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yī)院(471900)楊超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78例非全身麻醉患者隨機均分成A、B兩組,各89例。A組男53例,女36例,年齡19~83歲,平均年齡(58.3±6.5)歲,56例行硬膜外麻醉,24例行神經(jīng)阻滯麻醉,9例行局部麻醉;B組男45例,女44例,年齡21~81歲,平均年齡為(56.9±6.8)歲,60例行硬膜外麻醉,22例行神經(jīng)阻滯麻醉,7例行局部麻醉。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A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做好對患者關于非全身麻醉健康教育,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調節(jié),配合完成手術操作,注意觀察患者麻醉后的機體狀態(tài)和行為反應。B組:應用手術室舒適護理:①加強和患者之間的巡回探視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注意保持熱情的微笑和使用平緩的語氣,針對患者對于行將麻醉所出現(xiàn)的焦慮、煩躁、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采取看電視、聽音樂、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指導患者放松肌肉和神經(jīng),以成功的真實病例給予支持和鼓勵。②保持手術室環(huán)境的整潔和舒適,調節(jié)控制手術室濕度和溫度調節(jié),保持濕度在50%~60%之間、溫度在23~26度之間。認真做好麻醉穿刺注射,配合醫(yī)生手術操作,注意手術過程中的保暖。對于手術時間較長的協(xié)調按摩患者肢體,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避免討論手術風險內(nèi)容,嚴格保護和尊重患者的隱私。③將患者血跡、液體等清理干凈,做好手術切口消毒和包扎,注意手術床轉運對引流導管等保護,向患者傳遞手術成功的信息。加強對患者術后的觀察,向患者說明麻醉藥效過后存在的疼痛感等反應,定時調整患者體位,緩解術后疼痛。
1.3 評價指標 焦慮、抑郁評分:依據(jù)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焦慮、抑郁程度進行測評,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高;舒適度評分:采用SF-36量表對患者舒適度進行測評,SF-36量表因子包括情感、一般感情指數(shù)、健康指數(shù)、生活滿意度內(nèi)容。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舒適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經(jīng)過護理后,B組相較于A組,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更低,組間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見附表1。
2.2 經(jīng)過護理后,B組相較于A組,SF-36量表因子評分明顯更高,組間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對比
附表2 兩組患者SF-36量表因子評分對比
作為手術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質量對于手術效果包括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舒適度具有重要的關系。在非全身麻醉過程中,一方面患者自尊受損、不適應患者角色和缺乏支持系統(tǒng),患者往往會焦慮、恐懼和擔心手術過程不順利,產(chǎn)生不良心理反應,造成患者手術過程中的不適;另一方面,受手術室環(huán)境、體位等外界因素影響,患者在麻醉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抵觸感,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手術室舒適護理是近年來所倡導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以患者作為護理的核心,具有整體性、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的特點,將其應用于非全身麻醉患者手術過程中,可有效減少患者手術中的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讓患者積極配合進行麻醉和手術,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反應,提升患者的安全感、被尊重感[2]。在上述研究結果中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護理后,應用手術室舒適護理相較于應用常規(guī)護理,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明顯更低,SF-36量表因子評分明顯更高,組間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說明對于非全身麻醉患者應用手術室舒適護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行非全身麻醉過程中應用手術室舒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舒適程度,值得在臨床護理中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