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花都區(qū)人民醫(yī)院(510800)梁燕君
急性心力衰竭為一種急診科、心內科常見疾病,主要癥狀為身體疲乏、運動耐力降低、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煩躁不安及勞力性與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目前,臨床對于急性心力衰竭通常采取急診搶救措施,同時輔以護理干預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本研究主要探討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急診搶救措施及護理體會?,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間在我院急診搶救的6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47~77歲,平均年齡(58.6±7.4)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診搶救并給予全方位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在分診護理人員接診后,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快速判斷病情,并在5~10min內將患者送入搶救室;②急診醫(yī)師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在實施搶救的同時辦理繳費、檢查及住院等手續(xù);③急診醫(yī)師在接診后15min內首先指導患者取半坐臥位,給予吸氧(鼻導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無創(chuàng)通氣等,在必要時進行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通氣)、血氧飽和度、心電監(jiān)護等,同時根據患者病情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并酌情給予患者氨茶堿、硝酸甘油、嗎啡、西地蘭及呋塞米等藥物實施搶救,另針對病因給予對癥治療;④在搶救過程中,為患者抽血查血常規(guī)、凝血常規(guī)、血氣分析指標、急診心肌酶、poct肌鈣蛋白、poctBNP及急診生化八項等多項檢查,同時采取胸片、18導聯心電圖等檢查,當檢驗科接到檢驗標本后,在30~120min后務必完成報告,若有危急值隨時上報,放射科胸片報告在30min內完成;⑤根據搶救效果與檢查結果將患者收入心內科或ICU。
1.3 觀察指標 觀察64例患者的搶救效果及血壓與心率的變化情況。其中搶救效果包括顯效、有效及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徹底消失,同時呼吸、心率也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偶爾出現咳血性泡沫痰,同時呼吸、心率均明顯好轉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搶救總有效率為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處理數據,血壓、心率用表示,以t檢驗;搶救效果用百分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4例患者搶救顯效38例,有效24例,無效2例,搶救總有效率為96.9%(62/64);搶救后,64例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均明顯下降,差異顯著(P<0.05)。詳見附表。
附表 64例患者血壓、心率變化情況比較()
附表 64例患者血壓、心率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搶救前相比,*P<0.05。
心率(次/min)搶救前 166.4±52.5 104.2±16.7 103.8±9.6搶救后 121.5±42.8* 72.5±12.4* 72.5±6.8*時間 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
急性心力衰竭指的是急性發(fā)作或者加重狀態(tài)的左心功能異常所引發(fā)的心肌收縮下降與心臟負荷上升,從而造成急性心臟排血量突然下降,同時肺循環(huán)壓力與周圍循環(huán)阻力明顯上升,最終導致肺循環(huán)充血繼而出現急性肺淤血、肺水腫同時還可伴有組織、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以及心源性休克的一種臨床綜合征[2]。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由于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因此,最好在患者發(fā)病30min內積極控制病情,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與改善患者預后[3]。
本院在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急診搶救過程中,首先對患者病情進行快速判斷,并在5~10min內將患者送入搶救室,接著為患者開通搶救綠色通道,有效節(jié)省了搶救前滯留時間;待急診醫(yī)師接診后立即對患者采取吸氧、血氧飽和度及心電監(jiān)護等基本措施,同時建立靜脈通道并酌情使用藥物進行搶救,此為搶救的首要任務,同時也為搶救的核心內容;在搶救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各種檢查并在搶救后根據檢查結果將患者送入心內科或ICU繼續(xù)接受治療,可節(jié)省檢查結果等待時間,為挽救患者生命爭取寶貴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64例患者搶救總有效率為96.9%;搶救后,64例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均明顯下降。提示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急診搶救與全方面護理的效果滿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