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通過全國思政工作會議、座談會、給師生回信等多種方式闡述新時代教育思想。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彼啻螐娬{,要將高校德育與傳道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展大學生責任使命意識培育與家國情懷培養(yǎng)。
“立德樹人”思想根植于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隨著時代變化,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傲⒌隆彼枷胱钤绯霈F在先秦時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薄皹淙恕彼枷胱钤绯霈F于《管子·權修》中:“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p>
“立德”與“樹人”是辯證統一的?!叭恕笔橇⒌碌某霭l(fā)點與落腳點?!傲⒌隆钡哪康氖恰皹淙恕?,“樹人”首先需要“立德”,立什么樣的“德”決定著樹什么樣的“人”,樹什么樣的“人”彰顯著立什么樣的“德”。簡言之,樹人需立德,樹人先立德,立德為樹人,立德利樹人。
立德在于實踐,實踐通達樹人。古語有云:“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币浴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立德之途徑,得以樹天下之可樹之才。
大學生援藏支教實習活動是嶺南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嶺師”)人才培養(yǎng)與德育工作的常態(tài)化舉措。大學生三十年援藏支教工作的開展,積累了大量素材與豐富經驗,同時在德育工作開展中也取得了明顯成績,形成了集人才培養(yǎng)、德育工作、社會實踐為一體的“嶺師方案”,為廣東省大學生援藏支教工作提供了典型個案。
自1987年畢業(yè)生龍家玘響應“到社會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yè)”號召,畢業(yè)分配時選擇到西藏那曲工作之后,嶺師大學生援藏支教工作一直持續(xù)開展。2002年陳觀如校友自愿申請到環(huán)境艱苦的墨脫縣擔任縣委書記,當年援藏支教的大學生也開始以自愿抱團形式開展援藏支教活動。楊楚洵、鐘戊華、李再超、屠艷榮和劉秀政5位畢業(yè)生赴藏支教,成為當年廣東省高校畢業(yè)生援藏8人中的主力軍。2003年古桂云、馮敏芝、郭振、王春霞、張恩、林涯6位畢業(yè)生到西藏林芝地區(qū)支教,占廣東省當年援藏支教高校畢業(yè)生的75%,成為廣東高校援藏大戶。2004年全省高校共有7名畢業(yè)生援藏,其中嶺師有4名學生。往后,在校大學生援藏支教的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此外,三十年來,有三十多位畢業(yè)生自愿參加“三支一扶”,選擇到西藏地區(qū)工作,至今仍有27人在藏工作。這不但促進了大學生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師德養(yǎng)成,也幫扶了西藏民族地區(qū)解決基礎教育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并形成了“嶺師援藏方案”特色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師德厚植路徑。
(一)“三大基地”構建嶺師教育援藏師德厚植機制
教育實習基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三大基地”的構建是“嶺師方案”的重要組成內容。2008年,嶺師在西藏林芝廣東實驗學校建立了廣東省在西藏建立的第一個教育實踐基地。2013年嶺師與原林芝地區(qū)教育局簽訂了合作協議書,選派教育專家到原林芝縣開展免費的教師專業(yè)技能、職業(yè)發(fā)展培訓,同時也積極接收原林芝縣多批次人員來校免費培訓。2016年10月,嶺師與波密縣、工布江達縣兩縣教育局簽訂教育合作協議,舉行共建教育實習基地揭牌儀式。2017年12月嶺師與工布江達縣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揭牌,這是廣東在西藏建立的第一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在廣東推進“新師范”建設的背景下,“三大基地”援藏教育師德厚植機制的形成,進一步深化了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師范生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與對口支援地方政府、教體局、支教實習單位的四方聯動也完善了師范院校校地合作機制。將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作為立德樹人工作的起點,以家國情懷統領育人方式變革,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統—,構建嶺師師德育人格局。
(二)“三全模式”再造嶺師教育援藏師德厚植品牌
嶺師作為百年師范院校,在師資力量、教學資源、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教育教學水平、課改研究、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等多方面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這為學院與林芝市教育局開展校地合作、大學生援藏支教活動、培訓幫扶、教育基地共建等提供了優(yōu)勢條件,并可以此為依托探索建立校地交往交流交融長效機制。嶺師大學生教育援藏,不但包括課堂教學活動,還開展家校合作、學業(yè)輔導、自護教育、親情陪伴、結對幫扶等實踐活動,即“構建全時段覆蓋的教育援藏體系,提供全方位支撐的教育精準援助,實現全要素挖掘的援藏品牌塑造”?!叭J健苯逃貛煹潞裰财放苹顒拥拈_展,在廣東援藏模式中突顯了嶺師特色,也深化了師范生師德厚植路徑。
(三)“四新效應”筑牢嶺師教育援藏師德厚植陣地
1. 嶺師援藏與師德厚植新載體
援藏支教實習作為大學生能力提升路徑,同時也是高校師德厚植的載體。大學生親身到西藏地區(qū)開展教學、生活實踐,直觀了解西部地區(qū)、民族地區(qū)的基礎教育現狀,更加深入認識國情,促成了大學生知、情、意、行“四位一體”的成長循環(huán)。他們通過現實的行動,又完成了個人價值的再認識、價值實現的再體驗和個人意志的再堅定。
2. 嶺師援藏與師德厚植新形式
學校領導先后率隊進藏調研,選派專家團隊進藏開展免費的教育培訓,邀請西藏林芝地區(qū)教育考察團來??疾旌烷_展業(yè)務培訓,嶺師培訓學院組隊前往西藏開展培訓需求調研。近7年來,嶺師通過各種形式培訓林芝中小學教師、教研員、校長和局長400余人次,承擔了絕大部分批次教師的培訓費、食宿費等費用,還提供了教育理論研討、捐資助教助學和獎教獎學等方面的支持,通過愛心助學行動、“粵藏同心幼教培訓工程”以及“發(fā)揚節(jié)儉精神,關愛弱勢群體”“讓愛為夢想插上翅膀”“讓書香飄進雪域高原”等捐衣捐物、助學助教、送書送教等公益活動,進一步擴大了“立德樹人”育人效應,促進了民族團結的發(fā)展、深化。
3. 嶺師援藏與師德厚植新機制
教育是“教人”也“育己”的一種“教學相長”的互動模式。嶺師選派在校生赴西藏實習支教,從宏觀上看,構建了師范院校與基礎教育一線的協同育人機制,增強了師范院校人才培養(yǎng)、師德厚植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為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從微觀上看,為每一位援藏師范生提供了所需的真實教育場域,解決了師范生強烈的實踐學習需求與短缺的實踐機會之間的矛盾。據當地教育局反饋,支教隊員給全縣的中小學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所帶班級成績大多名列前茅。
(四)“非常5+1”與師德厚植新路徑
“非常5+1”援藏支教共同體指的是嶺師每派選一名援藏支教實習生,就會相對應給他配備一名實習導師、一名論文導師、一名思政導師,同時支教實習單位也為他配備一名教學導師、一名班級管理導師,以合力、協同、互助方式助推援藏支教共同體的形成。
同時,大學生志愿者援藏支教實習、“進村到戶牽手”、“奉獻邊疆高原·扎根基層教育”最美教師尋訪、“嶺師學子卅載支教西藏情”調研、典型人物事跡報告、師資培訓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等六項工作路徑的開拓,更加深化與凸顯教育援藏對大學生“立德樹人”培育與家國情懷培養(yǎng)。
(一)嶺師援藏與師德厚植功能新探索
團結功能。嶺師大學生援藏支教是思政教育與民族教育相結合的體現,也是嶺師把校地共建作為發(fā)揮本校師范教育優(yōu)勢,推進教育特色援藏的創(chuàng)新之舉。這也需要本校各部門與地方社會深度聯動、通力合作。
支持功能。“非常5+1”援藏支教共同體組建,為援藏支教大學生配備不同方向的導師,這是高校在大學生援藏支教工作推進中,有效整合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發(fā)揮支持校地合作多層次、多形式、多維度開展合作共建的師德厚植路徑創(chuàng)新舉措。高校與地方政府在多方面整合資源、多方面合力的形成助推了高校援藏師德厚植支持功能的發(fā)揮。
服務功能。嶺師既充分發(fā)揮本校優(yōu)質師范教育資源優(yōu)勢,帶去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學習和弘揚共建地辦教育的“西藏精神”和“愚公精神”,鼓勵和支持師生在“援藏支教”校地共建這個平臺上豐富人生、增長才干。同時,借助新媒體發(fā)展特點,積極構建新媒體傳播體系。嶺師構建以網站、校報、電視臺、廣播站等傳統媒體為基礎,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為突破口的新媒體工作平臺,強化宣傳,講好援藏故事。
(二)嶺師教育援藏與師德厚植新效應
1. 強化了校地合作培訓
近年來,嶺師不斷拓展援藏領域,從素質教育、班級管理、新課程理念與實踐、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實習生集體備課、集中評課、教學研討等方面,遴選出一批高水平的學科研究專家為林芝教育管理者和骨干教師授課,聘請湛江市內小學名師點評和指導說課,有效推進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發(fā)展建設以及教師職業(yè)能力、職業(yè)道德、師范精神的發(fā)展與傳承。
2. 搭建了社會實踐平臺
嶺師援藏支教的學子們主動聯系西藏校友,主動連線學校,完成好“粵藏頌歌獻祖國,同心共筑中國夢”等相關工作和任務,真正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實踐、實訓感悟的全過程,真正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拓展了學習教育空間
大學生“援藏支教”學習教育空間場域不但有課堂教學場域,還有課堂之外的情境教育、社會實踐空間體驗教育以及不同主題、有針對性的特色教育。嶺師援藏大學生與林芝教育局在當地中小學中開展“四講四愛”(“講黨恩愛核心、講團結愛祖國、講貢獻愛家園、講文明愛生活”)活動,較好地拓寬了教育內容與空間。建立了家校聯動機制,實地走訪、與家長深度訪談、和地方教育部門通力合作育人。嶺師根據對口支援學校的需要,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專題講座、理論交流和參觀考察等,實現對民族教育合作的“精準訂單”教育人才輸送。
在精準扶貧與對口支援的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教育援藏有效地推動了民族教育現實問題的解決。在新時代、新師范背景下,高校積極整合資源、統一戰(zhàn)線、深化校地合作方向,也拓寬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業(yè)實習、學科教育等教育空間場域。援藏大學生以自身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自身的建設植根于教育支邊的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嶺師“立德樹人”工作拓展了工作對象與工作場域,在整合資源、抱團服務的理念中將思政工作與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推進地方高??绲赜蜷_展校地合作,凸顯高校育人效果,助推高校援藏育人、師德厚植傳承的這朵“雪蓮花”在高原雪域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