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李軍
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的雙邊活動過程,筆者結合在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問題”教學中對課堂生成的引申,談談自己對于處理預設與生成關系的思考。
一、問題呈現
蘇科版教材第131頁的問題1:一只紙箱質量為1kg,當放入一些蘋果后,箱子和蘋果的總質量不超過10kg,假設每個蘋果的質量為0.25kg,這只紙箱內最多能裝多少個蘋果?
分析此題數量關系知本題中共涉及五個量:紙箱質量、蘋果個數、每個蘋果的質量、蘋果總質量、箱子和蘋果總質量。這五個量之間有等量關系:蘋果總質量=每個蘋果的質量×蘋果個數;有不等關系:紙箱質量+蘋果總質量≤10 kg.
說明:在教學此題時,由于教者的疏忽把問題中的“這只紙箱內最多能裝多少個蘋果?”寫成了“這只紙箱內能裝多少個蘋果?”教學中,在分析完題中數量關系后,具體解答如下:
解:設這只紙箱內能裝x個蘋果。根據題意,得: 1+0.25x≤10,解得x≤36。
答:這只紙箱內最多能裝36個蘋果。
二、課堂生成
此時有學生提出不同答案,該生說:“答案有36種,是1至36的36個整數中任意一個整數個蘋果,而不是只有一種答案36個?!碑敃r教師正按照自己的預設進行教學,該生這么一說教師立刻意識到是自己把問題中的“最多”兩字漏掉了?!按藛栴}是這只紙箱內能裝多少個蘋果?”沒有“最多”兩字,答案就為不等式解集中所有正整數中的任意一個(36種)。
變式1:“一只紙箱質量為1kg,當放入一些蘋果后,箱子和蘋果的總質量為10kg。假設每個蘋果的質量為0.25kg,這只紙箱內能裝多少個蘋果?”通過分析,此題中的有等量關系:紙箱質量+蘋果總質量=10 kg。具體解答為:
解:設這只紙箱內能裝x個蘋果。 根據題意,得: 1+0.25x=10,解得x=36。
答:這只紙箱內能裝36個蘋果。
把例題中體現不等關系的詞“不超過”改成“為”,剛才的不等關系就變成了等量關系, 36種不同答案就只有一種答案了。
比較例題與變式1,兩題的解題方法不一樣,一個是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求解,取的是不等式的特殊解,另一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但最后答案都是36個。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解法,卻得到相同的結果,自然而然地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教學中發(fā)現,根據數量關系列出不等式是教學難點,取符合實際意義的解同樣是教學難點。因此就此題來進行變式訓練,形成問題組,使所學知識縱向串聯、橫向并聯,以達到融會貫通,化解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正是“一花引來萬花開,一題問出萬題來”。
變式2:“一只紙箱質量為1kg,當放入一些蘋果后,箱子和蘋果的總質量小于10kg.假設每個蘋果的質量為0.25kg,這只紙箱內最多能裝多少個蘋果?”此時將“不超過10kg”改為“小于10kg”其他條件不變,如何求解?分析后解答如下:
解:設這只紙箱內能裝x個蘋果。根據題意,得: 1+0.25x<10,解得x<36。
答:這只紙箱內最多能裝35個蘋果。
由于是“小于”,所以列得的不等式應是“1+0.25x<10”,根據實際意義應從不等式解集中取最大的整數35。依據實際意義把解的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的值,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實際應用中解題的又一關鍵點。
變式3:一只紙箱質量為1kg,當放入一些蘋果后,箱子和蘋果的總質量不小于10kg。假設每個蘋果的質量為0.25kg,這只紙箱內至少能裝多少個蘋果?分析后解答如下:
解:設這只紙箱內能裝x個蘋果。根據題意,得: 1+0.25x≥10,解得x≥36。
答:至少能裝36個蘋果。
教師追問:如果去掉“至少”答案是多少?你對此時的解有異議嗎?
學生:去掉“至少”答案是大于36的任意整數。因為箱子的容積是有限的,而不可能放下無數個的蘋果,所以答案不符合生活中的實際意義。
三、教學反思
1.“適時變式”源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準理解
數學課堂教學的載體是教學內容及其由內容而反映的思想方法。本節(jié)課由于問題表述的疏忽而出現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由此開展問題變式教學。生成的教學內容不是教師課前預設,但沒有偏離教學整體目標,是圍繞教學目標開展的,由生成而進行的教學,突出教學重點化解了教學難點,高效的實現了教學目標。課堂上教師的精力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并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師能夠這樣適時改變問題中體現等量或不等量的關鍵詞,而列出相應的方程或不等式,對教學突變情況的機智處理,源于教師對數學課程標準的掌握,源于教師豐厚的學科知識底蘊、對教學內容準確的理解、對數學知識蘊含內在聯系的深入挖掘。
2.順勢引思凸顯教師的課堂教學智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有法說明教學是科學,有普遍適應的基本規(guī)律,教無定法,是教學中表現的那些“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成分,這就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和行為習慣。教為學服務是新課標對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機智的處理課堂生成折射著教師教學智慧。想方設法挖掘學生的體驗,從學生的想法中發(fā)現引導他們深入思考的契機,回歸數學思維,才能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重視學生的課堂感受,把握課堂學生思維節(jié)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落到實處。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無論課前預設的多么充分,還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課堂的各種節(jié)外生枝。面對課堂生成,教師的及時把握,因勢利導,做到預設與生成同屏共重,達到問題與思維共振之效,以達到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學校)