸放慢,導致血液黏稠度逐漸變化,加快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速度。而惡性腫瘤患者一旦出血便會產生大量外源性以及內源性凝血活酶,這種種因素都是引發(fā)血栓的關鍵。
(4)其他因素。
總的來說,深靜脈血栓可在任何年齡段發(fā)生,隨著年級的增加,該疾病的發(fā)生率會顯著提高,尤其在手術治療后,據此醫(yī)務人員應做好術后護理工作,對手術時間、創(chuàng)傷程度、術后臥床時間等因素加以考慮,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上述因素均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關鍵原因,護理人員應從各項因素入手,以此提高患者護理效果。
據研究報道,減少術中下肢靜脈扭曲、縮短手術時間可有效減少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硬膜外麻醉與全麻相比可加快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與數量,使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降低40%~50%,因此醫(yī)務人員在手術治療中應少量使用全麻處理。
患者術后切口疼痛會對切口的愈合情況造成影響,對恢復十分不利,因此護理人員應從患者心理素質入手,指導其進行早期鍛煉與活動,緩解心理顧慮,樹立治療信心,術后應選擇上肢靜脈輸液方法予以治療,為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護理人員應不斷學習,掌握更多護理方法與技能,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由于患者行剖宮產治療后體內的水分相對缺乏,據此術后3 d應對其實施常規(guī)輸液,6 h后便可適當攝入流質食物,為保持患者大便的通暢,還應堅持營養(yǎng)豐富的飲食原則,如有必要可對患者給予開塞露治療。
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訴求加以重視,患者若出現(xiàn)下肢腫痛、下肢沉重等癥狀,需引起重視,在剖宮產術后還應對患者病情變化嚴格觀察,一旦發(fā)生存在深靜脈血栓的勢頭,應立即處理。
該次研究對兩組患者采取了不同干預手段,數據顯示,對照組患者有效率為62.50%、觀察組有效率為95.00%,兩組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在行剖宮產術后患者中采取科學的干預手段可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護理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