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宇
摘 要: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得對于教學的要求也更高,必須朝著“深度教學”的目標前行。教師要在洞悉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層層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評價手段,讓學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索,并且深度遷移應用。
關鍵詞:深度教學; 課堂; 數(shù)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9-020-002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對于教學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必須朝著“深度教學”的目標前行。初中數(shù)學的“深度教學”,是指在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引導下,讓學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索,并且深度遷移應用的課堂教學。筆者在一次教研活動中觀摩了題為《y=ax2的圖像和性質(zhì)(第一課時)》的優(yōu)秀公開課,這課看似簡單,但要做到教透學透是非常困難的,在上課教師的精心設計,用心引導下,學生們實現(xiàn)了“深度學習”,教師達到“深度教學”,為老師們提供了深度教學的模板,小問題創(chuàng)造了大能量。本文結合這節(jié)課的實際教學,就在數(shù)學課堂中實現(xiàn)“深度教學”談幾點個人拙見。
一、把控好課堂教學點,明確深度教學方向
課堂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教師應在把控好課堂目標的前提下完成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對于課堂目標的設計要做到三點:一是深入教材,以教材為根本依據(jù);二是設置層次。層次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為目標的難易層次,另一方面為目標要求掌握的程度層次;三是根據(jù)實際的學生情況進行相應的變化。然后設計給出學生的學習目標。如上課教師在y=ax2的圖像和性質(zhì)(1)中給出學生如下的學習目標:
其中(1)是對于y=ax2函數(shù)圖像的探究過程,(2)和(3)是根據(jù)探索過程中參數(shù)a的變化得出的探索結論,并且(3)在難度上比(2)高,同時體現(xiàn)出不同的掌握要求,充分體現(xiàn)了目標的層次性。
二、設計好導學案,建構深度教學載體
導學案的存在是為了引導學生學習,一份優(yōu)秀的導學案是教師深入研究課程之后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風格來輔助教學的產(chǎn)物,是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后的結晶。y=ax2的圖像和性質(zhì)(1)的導學案就做到了以下兩點:
(一)板塊設置清晰,課中課后結合
首先第一板塊為學習目標,以讓學生清晰的知道課程的要求。第二板塊為自主試行,要求學生在仔細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回答一系列問題,在本課中首先回顧了一次函數(shù)和反比例函數(shù)的相關性質(zhì),主要內(nèi)容為完成y=x2及y=-x2兩函數(shù)圖像的描點法作圖,并歸納總結了其相關性質(zhì)。第三板塊為合作同行,主要為帶有探究性質(zhì)或稍有難度的提高題,在解決了預習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用以在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學習等方式來探究發(fā)現(xiàn)。第四板塊為展評勵行,主要為根據(jù)學習目標設計的有針對性的課后習題。
(二)內(nèi)容設置合理,緊扣學習目標
首先是內(nèi)容設置要對應學習目標。導學案中不管是探索、概念,還是題目的設置,都必須對應著相應的學習目標,而不是把所有與本課有關的內(nèi)容都編排到導學案之中,更不是無目標無方向的去設置題目。在y=ax2的圖像和性質(zhì)(1)的導學案中,《自主試行》的第二題對應的就是目標一:會用描點法畫出二次函數(shù)y=ax2的圖像,這里畫出的a=[±]1時最簡單的圖像。相似的,在合作同行的第一題畫出y=[12]x2及y=-[12]x2兩函數(shù)的圖像也是對應的目標1,第二題對應目標3等等,甚至可以在題目和概念邊上做好標注這是對應哪個目標的,讓學生自己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其次是內(nèi)容設置要層次分明。難度的層次在各個板塊之間要有所不同?!蹲灾髟囆小凡糠譃轭A習,導學案題目難度應設置為簡單題,題目依據(jù)以教材為主,這樣能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從而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教材知識的掌握程度。《合作同行》的難度可以稍有上升,深入了解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需要根據(jù)知識點做一定的拓展提升,需要學生進行思考,深入其中研究,最后通過討論和教師的引導來得到最終解答。如此來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究,以達到“深度教學”的目的,同時也能讓學生體驗到解題的成就感。最后《展評勵行》的難度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自身情況做出改變,做到有難有易,讓學生既能在做題中樹立自信心,也要讓他們得到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特別對于優(yōu)等生,一小部分的拓展題能夠極大的調(diào)動其探究的積極性。
難度的層次還要在同一重點題型或者知識點上有所不同,如在y=ax2的圖像和性質(zhì)(1)中首先要求的是用描點法畫出y=x2及y=-x2兩函數(shù)的圖像,并且導學案上已經(jīng)給出的描點法的表格和坐標系,要求是分開在不同的坐標系中作圖,其操作最為簡單。其次在合作同行中要求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y=[12]x2及y=-[12]x2兩函數(shù)的圖像,其中只給出坐標系不給出表格。最后在展評勵行中要求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y=2x2及y=-2x2的函數(shù)圖像,并且坐標系和表格都不給出。因此對于描點法作圖這一學習目標是層層遞進,從易到難,讓學生深入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達到了學習目標。難度的設置也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當然,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要和實際課堂對應,什么是需要呈現(xiàn)在導學案上的,哪些是不呈現(xiàn)在導學案上的,但是需要課上講述的,更有哪些重點知識是既需要呈現(xiàn)在導學案上,又要在課上強調(diào)并且板書出來的,要根據(jù)教師的講課習慣等進行變化,對于不同教師和不同學生都應該進行相應的改變,以適應課堂。
三、取舍好教學項目,確定深度教學內(nèi)容
一節(jié)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做到讓學生的課堂效率更高,是所有老師都在努力研究的,而要想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學內(nèi)容的充分消化吸收,就需要教師取舍好教學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是建立在教師充分了解自己學生,充分了解課堂目標的基礎上的,然后進行教學設計。對于一個知識點如果要講那一定要講透,要有針對性的練習,不要擔心在其上花去了過多的時間,而是要讓自己在其上花去的時間有價值。課堂講授一定要在精不在多。并且充分結合學生實際,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相應的拓展,或者進行相應的回顧反復。就如本課中主要就是針對y=[±]x2圖像如何用描點法來畫,不斷地遞進反復,在此之上花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但是效果是明顯的,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體會出來圖像的性質(zhì),這樣稍作歸納總結學生就能結合圖像很輕松的明白其圖像的性質(zhì),避免了對于圖像性質(zhì)的被動灌輸。同時取舍好教學內(nèi)容,并不是說在一個知識點上死磕,重復的做很多相似的練習?!吧疃冉虒W”要求我們在知識點上的深度理解和探究,題目不是第一位的,教師要做到“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就如本課重心就在二次函數(shù)y=ax2的圖像上,而為了完成好這一知識點,是層層遞進的,其中也并沒有過多的練習和題目。學生充分理解了知識點,題目自然是會迎刃而解的。
四、利用好評價手段,設置深度教學的杠桿
課堂中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師在課堂中不只是要安排好教學過程,同時要對于一些突發(fā)事件有正確的應對。學生的回答不一定會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對于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不同回答預設好不同的方案?!吧疃冉虒W”要求發(fā)揮好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是知識的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設的,應該利用評價手段,并引導他到教師的預設上來。比如在本課中當教師提問:在用描點法畫的圖像描點y=[±]x2時,x的取值有怎樣的要求。學生答:-3[≤x][≤3]。這其實沒有達到完美的答案的,于是教師問:那如果我取值x=0.99呢?于是學生自然反應過來x還需要取整數(shù)。再比如教師問:二次函數(shù)y=ax2圖像的開口大小和a有什么關系?學生答:a越大,開口越小。教師問:是嗎?請再好好比較自己畫的圖像,是不是把問題思考完整了?最后引導學生回答出a的絕對值越大,開口越小。一些教師十分珍惜課堂時間,所以對于學生的回答如果沒有得到自己的預設,會很急切的進行補充,然后得出正確回答,其實如果教師適當進行引導提示,讓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答案,效果會更好,所以要設置好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然后利用自己的評價手段和引導作用來讓學生跳一跳達到這個高度。
另外教師的評價手段是教師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大利器。首先要利用好診斷性評價,其次利用好形成性評價,如在本課中,教師投影的某同學畫的y=[12]x2及y=-[12]x2的圖像,完成的效果非常好。同時對比了其預習部分y=[±]x2的圖像沒有用光滑曲線等不規(guī)范的情況。另外在課堂結束時的小結中也可以適當?shù)氖褂每偨Y性評價對學生進行加分。
要做到“深度教學”是不容易的,教師要在洞悉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層層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和評價手段,來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而達到課堂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017.9
[2]王玉強.《深度教學構建優(yōu)質(zhì)高效課堂的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